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 | 邓俊:一位动物行为训练师的教育思考
作为万物之灵长,人的智商自然非其他动物可比。但在动物行为训练师看来,动物是可以“教育”的。以人类最亲密的伙伴之一狗来说,它们的智力最多相当于四五岁的人类。因此,育儿和动物行为训练,就有了很多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通之处。
邓俊,成都人,野生动物保护工程师,曾在成都动物园工作十年。从事动物福利方面的工作,负责动物园动物行为训练。目前创办了一家宠物行为教育公司
四年前,在成都动物园担任动物行为训练组组长的邓俊,欢喜地迎来了儿子的出生。没多久,家里长辈就质问他:“你小孩都出生了,家里还要养动物啊!赶紧送人……”
此前,邓俊养了两只英国斗牛犬,选择这一品种,跟他童年记忆中的动画片《猫和老鼠》有一定关系,里面的斯派克(Spike)正是斗牛犬。
作为内行人,邓俊有不少科学理论、医学论据来说服长辈。但长辈们的意见——有小孩的家庭不适合养动物(尤其是狗),却代表着中国人的传统经验,很大程度是安全考量:担心孩子对动物毛发过敏,怕狗吠叫吓到小孩,担心被猫狗咬伤抓伤……
但在邓俊的认知中,这个话题背后是东西方文化伦理观的不同。在欧美国家,很多人会在孩子出生时专门买一只狗狗回来,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在所有动物中,狗和人类的关系匪浅。从进化、科学层面讲,狗这一品种已倾向于把人类当成它的主人。在情感寄托上,人类也完全可以把狗看成家庭成员。当然,最重要的是你的教育方式,教育得当,小孩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学到很多。”邓俊说道。
围绕狗的影视作品,深受观众喜爱
谈及动物的教育,中国民间的杂技门类中,有马戏、猴戏等街头艺术,往往是师徒相授,跑江湖的流浪艺人借此娱乐大众,混口饭吃。
而邓俊所从事的动物行为训练,则是以教育心理学原理来研究动物,利用动物行为学、心理学来保护野生动物。在学术理论上,有不少心理学家的研究经验在前,譬如桑代克(研究猫)、巴甫洛夫(研究狗)、斯金纳(研究鸽子)等等。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人就在做动物行为学、动物心理学研究。九十年代,围绕大熊猫保护交流时,国内发现美国的技术很好,能给大熊猫做训练,它们能“乖乖”配合饲养员做身体检查,像抽血、打B超等,并能基于数据实时监控其健康状态。伴随大熊猫走出国门,国外围绕动物保护的技术传入国内,对国内圈养和野生动物的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
另一层面,1965年,英国政府为回应社会诉求,委派专家对农场动物的福利事宜进行研究,之后确立了动物福利的“五大自由”:享受不受饥渴的自由;享有生活舒适的自由;享有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的自由;享有生活无恐惧和无悲伤的自由;享有表达天性的自由。
“我们的大熊猫可能才享受到这种待遇。而小孩子也有五大自由,跟这个很接近。”邓俊告诉记者。
最近一二十年,国内大学开展了动物行为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等专业。而邓俊高考志愿填报的是动物科学专业,这与他童年的一次经历有关。
邓俊1988年生于成都,父母是工人。六七岁时,一家人去成都动物园玩,大门口很多小商贩兜售玩具,父亲给他买了一个口琴。在孔雀馆,他一吹口琴,“do re mi fa so la si do”响起,其中一只孔雀就开屏。而其他小朋友的家长,用尽办法都不能让孔雀开屏。
这一迷惑现象,邓俊至今还没完全搞清楚。大学的知识告诉他,孔雀开屏是一种求偶行为,并非简单的听到音乐,或谁用一些条件反射、教育方式,就可以“刺激”孔雀开屏。因此,现在动物园有做孔雀飞行的,但几乎没人搞孔雀开屏。
动物园这一窗口,《人与自然》等影视节目的熏陶,父母在选报志愿时的尊重,都让邓俊的人生之路走近了动物。毕业后他进入动物园工作,饲养大熊猫、猴子等,其中很多动物还是他小时候去看过的。
在动物园工作十年,自己的小孩也已3岁了,邓俊发现,训练动物和养小孩,科学理论有很大相似性。
