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发间小物历史竟如此悠久——笄的发展与演变
笄是已知发饰类型中较早,也是较为常见的,并且生命力十分顽强,及至今天也可以看到很多人佩戴这一首饰。我国古人用“及笄”一词形容女子到了出嫁的年龄,一般为十五岁,如果到了二十岁还没有嫁出去也要及笄了。
金镶宝石蜻蜓簪清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石器时代
笄是一种用来束发的首饰,其形制多为细长的棒状,一端逐渐变细,可插入发中以便将头发束起,一段较粗,可雕刻为其它形状,作为装饰。笄在石器时代就已出现,最早用的材质多为石头、动物骨骼、木质以及某些玉石。在河北磁山遗址中发现有骨笄;在大汶口文化遗址发现了大量石笄;在龙山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玉笄。玉笄的装饰性更强,人们开始给玉笄雕刻简单的花纹。西朱封龙山大墓出土了一件玉簪,一端有浮雕人面像,晶莹光洁。
碧玉簪新石器时期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龙山文化玉笄
奴隶时期
夏代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开始,此时阶级分化十分明显。夏商周时期青铜被大量运用发展,制玉工具得到了优化,以至于制玉作坊以及制玉技术得到发展,并出现了金玉结合、镂空和钻管技术。笄的制作材料也更加丰富,包括骨质、铜、金、玛瑙、绿松石、萤石、水晶、孔雀石、南阳玉、岫岩玉、独山玉等。
商代发笄
商代妇好墓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与其随葬的发笄多达几百支,其中有一件青玉质的玉笄,一端雕有臣字眼的凤鸟。“衡笄”出现,即横插于发髻中的笄。此时也出现了笄的另一种变形——发钗。发钗同样是用来束发的,但是其装饰作用更强。笄插入发中的一端为一股,而发钗分为两股,另一端可雕刻为各种形状。
妇好墓骨笄
秦汉时期
秦汉之后,笄改称为“簪”,在《说文》中写到:“簪,笄也”。普通平民百姓多用木质的发簪,而一些较为有身份的人则选择用玳瑁、金银以及岫玉等玉石材料。铁制工具得到改进,使玉石的雕刻技术进一步发展,簪的纹饰以及样式也更加繁复。纹饰由抽象转变为写实,有云纹等几何纹饰,龙纹、凤鸟纹等动物纹饰,和莲花等植物纹饰。雕刻技法上,镂雕、透雕、圆雕等雕刻技法广泛应用。例如,雕刻有莲花图案并镶嵌有玳瑁的“莲花玳瑁簪”。
此时,玉簪有了一个特殊的名字,为“玉搔头”。关于这个名称的来历,在《西京杂记》卷二中有记录,“武帝过李夫人 ,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玉价倍贵焉。”
金镶宝石桃蝠簪清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汉朝“丝绸之路”的开启,使不同的异域文化与中华文化交流融合,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佛教开始盛行全国,一些名贵的宝石也传入中国。这个时期较为流行的发簪为金银簪,还有具有耳挖形状、兵器形状的簪子。在《搜神记》中写到:“南州人有遣使献犀簪于孙权者”,可见当时犀簪是一种珍贵的发饰。
金镶珠宝松鼠簪清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秦汉之后,制作发簪的材质、工艺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并且佩戴方式,形制也变得更多样化。那么下篇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那些华美精致的发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