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苦旅》中学到的写作技巧
窗外电闪雷鸣、大雨滂沱,这雨已经下了两天。昨天还因为雷电造成了断网断电,电脑手机都不能用了,不过这也正好可以看看纸质书。
昨天看的是余秋雨先生写的《文化苦旅》,随手一翻,看到我用荧光笔画的一行字:“一种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骤起一种莫名的紧张。”这段话写得简直太应景了,我喜欢作者用的排比句。
因为喜欢余秋雨的文字,他的书我会经常翻看,他是“中华文明的阐释者”,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他冒险潜入图书馆,编写了《世界戏剧史》,这本书至今还是大学教材。
余秋雨先生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踏遍九州大地,苦苦寻找中华文明的真正“穴位”。每考察完一处文明遗址,他就在当地的小旅馆里写一篇文章,然后邮寄给《收获》杂志发表,这些文章成了杂志的专栏,后来集合成这本《文化苦旅》。
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都写满了作者对文明古迹的探寻,对中华文明的阐释,对人类文明的赞叹。
关于文化的话题太大,我只能学习,不敢探讨。我对余秋雨先生的文字却情有独钟,他的文章里并没有华丽的辞藻,都是用朴素的话语,娓娓道来,跟老师教给我们的写作方法非常契合。
朴实无华,娓娓道来,这是作者的写作风格。我尤其喜欢作者用的排比句,在书中随手翻开一页,就能看到排比句。
比如我随便翻开一页,就看到这段文字:“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识和游戏总是对立,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还有我在开头引用的那段话,也用了排比句。
排比句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文章中使用排比句,可以使文章条理分明,有节奏感,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还能让文章看起来“高、大、上”。
作者在他的另一部著作《中国文脉》中,也是这种写作风格,比如他是这样写杜甫的:“在他笔下,再苦的事、再苦的景、再苦的人、再苦的心,都有美的成分。”
作者连用四个“再苦”,增强了语势、强调了内容、加重了感情,读起来朴素、自然、流畅。
作为初学写作的人,不妨多学学这些写作方法、写作技巧,让自己写的文章读起来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