原来汉代的封检封泥还有这么多讲究?
封检微题字,屏帷悉画云。复工的小伙伴们要注意勤洗手,做好防护呀。本篇依然是关于邮驿,应该是近期最后一篇关于邮驿的,来看看汉代的封检。
所谓“封检”是为了保证寄出物的保密性,案《说文解字》“检,书署也”,徐铉对此的注解为“书函之盖三刻其上绳缄之,然后填以泥,题书其上而印之也”。“封”在汉代的主要材质是木板,“检”就是在其上面记录的相关信息,这些之前的文章有提及,比如寄出者、送达时间、送件人、收件人等。
封检还涉及了绳子,绳子主要用于编联简札,或者说是“缄”。此外,封检还涉及了封泥,封泥是要填在绳结中的,封检上边也有封泥槽,填好封泥后,再加盖上寄出者的官印,以此来防止有人私自拆开,在启封前封泥是不允许破损的,否则要一级级追究责任,这也都是为了防止泄密。有些封检上可能没有记录寄出者的姓名,原因在于封泥就提体现出寄出者的官位和姓名了。
“缄,束箧之绳也”——《汉书·外戚传》颜师古注解
在汉代“皂囊封板”就已经被称为“封事”了,其中“皂囊”属于邮书的封皮,函、箧、囊等都是用来盛装文书的,这与封检并不是一回事。此外,要通知天下百姓的文书不需要封检,也就是“露布”,这在三国时期也有相关的例子,比如曹操在《述志令》中提到的袁术准备称帝这事就露布天下了。
“自汉置八能,密奏阴阳,皂囊封板,故曰封事。”——《文心雕龙》
三国时期依然延续了这种封检,比如公孙瓒在上表列出袁绍诸多罪状中,就提到了袁绍刻了金印玉玺,每次下发文书都要“皁囊施检”,同样是将文书放在皂囊中,并且在封检上写“诏书一封,邟乡侯印”。
“韩馥之迫,窃其虚位,矫命诏恩,刻金印玉玺,每下文书,皁囊施检,文曰'诏书一封,邟乡侯印'”——《三国志·公孙瓒传》注解
从金关汉简相关研究,能看到封检上不一定只有一个封泥槽,可能有多个封泥槽,并且封泥槽的位置也不固定,在封检的上、中、下都有可能。多个封泥槽的封检应该是用于长距离邮驿的,因为途中还要经过其他的邮驿机构,所以还要在上面增加经手人或者其上级的官印,在封检上也会记载收到文书的时间、交接人的职位、交接人的姓名、封泥是否完整等信息。
此外,封泥也是有不同种类的,《汉旧仪》及《陇右记》中提及诏书的封泥就要用“武都紫泥”。《拾遗记》里提到浮忻国会上贡“兰金之泥”,《东观汉记》中也提到了“青泥封书”。案《后汉书·百官志》东汉时期“守宫令”就负责掌管封泥。
“以武都紫泥封,青布囊,白素里,两端缝尺一板中约署”——《汉旧仪》
如有疏漏,还望指正。
邮驿规则:《二年律令》中的邮驿规则你了解多少?
邮驿结构:对于汉代的邮驿机构你有多少了解?
邮书交接:汉代邮书传递需要记录哪些信息?
邮驿官吏:汉代及三国时期邮驿相关的官职你了解多少?
看官如感兴趣,关注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