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夷陵之战后,是刘备先要重归于好的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大过年的嘛,战役过程容后再述,先来看看吴国在夷陵之战后的外交操作。

222年6月,陆逊在猇亭击败刘备,接下来是追击过程,到了8月,刘备收拢残兵,黄权率军降魏,吴蜀两国的交锋告一段落。9月就触发了曹丕三路伐吴事件,再往下就是吴国与魏国的纠缠了,毕竟魏国这边已经糊弄不了了。

蜀汉经历夷陵一役元气大伤,需要时间来舔舐伤口,吴国面临着魏国的兵锋,也需要暂时的和平来专心应对魏国。其实曹仁、曹休刚上任的时候,都有对吴用兵的动作,曹仁、徐晃攻入了陈邵占据的襄阳,曹休攻打了吴国的芜湖营。

夷陵之战期间,魏国始终没有出兵,孙权应该感谢浩周,被他忽悠瘸了的那位。于禁倒是还给了魏国,但许诺的质子孙登始终没有到位,等陆逊破刘备的战报一传来,曹丕也就熄了坐山观虎斗的心思,拿出了一个豪华阵容伐吴。

案《资治通鉴》,吴国、蜀汉的官方往来有个顺序,先是孙权派出太中大夫郑泉,刘备派去回复的是太中大夫宗玮。时间点是222年12月,至此两国恢复使者往来。

“吴王使太中大夫郑泉聘于汉,汉太中大夫宗玮报之,吴、汉复通”——《资治通鉴》

案《江表传》,孙权表示自己先收到了刘备的书信,信中表明刘备想重归于好,注意孙权在这时对刘备的称谓,“汉中王”,还是在称呼问题上纠结。看看浩周对曹丕、郑泉对刘备两位帝王的称呼都是“殿下”。权称帝以后,到了孙皓时期,还被魏国称作“吴王”呢。

权云:“近得玄德书,已深引咎,求复旧好。前所以名西为蜀者,以汉帝尚存故耳,今汉已废,自可名为汉中王也。”——《三国志·吴主传》注引《江表传》

紧随其后的《吴书》,刘备还问郑泉呢“吴王怎么不回我书信呀,是觉得我名不正也不顺嘛?”,(跟陆逊学的嘛,也不答复诸葛瑾书信)注意,在这里刘备是自居为帝王,称孙权为“吴王”,这不是一个平等关系。所以刘备要想暗示求和,也会表达得很委婉,要自矜身份嘛。非官方遣使求和,只是先私下书信往来通通气,孙权这边要懂事先派使者,不就挽留了颜面嘛。

刘备问曰:"吴王何以不答吾书,得无以吾正名不宜乎?"——《三国志·吴主传》注引《吴书》

其实,名分这事被看得很重,这也是吴蜀双方和平共处的基础,孙权的“吴王”与刘备的“汉中王”是对应的,一个是完成了汉魏嬗代的曹丕所封,一个是汉时所封。所以这里还有个前提:双方要承认汉室已亡,曹丕篡汉。

孙权想得是很好,刘备自命“汉帝”又怎么会愿意自降身份。相较而言,彼时的孙权更需要和平,所以哪怕郑泉出使时还在纠结名分问题,还是吴国官方率先给出了求和姿态。此一时彼一时,张奉、薛综,费祎、诸葛恪,这两对后来不还是在“吴”、“蜀”两字上做功课。

顺便,两国使者往来后,刘备一看曹丕伐吴了,还写信威胁陆逊呢,刘备表示自己也要趁机出兵东征,陆逊直接怼回去了“你没兵,别来送”。刘备是败得太惨了,以至于错过了与魏国携手夹击的机会,汤都没得喝。

说不打架就不打架。

元日:春节如意,元日诗句知多少

夷陵之战:你知道蜀汉有哪些人参与了夷陵之战吗?

夷陵之战:吴国有哪些人参与了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陆逊:夷陵之战双方投入了多少兵力?

看官如感兴趣,关注下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