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和我的祖国》学作文之法(五)
五、二难困境:冲突与悬念
《夺冠》中情窦初开的少年冬冬,一方面要与即将出国的朋友小美告别、互赠礼物,而另方面,弄堂里大家一起观看女排比赛需要他修理电视天线。在二难处境中,他会怎么做呢?他被大家看女排比赛的热情打动,心底涌起爱国激情压倒了要与好朋友告别的急切心情,关键时刻,竟在房顶上高举电视天线让大家清晰收看中国女排夺冠的激动人心的比赛。这个稚嫩而坚强、矮小而高达的形象,如同大山一般耸立在我的心里。
“主人公—困境—解决困境”,杰克·哈特在《故事技巧》中提出的这种简明的故事模式,在写作中是广泛运用的。而许多时候,人们面临的困境是“二难”的,即左右为难。元朝诗人姚燧写了一首曲子反映边塞军人妻子的二难困境:“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孙悟空,在举起金箍棒第三次打白骨精时,就陷入了二难困境,进退两难:如果我打死这个妖精,那么师父就会立即把我赶回花果山;如果我不打死这个妖精,那么师父就会被妖精吃掉。经过权衡利害,他决定打死妖精,因为师徒误会以后还可能消除,而师父的生命却只有一次。
写作记叙文,如果能够突出主人公遇到的二难困境,并合理解决困境,文章会更有吸引力。
可以是单维的二难困境,文中表现某个人物面临二难困境而做出艰难选择最终解决困境。
周维娜《寒冬里》写秃头乞丐在凛冽的寒风中乞讨,人们缩颈揣手,行色匆匆,老乞丐一个子儿也没有讨到。饥寒交迫中,他发现一个衣冠楚楚的绅士朝这边走来,乞丐忙迎上前去请求施舍。绅士看了看这个裹着破烂棉袄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的秃头老汉,便开始模自己的衣袋。但摸遍了衣袋也没有找到一个铜板。可怜巴巴的老乞丐非常失望。绅士踌躇了一下,摘下自己的帽子送给了乞丐。老乞丐捧着绅士温暖的帽子目送着秃头的绅士在寒风中渐渐远去。绅士面临着二难的困境,他不忍心老乞丐在寒风中秃头挨冻,而如果把帽子给乞丐自己就得秃头挨冻。绅士选择了舍己助人,他的形象高大起来,文章更加感人。
汪培君《另一种孝顺》写十四岁的阳阳节约生活费买鸡蛋去看望奶奶,说是妈妈让他送去的,但奶奶根本不信,因为她们关系恶劣。奶奶不让阳阳节省生活费给她买鸡蛋,阳阳趁机劝奶奶,说这钱是妈妈给的,等于是妈妈孝顺您了。阳阳吃了奶奶煎的鸡蛋就回家了,没想到妈妈已经发现他给奶奶送鸡蛋了,骂他吃里扒外,要他去把鸡蛋要回来。阳阳说奶奶本来不要,是他硬放下的,她让拿回来给妈妈吃,说妈妈整天干活不容易,还说妈妈哪里都好,就是脾气暴躁些。妈妈不相信,问阳阳为什么要骗她,阳阳揉着被妈妈拧疼的耳朵说,他现在还小,不能挣钱给妈妈买吃买穿,他觉得只要能够缓和妈妈与奶奶之间的矛盾,就是孝顺妈妈和奶奶了……妈妈听后呆了呆,脸慢慢红了。阳阳周旋于奶奶和妈妈之间,承受着奶奶和妈妈两方面的斥责和压力,用善意的谎言调节她们之间的矛盾,拉近她们之间的亲情关系,使家庭和睦温馨。文章在二难的困境中塑造了善良、有孝心、懂礼貌的阳阳这个人物,表现了婆媳两代人之间的感情变化,人物个性鲜明,情节丰富饱满。
可以是多维的二难困境,文中表现多个人物面临二难困境而做出艰难选择最终解决困境。
◎同向式。不同人物面临统一困境。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穷苦人》写渔夫的妻子冉娜坐在灯下缝补旧渔帆,五个孩子都熟睡了,一大早就出海的丈夫还没有回来,他常常冒着严寒在风浪中打鱼,一家人才能勉强糊口。冉娜倾听着波涛的喧嚣和狂风的呼啸有些担忧,披了一块厚头巾,提灯出门,但海上什么也看不见。路过街坊的门,冉娜突然想起该去看望生病的西玛,这个寡妇还带着两个孩子,处境艰难。她敲门,没人应。推门进屋,发现西玛已经咽气了,就在死者旁边,睡着两个胖脸蛋、卷头发的娃娃。冉娜不假思索地取下摇篮,用头巾把他们裹好,抱回家来,放在床上自己孩子的旁边。