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交流方式探究
孤独症儿童交流方式探究
海娟
赤峰市元宝山区特殊教育学校
几年的特殊教育学校班主任工作中我接触了越来越多的孤独症儿童,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刷新了我对孤独症的认知,原来在康复机构工 作过程中孩子们一直都是家长陪读,并且障碍种类很单一,基本上都是孤独症儿童,又很少让一个孩子在机构里独立学习生活一天,因此更多的孩子表现出不与人交往的特性,或者很少进行孩子们之间的互动游戏,即便进行游戏互动也是有家长参与的。特殊教育学校的班主任工作给我提供了更多的单独追踪一个个案的机会,并且班级里不仅仅是单一的孤独症儿童,而是有了唐宝宝、智力障碍、脑瘫等多种障碍类的孩子,这些孩子中有很多比如唐宝宝和脑瘫儿童就有丰富的情感表达,这就带动了孤独症儿童的情感表达,很清楚的记得一幕,哲哲(孤独症)和凯凯、小李他们在班级里你追我赶的玩儿,从哲哲的眼神里能看到交流动机以及与同学互动的快乐。还有小刘(孤独症)和小达(孤独症)在一起轮滑中产生的默契,以及格格(孤独症)在然然的带动下进行的眼神交流。每一幕都那么让人心动,这是班主任工作带给我的特别收获。
情感表达对于孤独症儿童是难能可贵的,在这方面我总结了几点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孤独症主要症状是社会交往本质性障碍,在语言、行动、兴趣等方面有严重异常表现,不能理解和遵守社会交往规则;不会使用社会交往工具(语言、动作、表情等)。
孤独症儿童不能够主动进行恰当的社会交往,但是作为班主任我们可以创造机会进行引导,并帮助其建立恰当的交流交往模式,下面就我所接触的孤独症儿童行为表现简单的对孤独症儿童的交往方式进行总结:
一、需求表达方式
1、大声哭闹、摔东西或不停的大笑。
2、拉一拉身边的人
3、不停的重复一句话
4、躺倒在身边的小朋友或者老师身上
以上四种情形是最经常出现在孤独症儿童身上的行为表现,他们试图通过此类行为达到社交目的,当然也有小部分孤独症儿童能够在一些情境下进行需求的表达,那么当我们遇到此类情形时候首先应该进行的是目的探究,通过几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或者行为的功能。
二、目的探究
1、观察法 当我们遇到不恰当表达的情形的时候,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观察,通过观察了解他行为的目的,
比如:格格在音乐教室突然就放声大哭,前半段可能老师上课时候她状态都很好,但是感觉没有原因的就大声哭闹打头,这就需要我们观察一会,是不是身边的小朋友打了她或者拿走了她手里的东西?如果不是就要考虑一下停止现在正在进行的音乐,是不是孩子对目前的音乐有不适感?如果前面两种我们都尝试了依然没有减弱哭闹的程度就要考虑是不是饿了或者困了等问题了。因此通过第一步的观察能帮助我们很好的分析出原因。
2、排除法 当我们第一次遇到孩子的不恰当行为时可以进行推测和排除,利用排除法找到孩子的目的所在。以帮助我们快速的解决当下的问题。
比如:一个无语言的孤独症儿童---张文浩,他在遇到大小便问题的时候,经常会突然拉手(熟悉的人),突然站起来往外走(不太熟悉的人)或者突然脱下裤子(大便的时候),这些情况就需要我们排除法来分析孩子的行为究竟是什么意思。周嘉翔也会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大小便需求,有时候是完全无提示的走出教室,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只是简单的制止他的行为,肯能就会导致孩子大小便在裤子里。
3、联想建构法 孤独症儿童的需求性行为往往发生在当时的情景之下,当发现他们有不合理行为的时候,结合当时的情景进行联想建构,建构出他所处的环境和他所要表达的意思,尝试帮助他解决问题。
比如:课间操时候大家都在活动,朔朔突然过来拉着我的手说“下来”,我联想建构出的问题是,秋千被小朋友们占满了,没有了他的位置,他需要我帮助他把小朋友从秋千上叫下来,然后换他来玩儿。
4、推测法 有时候孤独症儿童会不断地重复一句话,可能这句话与他的目的相关,有时候可能完全不相关,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推测,尤其是很多时候孩子们语速又非常快,发音不清晰。
比如:小李会在喝水的时候重复说“杯杯、杯杯、杯杯”,容易让我们混淆为“背背”,因此需要推测他的目的。
三、提供支持,引导表达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孤独症小朋友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得多,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处理遇到的困难只是不知道如何通过语言恰当表达和寻求帮助。因此,我们还要培养他们使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表达。
1、有语言的要引导其在情境下正确表达。
2、无语言的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达。
3、只有个别单音的引导使用“帮帮我”。
以上方法都要结合强化使用,在同一个情境下要反复多次进行训练,而且要及时给予强化,帮助巩固已经建立的表达方法。
作为班主任还要在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为家长提供专业的干预方法支持,帮助家长更好的认识自己的孩子,而且在决定使用一种强化和解决策略的时候要和家长保持一致,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最好的处理效果。更能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强化带来的更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