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生』绥宁苗族团寨跪娘舅是怎么回事?|苗族团寨文化记忆|杨焕礼
苗族团寨文化记忆系列
看生
杨焕礼
这一期要说的团寨看生风俗,与上一期所说的团寨踩生风俗是截然不同的两概念,是团寨对生与死两种不同观念。一个是日落西沉,一个是太阳初升,一个是对人自然死亡时淡然处之的观念,一个是对生儿育女时惴惴不安的态度。
看生是团寨里古老的一种说法,团寨嫁出去后成家立业的姑娘(注:姑娘,为绥宁苗族人对嫁出去女儿的特定称呼,只要是嫁出去了,不论年纪大小皆称姑娘)和娇客(注:姑娘的丈夫,一般是团寨人对团寨里女婿的称呼)年登寿满(注:年登寿满,亦称年庚寿满,团寨人对人老了自然去世的委婉称法)后,姑娘家的子女头一件要办的大事就是立即前往娘舅家报丧。娘舅家接到报丧后,立即派出几个表代前往探视(哪个时候得信,哪个时候动身,哪怕是深更半夜),同样的道理,别的团寨嫁到我们团寨的娘姑或娇客年登寿满后,也按此操作。这个探视的过程叫做看生(注:绥宁有的苗族村寨又称之为看活)。
明明是姑娘家的人(姑娘与娇客皆一样)年登寿满了,娘舅家的人去看的是已老去的老人,为什么要说是去看生或者看活呢?团寨现在流传的普遍说法是,娘舅家的人是去看望姑娘家活着的人(配偶一方还健在),或者去看望姑娘家的亲人(姑娘与娇客皆不在世时指其儿女),也就是去看望和安慰活着的亲人的意思。这种说辞颇具有人情味,也具有欺骗性,让人听起来很舒坦,但实际上此种说辞是在遮掩看生的真相目的,就连团寨里的人虽然口头上都是这么说,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这是一隐讳的说法。团寨里的习俗,如果姑娘与娇客中有一人先去世,等办完丧事的三天之后(注:团寨习俗,办完丧事三天内孝家忌上别人家的门),娘舅家派人将健在的娇客或姑娘接回家中住一段时间,如果姑娘或娇客年纪大了不方便,娘舅家就派人专程前往探望,这才是真正的安慰,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看生或看活。娘舅家族看生与娘舅家族正式前往吊唁(注:本地人称为吃豆腐)是两回事,因为娘舅家前往吊唁的人,要等看生的人回来后,外甥那边要送来肉菜等办酒席的物品,娘舅家将外甥送来的东西置办几桌酒席,请族人吃饭,饭后商量吊唁事宜,并由看生回来的代表介绍前往看生的情况,然后确定时间和人员正式前往吊唁。一般来说,娘舅家上门来吊唁,孝家要用非常隆重的礼仪接待。
团寨中老人的去世时,还有一个古老的规矩,那就是老人去世后一定要等娘舅家的人看了生才可以启动办丧事。这就说明,娘舅家看生是假,是一种说辞,他们真正的目的是去验明正身,确定老人是否确实已去世,确定老人的去世是否属于善终。过去,娘舅家前来看生,一定要有娘舅那边至亲的人在场,且有姑娘家那边的家族中的长者陪同,查验逝者的尸体状况。这实际上就是在辨别老人生前是否受到子女的虐待,身上是否留有伤痕,并详细了解生前子女孝顺情况,然后才能确定对姑娘家不孝子女进行惩处。过去,娘舅家的人对不孝之子的惩处是有绝对权威的,家族中的长者虽然也被邀请在场作见证,但他们一般是帮着娘舅那边说话,为娘舅家惩处不孝之子助威。团寨对不孝子女(含儿媳)的惩处方式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在办丧事期间的罚跪。当娘舅家的人前来吊唁时,姑娘家的子女(含儿媳孙子孙女,下同)要出大门跪拜迎接,团寨中大多数人前来观看,非常隆重。娘舅家吊唁队伍前后排序是有讲究的,走在最前面的一般是娘舅家族旁支人员,接本地话说,就是与亲娘舅家血缘关系疏远一点的房族,越往后面与姑娘的血缘关系越近,逝者的亲兄弟一般走在最后面。如果姑娘的子女平时很孝顺,做到了子女应尽的责任,吊唁队伍走在最前面的人便会伸出双手将他们一一扶起来,子女再拜下去,后面的接着扶起。如果子女中有不孝顺的,走在前面的人只扶孝顺的,对不孝顺的不予理睬,直到吊唁的队伍过完了,依然没人去扶那些不孝顺的子女,按规矩,亲娘舅在这种场合是不会去扶任何人。跪迎娘舅家的子女必须由娘舅那边的人去扶才能起来,没有人扶,自己是不能擅自起来。就这样,不孝顺的子女就在团寨人众目睽睽下老老实实跪着,至于跪多久,权力全在娘舅那一方,娘舅家的人认为惩罚到位,发口让他们起来,他们才能起来。这就是团寨里过去著名的罚跪,名称为跪舅爷。跪舅爷在团寨过去那些年代,对为人子女不讲究孝道的人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