“学习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构成了动物园动物行为训练的全部理论体系,或者说动物行为训练,本来就是学习心理学原理在调整动物行为方面的应用。简单来说,以前的心理学家是通过动物来研究人,现在饲养员又通过心理学来改变动物。”
比如,无论是小孩还是动物,行为的结果都会影响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行为受到表扬、奖励,则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会增加。
但在实践操作中,还有很多细节不一样。比如如何夸奖、奖励。难点在于,人能理解语言表达的含义,但动物不行,比如狗,智力最多相当于四五岁的人类。因此在表扬小孩时,不能乱讲内容,一个好的表扬对小孩来说是鼓励,不好的表扬可能意味着你在捧杀他。
比如到底是夸小孩子聪明好,还是夸小孩子加油努力好。邓俊认为这是一个大问题。
长期夸奖、暗示小孩子聪明,小孩会害怕暴露自己不聪明,长此以往,就会避重就轻,选择一些容易的问题解决,继续展现出自己很聪明,遇到困难问题时他就会不乐意去做。长大以后往往只会展现出一些“小聪明”,缺乏了奋斗努力、克服困难的品质。
长期夸奖小孩子加油努力,他就会认为他得加油努力才能带来这样的结果。遇到生活学习的困难,会去努力尝试解决。即便没有成功,父母依然可以说“你已经很努力了”,这样对孩子的打击不会特别大,反而能引导孩子思考,加倍努力去战胜困难。
这种长期的影响差异是非常巨大的,邓俊强调。
而动物不懂人类语言的含义。对动物来讲,更重要的是表扬奖励的时机,人做对一件事情,你可以月底给他发工资加奖金,但动物不行。动物需要及时的瞬间的强化,才能把奖励和刚刚它做的事情进行一个紧密的联系。
邓俊以奖励狗狗大小便举例,要点在于,一定要在狗狗尿完的那一瞬间,脚还没离开狗厕所时进行奖励,如果狗狗已经离开了狗厕所,到客厅里瞎转了两圈,此时你再奖励,基本上没什么太大用了。如果你是996,只能下班以后再回家奖励狗狗中午的尿尿,那肯定教不会狗狗定点大小便。
而育儿与动物行为训练,在科学原理的相通,有四个维度:关系大于教育、方式大于内容、成长大于成绩,规训大于训斥。
以关系大于教育而言,孩子和动物都不是机器,行为习惯也不是电脑程序,一辈子不变。行为是心理的外显表达,孩子或者动物喜欢什么,就会变得努力去尝试探索什么,讨厌什么,就会变得主动去排斥什么,所以父母的信任关系才是一切学习教育的前提。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1968年做过一个实验,他到一所小学,声称要对学生进行一场未来发展趋势的测验,最后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校方,实则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选出来的。八个月后回访,结果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都有了较大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让老师相信这些孩子潜在的能力,日常生活中,名单上的同学感受到了老师的尊重和认可,使这些学生变得更加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异乎寻常的进步。”
邓俊的成长经历和日常观察发现,有的父母,只是监督纠正孩子的错误,有时嘲笑甚至打骂,而孩子遭遇的打击挫败越多,就越逃避,甚至排斥各种学习。
动物和小孩一样,更需要的是平时的认同感,感受到被认可,被信任。动物和孩子的价值感和成就感才会被激活,自信心才能被调动起来,才能去积极面对困难。
面对很多养狗的客人的询问,邓俊告诉记者,很多主人往往忽略了关系大于教育,人狗关系好了,教育才有可能发生。任何狗狗行为问题的调整,第一步都应该回到主人和狗狗的家庭亲子关系教育,如果你只是想把狗狗送出去“上学”,基本很大概率是无用的,因为狗狗和你的关系仍然没任何变化。
“狗狗行为调整,应从每天最基础的喂养开始,坚持每一顿用手给它喂食,它才能有机会与主人近距离地接触,才能和狗狗重建起沟通的桥梁。情绪健康,有了稳定的信任关系,才有学习行为,才有调整行为问题的可能。”
此外,教育的方式大于教育的内容。皮亚杰的理论指出,儿童学习的重要方式是玩耍和模仿,两者相辅相成,可以帮助孩子发展独立性和社会性的能力。
