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史上死得最冤最惨的一代名将,金庸还写了一部小说为其鸣不平
说起金庸先生,大家一定非常熟悉,“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其中的“碧”就是《碧血剑》。《碧血剑》表面上的主人公是袁承志(小说中袁崇焕之子),而实际上暗指的就是袁崇焕,金庸先生只是借着袁承志来诉说袁崇焕的理想和抱负以及那个不堪的时代!
袁崇焕其实只是一个文人出身,之前也就是一个小县官而已,在入京述职的时候被“东林党”看中,于是被提拔到了兵部。这个“东林党”大家都知道,那可是大奸臣魏忠贤“阉党”的死对头。有意思的是,就在袁崇焕要去兵部任职的时候,人却怎么也找不到了,原来他私自跑到山海关考察去了,回来以后还立下了豪言壮语:“给我钱粮兵马,守山海关我足以!”当时守山海关可是一个苦差事,后金(就是后来的清朝)的努尔哈赤经常率骑兵攻打辽东地区,那里的守官要么被杀,要么因为打败仗回来被贬,基本上是没有人愿意前去驻守山海关的。于是在大家一片惊愕的眼神中,袁崇焕却选择高高兴兴地上任了,好比是一条鱼被放归了大海。
天启五年(1625年)十一月,时任辽东经略的“阉党”高第下达了撤(TAO)退(PAO)的命令,将山海关外的人员、粮食、城池、物资等等全部撤回关内,也就相当于要拱手将关外的大片土地送给努尔哈赤。高第以身作则,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先逃走了,大家一看,领导都跑了,那就跟着跑吧。前人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四百余里江山,十万大军,几百个城池、据点,就这样轻而易举的化为乌有了。但这时候,有一个人坚定地说:“我是宁前道(官职),我誓与宁远共存亡,即使只有我一人,我也要守在此处,迎击敌人!”这个人就是袁崇焕。
天启六年(1626年)年正月,努尔哈赤就带着大军打过来了,号称二十万,到了宁远城下,他轻蔑的对守城的袁崇焕说:你投降吧,我给你官做,否则我二十万大军轻易就能攻破你的城池。袁崇焕回答道:我知道你没有二十万,也就十三万人,不过我也不嫌你人少!这番回答把努尔哈赤气的火冒三丈,于是一言不合便开始攻城。城中守军虽然只有一万多人,但是袁崇焕做了充分准备:
坚守不出,明军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是很大的劣势;
红衣大炮,防守的利器;
坚壁清野,让努尔哈赤在城外什么也得不到;
必死的决心,袁崇焕派使者去山海关找高第,高第说我可没有兵力能救援你们,使者说,我们不是要援兵的,只是要求看见有逃兵到山海关的,格杀勿论!
战争打得非常惨烈,虽然大炮重创了后金军队,但是毕竟后金人数占优而宁远城并不是很坚固,经过几天激烈的厮杀,后金伤亡惨重,袁崇焕也拼成了强弩之末。眼看城池就要被攻破的时候,意外发生了:一发炮弹将努尔哈赤打成重伤,于是后金军不得已而选择了撤退,就在不久之后,努尔哈赤也因为伤重不治而亡。
此战的胜利,大大振奋了明军士气,朝廷也封赏了袁崇焕和守城的军士、将领,袁崇焕还重新修整了城池,逐渐建立起了山海关——宁远——锦州的防线,史称“关宁锦防线”。
努尔哈赤死后,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他的儿子皇太极又带领大兵来报仇,经过二十多天激烈的战斗,皇太极不但没能攻破一座城池,还伤亡了大量的人马。更令人振奋的是,袁崇焕率骑兵正面交锋皇太极并战胜了皇太极,没占到丝毫便宜的皇太极最后只得灰溜溜地逃走了。
朝廷听说后非常开心,重赏了魏忠贤,然后是监军太监、然后是某某太监、然后是阉党的大臣、然后是魏忠贤的干孙子——一个四岁的小孩子,最后到了袁崇焕,赏银三十两!明朝为什么会亡,由此可见一斑。
由于皇太极始终无法逾越袁崇焕打造的这座坚固防线,于是选择了使用“反间计”——假装不小心泄露袁崇焕已经投降的消息给两个太监,然后又“不小心”让这两个太监逃走。回到京城后,这两个太监就将袁崇焕投降的消息报告给了崇祯,崇祯一怒之下,对其施以“凌迟处死”——就是用小刀慢慢切割身上的肉,让人受尽折磨而死。
崇祯三年八月,袁崇焕被施以“凌迟”之刑,据说一共割了3600多刀,袁崇焕才死去。北京城中的百姓也都认为袁崇焕是“叛徒”,争着花钱去买割下来的肉,并生吃了下去,以示对袁崇焕的愤怒。
一代名将忠臣,却因一个昏庸的决定被施以最残忍的刑法,一身忠肝义胆却被诬陷,袁崇焕就是明末阉党横行黑夜中的一颗流星,虽然短暂,却绚丽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