团寨看生习俗的方式在中国大多数的地方都普遍存在,只是说法有差异而已,这应是苗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汉文化中的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已明显带有了汉文化中的封建社会特征。其实,我们团寨的看生还有其另外的原始含义。
如果我们把团寨中看生习俗往深处探究,其来源是有苗族历史根源的,至少也应是古楚文化的遗存。在古楚文化中,人是没有死亡观念的,古楚人认为,人死了灵魂不死,灵魂可以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凡是人睡眠时、重病昏迷时,以及死去时,都被解释为灵魂出窍,即灵魂脱离了肉体,要想让人活过来,就需要把灵魂重新招回到肉体之中。招魂是古楚巫风,屈原所处时代的楚国招魂习俗就已盛行。在他所著的《招魂》一文中有:“魂兮归来,入修门些。工祝招君,背行先些。秦篝齐缕,郑锦络些。招具该备,永啸呼些。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描述的正是巫师引导灵魂到归宿地的场景。人死之后,灵魂当然就要离开肉体,但是茫茫的阴间,灵魂何去何从呢?于是民间就设定了一个程序,由世间活着的人来给他“指路”,就要举行举行招魂仪式。招魂的目的不再是让灵魂返回肉体,而是指引灵魂返回祖先居住的地方,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叶落归根。
团寨的巫傩文化中至今还留存一种说法,即老人去世以后,他们既不是上天,也不是下幽都,而是进入他们的祖居之圣地桃源洞。苗族人在古巫傩中把桃源洞描绘成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向往的极乐世界。他们认为人的死亡不是灾难,是一种脱离苦难的超脱。因此,人死后就应该招魂,不能任由其灵魂到处游荡,没有归宿之地,而是将其灵魂引导进入桃源洞,让其获得新生,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团寨每逢秋收冬藏之际,家族或个人都要陆续举办傩戏,名字古时叫庆祖仙(现在人普遍称为庆菩萨),时至今日此风依然如此。庆祖仙的傩仪法事开始前,堂屋内要在神龛与靠近堂屋门的地方分别搭建两座花山殿(又称华山殿),据说花山殿内就是桃源洞,分上、下、中三个桃源洞,为祖先灵魂的居住之地。因为祖先死后都进入了桃源洞,过上了美好生活,成了仙人,敬奉祖先的目的就是偿还平时所许下的心愿。苗族团寨人多信奉鬼神,平时遇到什么难事时,寄希望于祖神暗中相助,希望自己在祖灵的保佑下,过上遂心的生活,一旦所许之愿基本实现,就要举行酬神娱神的傩戏还愿。这样看来,团寨看生习俗应与此有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只是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汉文化的影响,团寨里的人也免不了会与时俱进,团寨的风俗习惯在保持自身的原始基因的同时,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本微刊原创文章,均为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微刊或作者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微刊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古苗疆那些事儿”(作者直接授权除外)。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微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谢绝交换,谢绝有偿刊载(入册、入典),谢绝无偿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