而动物行为训练强调,也是在游戏中学习,在变化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动物才能与饲养员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在尊重个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之下,应给予孩子和动物充足的玩耍时间、空间,让其按照自己的思维节奏,长出自己的特色,走好每一步,这个过程也让我们寻求真正的适合这个个体的学习的方法和训练的方法。”
很多心理学家早就在对动物行为学、心理学进行研究,譬如巴浦洛夫(研究狗)、桑代克(研究猫)、斯金纳(研究鸽子)等
动物也需要安全感
家暴,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对动物来说,做对了奖励,做错了打骂,同样是错误的教育方式。
“只重视表面行为的奖励和惩罚,不重视平时互动交流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建立长久的稳定的亲子依恋关系、安全感和家庭归属感。长此以往,容易导致亲子关系的若即若离。其结果,孩子的自信心、社交能力、情绪等,都会受到影响。”邓俊先抛出结论。
天生万物,性灵相通。著名美国心理学家哈洛的恒河猴实验,证明了依恋感、安全感来自日常温馨接触和互动。
而狗狗的依恋感和安全感同理,也是来自每分每秒主人与狗狗互动的积累。邓俊例举了几类破坏狗狗安全感的言行,他认为跟自己带小孩的经验,有异曲同工之理。
一是吃饭被打扰。狗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主人、睡觉、吃饭。而中国传统育儿经验中,“七不责”之一就是“饮食不责”。
第二类是频繁的洗澡,没必要的穿搭,强迫社交,匆忙散步等。实际上,狗身上的体味是它跟其他狗狗交流的重要工具,频繁洗澡或额外的狗衣服,会造成狗的不舒服。正如有些人内向,有社交恐惧症,硬逼着狗狗和它遇到的所有人及同类打招呼,有时会产生冲突。狗主要靠嗅觉认识世界,每天的散步时光走路不是重点,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好好停下来闻一闻,探索一下所有的味道,才是狗一天最享受的时候。若遛狗时太匆忙,牵引绳太紧,狗能感受到主人的情绪,判断处于一个很紧张需要随时戒备的环境,也会变得敏感甚至焦虑。
上述这些细节,是人类想当然地把自己的意志、想法,强加在狗的身上。可以类比“儿童为本位”与《弟子规》等传统教育理念的冲突。
第三类是缺乏理解的打骂。狗狗做出主人不期望的事情,只是它趋利避害做出对它有利的选择,不了解改变狗狗行为背后的动机,用打骂来管教,只会破坏狗狗的安全感。狗狗不明白人类复杂的情绪和语言,挨了打骂,它脸上出现的心虚和愧疚,只是长久以来狗狗适应人类而学习出来避免挨打的表情,实际上它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而正面管教,是邓俊对养小孩和对动物进行行为训练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四类是捉弄狗狗,用零食逗弄狗狗。有些家长放任小孩去抓狗的耳朵,拉狗的尾巴,戳狗的眼睛,强抱狗,甚至骑到狗的身上,都可能引发攻击行为。而零食本是用来奖励狗狗的,当人拿着零食在狗的眼前晃来晃去,就是不给它吃,或者变魔术,把零食变得不见,都是在破坏安全感,降低信任感。
“大人应该让孩子清楚,狗狗不是玩具,是一个生命,要尊重狗狗需要的空间和距离。”
前文讲过,狗狗可以作为家庭成员存在。有了小孩的家庭,可能会忽略狗狗。狗是很敏感的,对它的关心照顾减少,被摸的次数、散步的次数及时间的减少,它会产生焦虑感,甚至出现各种行为问题。
类似的不当行为是,让狗狗独处太久。狗和人一样,渴望群居,如果主人不跟它玩,不理它,过于疏忽,缺少互动,狗就可能出现分离焦虑症,产生破坏行为,过度吠叫,甚至挖掘、逃跑等。
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小孩的教育是重中之重,对动物亦然。当人类在狗的面前吵架,狗通人性,可以察觉出主人的情绪,可能躲起来,或者叼来它的玩具给主人,甚至冲着主人叫,希望打断争吵。如果频繁在狗的面前吵架,久而久之狗狗会处于不安状态;
另外,还要注意刺激物。狗的嗅觉是人类的一万倍,听觉也是人类的好几倍,因此狗对声音比人类敏感很多,类似打雷、鞭炮、吹风机、吸尘器的声音,对狗来说是煎熬,都会让它产生紧张焦虑的反应。
