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过得不好,还不是因为你” | 原生家庭如何影响一个人?
编者语
豆瓣上有个名气很大的小组,叫父母皆祸害。
这个小组里的成员们对父母极力反抗,想摆脱父母的控制。
但其实,怨恨父母,跟父母搏斗,往往会成为命运底下的烈士。
有一个模型叫做加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的三角关系模型。
这个模型在生活中时常上演。
01.
我过的不好,都是因为你们
有人说,我父母总是控制,指责,抱怨,没有给我爱,没有给我认可。
我现在无能,不自信,发展的不好,都是因为父母没有正确对待我,父母没有提供一个完美的家庭。
“你们把我的人生毁掉了。”
很多人认为父母是加害者,而自己是受害者。
他内在声音是:
“我现在过的不好,都是因为你们曾经对我不好。”
我看过一个案例,有个男生想给女朋友买礼物,但父母不喜欢这个女朋友,不愿意给钱,后来女朋友跟他分手了。
后来,他一直没有女朋友,他就觉得自己找不到女朋友都是父母的错,因为父母干涉,导致自己交女朋友心里都有阴影。
这不是个笑话,这就是一种受害者心态。
实际上,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受害者很多时候会变成隐性的加害者。
“既然我是受害者,我怎么能允许自己成功呢?如果我的婚姻很好,事业很好,一切都很顺利,我还怎么去维持受害者的角色呢?不行。”
所以受害者潜意识里不允许自己成功。
当他熟悉了这个角色以后,潜意识会让他维持在受害者的优越感中。
他会去破坏自己的成功。
“你看我现在一无是处、穷困潦倒了吧,这都是你们的错。”
当一个受害者变得更失败的时候,他潜意识里会带着快感,他觉得这是一种报复。
而这种失败、这种报复让他父母愧疚、自责,所以受害者就变成了加害者。
但是当他用这种方式惩罚父母的时候,他的人生就被毁掉了。
也有的孩子很想拯救父母,尤其是父母发生冲突的时候,孩子不想让家庭破裂,他就会去维持一种平衡。
他长大后,也会带着拯救者的角色开始他的生活,他会找到新的可以拯救的人。
去拯救一段很苦的婚姻、很辛苦的事业、一个永远不能够认同你的人。
因此当你有拯救者情结时,这种想要拯救的故事,也会在你的生活当中去上演。
02.
原生家庭如何影响人?
那么,成年后,我们是怎么被原生家庭所束缚的?
如果对过去的经历毫无察觉,没有有意识的做出改变的话,会形成以下几种应对模式。
第一种 软弱孩童
因为觉得缺少父母的爱,缺少关心,缺少认同。所以成人以后,内在仍是一个非常弱小的孩童状态。很渴望权威的爱,会在关系中、在事业中反复寻找认同。
这种人内心深处总有很强的依赖、委屈无助的感觉,总想找一个人无条件地爱他,总想有人能证明自己足够好,把自己当成孩子。
但是在关系中找一个无条件爱你的人,这条路走通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为什么呢?因为对方也无能为力,他也没办法不停的接受测试。
第二类 无助的祥林嫂
这类人怨恨父母,认定因为父母的原因,不能让自己更好。
怨恨父母暴力对待他,挖苦他,没有给他力量等等。结果会怎样呢?
他心中的抱怨,会不停的积累,每天带着抱怨到处走,当然是走到哪里,抱怨都会表现出来。成为一个抱怨的人,这是最可怕的事。
同时,因为他的抱怨,会引来源源不断地可以抱怨的事情,引来更多的不公平,更多的忽视。
另外一种觉得是父母的原因让他不够好,所以他想避免跟父母接触,同时想要证明给他们看,让他们知错。
他总是去找那些最高难度的事情,最难的工作,最难的挑战,去最远的地方,让生活变得更坎坷。
很多时候他只是想要证明,“你看我现在可以”。但有意思的是,他找的那些事都是更容易失败的事,他让自己更容易面对失败,同时远离唾手可得的成功。
也就是他会把自己的人生刻意地过得比较艰难,因为他没有办法去疗愈童年的那段经历,那个怨恨还在。
第三种 巨婴
他觉得我只能依照权威去做事情,现在不能没有父母。所以没有主见、没有力量,所以他做事需要允许,害怕权威,又渴望权威。
还有一类人什么事情都要反着干,看上去很独立,其实只是换了个方向而已,他还是在命运的牢笼里面。
第四类 给予者
他想替父母承担,害怕他们失望,要为他们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期待他们能够幸福和快乐,期待他们的婚姻能够改变,想要为家里承担各种债务、纠纷。
有的人终其一生为父母做事,其实在内在只是想说,我对你们好一点,你们给我一点认同好吗?
第五种 父母的复制者
就是无意识的复制,出于潜意识里的忠诚,去复制父母的情绪,复制一方对另一方的恨,然后转移到自己的伴侣的身上。
03.
不管加害者还是受害者,
都会变成命运的烈士
韩剧《请相信1988》里面的德善,她是家里的老二,经常被爸妈忽视,所以连生日都要跟姐姐一起过,一个蛋糕上插两个蜡烛。
这让她非常愤怒,她向父母哭诉。
她爸爸听完,就给她单独买了个蛋糕,然后向她道歉。
爸爸说:
“很抱歉,爸爸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所以也请你体谅。”
的确,每个人当父母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零经验的,尤其是第一胎。他一点经验都没有,当然会出很多的问题。
尤其是孩子0到6岁,孩子的信念、价值观、自我的定位、自我身份的判断会在这段时间定型。
可想而知,有多少问题会出在原生家庭。
所以不完成父母功课,不完成原生家庭功课的人,他也只会被淹没在家族的洪流中。
我记得在家排工作坊中,曾经有一个个案,那个案主年纪已经比较大了,将近有四十多、五十岁。她还在痛恨她的母亲,因为她的母亲过于控制她。
当她把妈妈的代表排列出来的时候,再把她外婆的代表排列出来,她发现她的妈妈也很痛恨她妈妈的妈妈,也就是案主的外婆。因为外婆也是如此控制她的母亲,所以看上去这三代是一模一样的。
我问这个案主,你有孩子吗?她说有。
我说你孩子多大了?她说已经18岁了。
我说你控制他们吗?她不加思索地说非常控制。
所以你认定自己是受害者,但是不明白家族系统的原理、动力。
不管是受害者,是那个加害者,都会变成家庭悲剧的传承者。
所以,在童年,到底是谁的错,并没有那么重要,我们当下更要关注的是,怎样才能不做命运下面的那个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