她激动得脸色发白,似乎心里正受到巨大的折磨。养活五个孩子很不容易,又把这两个孩子领回来。她想,丈夫会不会揍自己一顿?活该挨揍!突然门开了,身材高大面色黝黑的渔夫拖着湿漉漉的鱼网走进小屋。“糟糕透了,什么也没有打着,渔网还被剐破了……”过了一会,冉娜告诉丈夫邻居西玛死了,两个孩子还都是小,一个刚会说话,而另一个刚刚会爬。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色变得严肃而忧虑,他让妻子去把孩子抱过来。“他们就在这儿。”冉娜拉开蚊帐。冉娜和渔夫都面临着二难困境:一方面,生活非常艰难,自家已有五个孩子;另一方面,两个小孩无人收养就无法生存。夫妇俩都决定收养,表现了“穷苦人”淳朴善良、热心助人、勇于担当的美好品德。
(插图来自网络)
◎多向式。不同人物面临不同困境。
张世普《一美元》写圣诞节春藤市沉浸在节日的氛围里,而穷困的艾德里安娜牵着7岁儿子的手在大街上游荡,她最终没能抗拒饥饿的儿子的乞求,想趁人不备从一家餐馆拿走面包和火腿,因而被送上了法庭。餐馆老板控诉艾德里安娜偷盗价值一美元的面包和火腿,依据春藤市的法律,她将赔付酒店老板一美元并被判处10天监禁。面对衣衫褴褛的艾德里安娜母子,法官几经思考,始终不能举起手中的法槌。老板催促法官宣判。旁听者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终于,法官站了起来,庄严敲下法槌,开始宣判:“这位母亲偷盗面包和火腿应该判罚一美元,但造成盗窃行为的根源是无法选择的饥饿。面对饥饿的母亲和孩子,我想每个有良知的人都应感到羞愧,因为这是全社会造成的过错。作为公正的代言人,我首先接受惩罚。”说完,法官走到艾德里安娜面前,掏出一美元递到艾德里安娜手里。有几个旁听者分别拿出一美元放到被告面前,在全场人的注目下,艾德里安娜拿起面前的美元,拥着儿子走出法庭。文中艾德里安娜的处境是二难的:一方面盗窃是犯罪,一方面儿子在挨饿。母亲最终选择了冒着犯罪的风险为儿子偷取食物。法官的处境也是二难的:一方面,应该惩罚盗窃,维护公正;一方面,盗窃的根源是饥饿。法官最终选择惩罚盗窃的根源,这是更广意义上的公正。文章表现的人文情怀让人感动。
◎交互式。文中的两个人物面临跟对方有关的困境。
欧·亨利《二十年后》写一位在纽约街上值勤的警察,夜间近10点,他认真看了一眼站在一家小店铺门口的男子,走了过去。那男子说他在等朋友,20年前的今晚,他与情同手足的吉米·威尔斯在这里的餐馆共进晚餐,他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临分手的时候约定20年后夜间10点在此相会。他说,杰米是最信得过的朋友,一定会来赴约。警察要走了,男子说如果吉米不能准时到他会再等半个小时。大约二十分钟后,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问:“你是鲍勃吗?”鲍勃说没有想到朋友会长得这么高。他们一起走到亮处后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鲍勃说:“你不是杰米·威尔斯。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高个子说:“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你被捕了。”他递给鲍勃一张便条:“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吉米”。鲍勃与吉米都面临着二难的困境。鲍勃一方面是受警方通缉,一方面是赴与朋友的约会,最终他为了友情而冒险赴约;吉米·威尔斯一方面是的挚友的情感,一方面是警察的职责,最终他为了忠于职守而让便衣逮捕了朋友。二难困境,增强了冲突的张力,文章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