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一名精神疾病患者拖垮一个家
作者:颅脑神经医学
原创文章,盗用必究
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通常都乱作一团,父母紧张万分地拼命寻找能够治愈孩子的办法,把希望熬成了绝望,大好家庭几近毁灭,无论他们曾经如何努力挣扎求存。——精神疾病患者父母
当父母获悉子女患上精神疾病时,他们的情绪波动往往十分剧烈,会震惊、悲哀、羞愧、愤怒、迷惘和气馁,甚至夜不成眠、家庭关系紧张、互相责备、逃避社交,更让父母罔知所措的是等他们不在了,谁能来照顾他们的孩子。除了精神上的负担不断加重,家中一旦有人患上精神疾病,还会造成家庭经济状况及生活质量下降等情况。另外,很多精神疾病患者会在急性期做出一些伤害家庭成员的举动,这种病态的行为给家属造成身体乃至生命上的伤害。除此之外,家属还要承受治疗费用的经济负担和看管照顾患者的压力,以及被社会歧视、失去工作等压力。
那么精神疾病真的无法“治愈”吗?答案是否定的,精神疾病并非不治之症,只是它的症状比较复杂,易反复发作。实际上,采取药物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中,有六成以上能够获得临床治愈,而对于初次发病的患者来说,治疗的效果会更好。但是,这里所说的“临床治愈”是指精神疾病的症状消失、自知力恢复,并不是患者和家属心目中的“根治”。而针对药物疗效不佳或药物副作用明显,病程超过3年以上的精神疾病患者来说,手术治疗也不失为一种高效的补救手段。
案例:患者周天蔚(化名),男性,30岁,未婚,主诉:多疑、凭空闻语、自语自笑、暴躁攻击,精神分裂症10年余,于当月完成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
2010年,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精神异常,表现为脾气差,发呆,反应慢,有时需要反复问才有反应,当时未给予重视。2011年,患者沉迷于打游戏,情绪不稳定,心烦、发脾气,与家人敌对,不让打游戏就将电脑摔碎,眼神令人恐惧,就诊于当地医院未给予诊断。随时间发展病情逐渐加重,出现睡眠差,入睡困难;敏感多疑,怀疑别人说他坏话,背后议论他;耳边凭空听见有人讲话,经常与听见的声音进行对话;夸大吹牛,逢人便说自己有能力;心烦意乱、发脾气,与父母敌对,打骂父母,摔东西;胡言乱语,说话不着边际;对家人漠不关心,不愿与人接触及交流,情绪低落,兴趣减低;自言自语、自笑,个人卫生料理差,生活被动,孤僻、懒散,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给予口服舒必利,度洛西汀、西酞普兰等药物治疗,患者住院治疗后出院,出院后规律服药,症状控制时好时坏。
2013年12月,患者病情不稳定,再度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精神障碍,给予奥氮平、丙戊酸钠等药物治疗,患者病情改善后出院,出院后否认自己有病,拒绝服药,症状控制欠佳。后因病情不稳定就诊于当地精神专科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给予利培酮、奥氮平等药物及电休克对症治疗。患者发病以来共计住院4次,服用过多种抗精神症状药物,包括舒必利、利培酮、阿立哌唑、异丙嗪、丙戊酸钠、奥氮平等对症治疗,症状控制欠佳。
2021年5月,家属将患者带至我科拟行手术治疗,住院期间患者出现脾气暴躁,抓母亲头发撞墙、殴打姐姐,后特警将其送至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治疗。现患者病情相对稳定,但仍有敏感多疑、幻听、自言自语、脾气暴躁、伤人毁物、接触被动、亲情缺失、无自知力等明显精神症状,家属为求进一步治疗,再度就诊我院,门诊拟“精神分裂症”收入院。
术后,患者的敏感多疑、幻听妄想、脾气暴躁、冲动暴力等精神症状得到控制,脾气变得温和有礼,自知力逐渐恢复,主动配合后续康复治疗,生活自理能力恢复,可以独立完成日常食宿行为,住院期间未再出现伤人毁物等暴力行为。出院前,专家建议家属要带患者坚持锻炼、多沟通交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适度少量服药,配合医生随访,以此巩固手术疗效,降低复发的风险。
总之,精神疾病尽管复杂难治,但只要监护人客观地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和途径,加强监管和健康辅导,患者就一定会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令其更好地回归家庭和社会,还家庭和社会一片宁静祥和。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guikequan@hmkx.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