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的人类误判心理学(5/25):一致性
这是查理·芒格《穷查理宝典》有关人类误判心理学的第5个误判心理:避免不一致性倾向。
人类为什么喜欢保持一致性?
现实生活中讨厌前后不一的例子,比比皆是。
例如,很多人会每天穿同样风格、甚至一样的衣服(如乔布斯的牛仔裤与黑体恤、周鸿祎的红T恤);也有很多人在喜欢吃一样菜后,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每天都吃;又有很多人随着在一个公司里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会选择一直待着,不愿跳槽。
人们是讨厌前后不一的,因为这可以节省运算空间,省时省力。
按芒格的观点,人们喜欢保持一致性,抵抗改变,主要是由如下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人类祖先是动物的时候,快速反应是至关重要的,而抗改变的模式显然能有助于快速做决定。
2、利于群体协作。因为如果每个人的反应不断改变,协作会很困难。
3、从人类刚开始识字,到如今拥有复杂的现代生活,保持一致性是人类进化到现在的好办法。
在这方面,有个典型的问题:从古至今,新思想往往很难被接受。
本质不是它们的复杂性,而是因为它们与原有的旧思想不一致。
芒格提到,这种机制和人类卵子的运作方式很像:当一个精子进入卵子,卵子就会启动一种封闭机制,阻止其他精子的进入。
这样的现实,我在看很多影视剧里都有体会。
例如,《大秦帝国》里,商鞅在推行变法的时候,就受到诸多阻力,最后变法虽然得以施行,但还是得了一个被车裂的结果。
《军师联盟》里的司马懿在帮曹丕打下王位之后,想推行“九品官人法”,立刻就得到曹家势力的抵抗。
保持一致性的好处
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拥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如每日写作),那么,这种持续的保持势必会带给你极大的好处。
按芒格的观点,大脑抵抗改变的事实会使得人们倾向保留如下东西:
以前的结论、忠诚度、身份、社会认可的角色等。
由此带来的对个人及整个社会的好处自然是明显的。
例如,因为你过去的某个结论一直到现在都是正确的,那么,你在做每一个决定时,基本不需要耗费什么时间与精力。
又如,当你获得了一个荣誉(如:某市十大优秀青年),为了维持这个荣誉赋予你的形象,你会持续做跟这个形象相关的事情。如果每个人都如此,那么,整个社会自然是很正向积极的。
保持一致性的坏处
当人们维持的某个习惯、某个结论是坏的、错的,那么,保持前后的一致性,可能会是一种灾难。
如果,与第4个误判心理“讨厌不确定性”结合,那么后果会非常的可怕:你会很快地进行判断并做出决定,之后你不再寻求改变。
具体在投资领域,很多人在做了一个投资决策后,无论整个市场环境如何变化,或者所选的投资标的已经出现了各种问题,但也不愿意去正视并寻求改变。
警惕有人利用你“避免前后一致”的心理
典型的例子:
当有人想让你帮他大忙的时候,他会先从让你帮他小忙开始。例如,明明他想跟你借1万块钱,但是,他一开始并不直接说借钱的事情。他会让你借他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例如,一本书,多次之后,你的潜意识里实际上被植入了一个印象:这个人是值得我帮忙的。那么,当他最后跟你开口说要借1万块时,你可能很难拒绝。因为,你现在不借给他1万块跟你之前借东西给他这个事实产生了行为的不一致。
这种心理的恐怖之处是,一旦你被人操控着去干坏事,例如多次伤害一个人。那么,你可能会很自然地对这个人产生厌恶的心理,进而会继续伤害他。
如何对付人类“避免前后一致”的本性?
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有很多抵抗这种本性的例子。
例如在法院里,法官和陪审团在作决定前,必须听辩方的长篇大论。因为如果不这样的话,可能法官跟陪审团事先的偏见可能会影响判决的结果。
这样的一种本性,会形成所谓的第一结论偏见,多数人会存在“确认偏见”的倾向。就是在形成了这个偏见后,会自觉不自觉地寻找支撑这个偏见的信息与观点。
而能化解的是绝对的高手,因为哪怕伟人都很难做到。
芒格提到爱因斯坦虽然善于摧毁自己的思想,但是晚年却从没有完全接受量子力学。
而在这方面能成功做到的人是达尔文。
达尔文很早就训练自己努力考虑任何有可能证伪他的假说的证据。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想抵抗这种本性肯定是非常困难的。一方面需要持续地提高自己的认知,敢于否定自己既有的观点以及习惯的做法;另一方面,在抵抗这种本性的过程中,当中会产生各种不适的情绪,你得能够做到不受其影响。所以,必然是需要持续地刻意练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