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数据中,中国医生找到了促进达标的要诀!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多见于青少年,一般不危及生命,但无法根治。临床上可以看到,有的患者病情反复、持续进展,由此致残,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的则长期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怎样评价患者的病情?这就要用到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度评分(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Score,ASDAS),ASDAS得分≤1.3表示疾病处于非活动状态,实现了达标治疗(treat to target,T2T)。实现和维持T2T对于AS患者来说意义重大,意味着“AS怪兽”被关进了“笼子”,得到了控制。

令人遗憾的是,最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薛静课题组得出了这样的发现:AS患者的达标率在基线时只有23%!而且在原本已经达标的AS患者中,有1/3在随后复发;在原本未达标的患者中,6个月以后仍有2/3以上的患者未达标。更惊心的是,这些未达标患者面临着比达标患者高得多的抑郁风险(27%的未达标患者vs 13%的达标患者),这意味着这些未达标患者的精神/心理负担极大,整个生活陷于抑郁所带来的阴暗旋涡,甚至可能由此自杀。

另一方面,薛静课题组还发现:在原本已达标的患者中,2/3会持续达标;而原本未达标的患者则有近1/3在随后实现了达标。

是什么让达标走向了不达标?又是什么让不达标实现了达标?反转的背后,是什么“无形的手”在操纵?

薛静课题组对这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挖掘,发现其中关键在于患者使用一款移动APP对自己病情的评估:达标患者自我评估的间隔更短、评估次数更多,平均每25天~27天就评估一次ASDAS,而在不达标患者,这个间隔平均为40天~42天。

AS患者们所用的这款APP名叫智能疾病管理系统(Smart System of Disease Management, SSDM),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的系列疾病管理、医患互动工具,这个系列中的“风湿中心”(患者端)和“风湿专家”(医生端)目前已在全国600多家医院的10万风湿病人中广泛应用,2000余名专业风湿科医生利用这个平台与自己的患者构建了跨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联系。患者出院后不再是断了线的风筝,通过SSDM,他们能与自己的医生建立无形的联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下,患者每次所做的病情评估,比如ASDAS,能够实时同步到患者所授权的医生的手机上;医生则通过这种评估的变化来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进行干预、调整用药、提示复诊,以此来牵住已经飘在社会的“风筝”,持续管理病人,让疾病得到更好的控制。

薛静课题组正是通过对SSDM系统形成的AS患者数据库进行挖掘、分析来开展这项研究的。课题组从SSDM数据库中挖掘到了1万多名AS患者,其中5480例患者有1次以上(含1次)的ASDAS评估记录。进行重复ASDAS评估的有1368人,他们在随访6个多月的时间里每人自我评估的中位数为3次,而他们的治疗达标率也因此得到了显著改善:从基线时的23%,升高到了38%;而且,总体而言,平均ASDAS得分也有明显改善:从基线时的平均2.22±1.08降低到了平均1.83±1.07。

ASDAS有着复杂的计算公式,如果不借助工具的话,计算起来并不轻松。SSDM将这套计算工具内嵌到了程序中,使用起来异常简单,患者能轻易上手。而且,在大排长龙的医院门诊,医生很少有时间亲自给患者评估ASDAS,教患者学会用SSDM评估,不仅让患者自己掌握病情变化,也让授权医生得以了解治疗效果。

薛静课题组这项基于SSDM开展的研究证实,定期使用SSDM进行自我评估,有助于AS患者实现和维持达标治疗。该研究在2018年10月下旬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美国风湿病学会年会上被作为壁报,向各国风湿专家展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