“比起对表面行为的奖励和惩罚,狗狗和小孩一样,更需要的是日常的陪伴和互动游戏、交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更好地去面对真实生活中各种刺激。主人不懂日常沟通交流、互动游戏塑造狗狗健康的心理,狗狗的心理仍然是脆弱的,情绪仍然还是易波动的,那么行为就还是容易失控的。”
孩子刚会跑,就学会了拿狗粮去喂家里的狗狗,图中白色为伍佰万,黄色为包青天,均为英国斗牛犬
邓俊的微博是实名,前缀了一个“饲养员”的头衔。
饲养员有五项基本工作。第一,铲屎官,负责饲养、管理、环卫等;第二,动物行为训练,跟动物搞好关系,顺利完成打针、吃药诸事;第三,环境丰容,例如制作玩具,陪动物玩,让其展示自然天性;第四,行为观察记录,探索健康状态下动物一天的生活规律,睡眠、运动、进食等,作为基础大数据,并可与生病、康复等状态进行比对;第五项工作,即传统意义上的科普讲解,如今已上升为动物保护教育。
近些年,全球兴起了一股极端动物保护主义,呼吁取缔动物园,口号是归还动物的自由,还有人声称用3D投影或标本替代动物园……
在邓俊看来,动物园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城市的扩大,人类活动的影响,动物栖息地被破坏,受伤或无家可归的动物,最好归宿就是动物园。其次,圈养的动物与户外的同类相比,生命状态、健康情况等差别并没想象中那么大。
从教育层面讲,对城市小孩来说,动物园是观察、亲近动物的最佳窗口,这不是图书、画、博物馆等能取代的。
邓俊发现,给小朋友讲完资料性的科普知识后,他们的兴趣焦点很快就转移了——动物与饲养员的关系,人和动物之间的故事。比如饲养员如何照顾这一只大熊猫,它爱吃什么,示范喂一下,它几点起床,和其他大熊猫有何不同,生病后怎么照看,等等。在互动中,小朋友最本真的同理心、同情心被激发,进而产生关爱生灵、爱护大自然的意识。
“像我们小时候,拿鞭炮炸龙虾,炸螃蟹,用弹弓射穿鸟窝。有的人到了大学,竟然虐猫,还有些地方流行吃狗肉,都是不太文明的现象。”邓俊评论道。
因职业关系,邓俊有时会做一些针对亲子的公益讲座,话题往往很接地气,紧密围绕生活。比如在野外遇到流浪狗,小孩子该怎么应对?
狗跟小孩一样,面对外界刺激(恐惧的情况下),一般有三种反应:战斗、逃跑、僵化。而小孩一旦被狗咬过,长大后见到狗就会有心理阴影。
农村流传一句俗言,叫“狼怕拖,狗怕摸”,认为遇到狗一蹲下,狗就会被吓跑。毫不意外,邓俊认为这是不科学的。
他告诫家长们,不要一开始就给小孩灌输一个概念——狗一定会咬你,你看到狗就要跑。有的狗没注意到你,你一跑,它反而觉得你成了猎物。其次,看到狗不要尖声尖叫,人情绪一紧张,狗听到喊叫也会紧张;最关键的是不要随意用东西砸狗,很容易引发攻击行为。
“正确的做法,第一,眼睛不要对视,在自然界中,你跟任何一个动物对视久了,它都会觉得是一种挑衅。人与人之间也一样。你可以把双手抱在胸前,或揣裤兜里,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通常情况下狗会走开,或者走近闻一闻你,然后走掉。一旦你蹲下来,狗就会恐惧,胆小的就跑掉,胆子稍大的僵在那儿跟你对峙,胆子再大的,凶猛的,可能就冲上来战斗了。”
与此对应的,在城市里,亲子一起遇到遛狗的,邓俊叮嘱家长们也要注意引导。有的小孩一看到对方的狗胖乎乎的,或者很呆萌,一上来就抓狗屁股,狗一紧张,扭头就龇牙吼叫。
“素质再好的人,或训练再好的狗,走在大街上,被陌生人随便摸一下,本能的反应都是排斥,反感。这里面存在一种尊重的文明。”
他的建议是,最好先询问一下狗主人狗的情况,小孩子不要一上来就摸狗的头,征得主人同意后,最好先蹲下来,不要对视,风险最小的是喊狗的名字,它愿意过来,闻一下你的气味,愿意被摸的狗,闻了后不会走掉。如果走掉了,小孩就不要追着摸,或扯它的尾巴等。
传统的动物科普,已经上升到动物保护教育层面。图为民国期间,弘一法师和弟子丰子恺著的《护生画集》
围绕养狗的学问很多,诸如幼犬选择,幼犬到家,狗的日常行为培养,如何高质量地遛狗等。每一项都博大精深,本文不能详细论及。
如今的邓俊,有了三个“孩子”,“老大”伍佰万(11岁),“老二”包青天(7岁),都是斗牛犬,自己的孩子刚满3岁,位居“老三”,曾在华德福读了一年的幼儿园。
出于照顾小孩等考虑,邓俊和妻子一起创办了一家宠物行为教育公司。有朋友戏称他们的公司为“狗狗华德福”,他听了后觉得很开心。
END
2021年/第74期∣2021/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