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被咬两回……

前天带妹妹在小区里玩。
天气热了,小区里好不热闹,妹妹这边瞧瞧,那边看看的,玩得也很是欢乐。
不过常玩的这几个孩子都是两岁上下年纪,都到了一个物权意识的阶段,还有自我意识强烈的觉醒阶段,吵吵着“这个是我的”,“那个我也想玩”。
妹妹扑到一个小伙伴的车子上,表示她也想玩,我拉她起来去玩别的,她不愿意,表示就想玩这个,最后妹妹的小伙伴让了步,妹妹骑上去,玩了一通。
下来后,又瞧见别的小伙伴手里的球,想要玩,伸手去抓,小伙伴急了,低头咬了妹妹……
我抱走妹妹,准备安抚一下,妹妹看了看自己的胳膊,哭着喊:“破了,流血了……”我一看,还真是,这下我也有点着急了。
小伙伴的妈妈知道妹妹被咬出了血,坚持带妹妹去医院看看,其实我也有点不放心。
医生看了说,只要孩子打过百白破疫苗,好好消毒就没事了,小伙伴的妈妈很是不安,征求我的意见,想去大医院再给妹妹看看,不过,我觉得还好,当然也非常幸运能碰到这样彼此沟通顺畅的家长。
小孩子之间玩耍,难免磕磕碰碰的,甚至于小孩子们长大后的争吵闹别扭,这都是交往中正常现象吧。
第二天,我们一家出门。在路上,和姐姐聊起来,说妹妹被咬了两次这事,其实也怪妹妹,妹妹总是去“抢”小朋友手里的玩具,结果可想而知,小朋友之间发生了激烈的肢体冲突。
姐姐在家和妹妹的互动,虽说最近好了太多,但还是避免不了争争抢抢。姐姐交换,妹妹不换,姐姐如果不抢呢,妹妹就不给,姐姐又着急,最快速的解决办法的当然就是“抢过来”!
姐姐说知道妹妹被咬了,很是心疼,希望接下来带领妹妹好好交往。
其实对于孩子之间互动当中的问题和冲突,我一贯的原则就是,尽量让她们自己解决,(除非大的肢体冲突)在这样的互动中,她们慢慢就会找寻到彼此相处的舒服的方式,然后慢慢形成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而大人过多的参与,则会干扰她与人交际能力的发展。
孩子天然地活在当下和直觉中,疼了就哭,哭完之后继续玩耍,与人交往亦是如此,高兴了就哈哈大笑,不高兴了,就哭起来。
给予妹妹足够的安全感,然后接纳她在交往中所有的情绪体验,鼓励她继续和所有的人去交往。
人只有在人群中,才会慢慢形成自己的交际能力,以及未来与人协调合作的能力吧。
上午带妹妹和一群孩子挖土,妹妹看见一个小哥哥拿着一个挖土车,自己也想玩,伸手要去拿,我拽着妹妹走过去问:“小哥哥,我能玩一下吗?”妹妹跟着我学:“玩一下吗?”小哥哥的奶奶说:“玩吧!”我说:“谢谢!”妹妹跟着学:“谢谢!”
之后,妹妹又去拿了另外一个小朋友的铲子,拿起来就说:“谢谢!”哈哈哈,这是就当作别人允许了吗?
蹲在妹妹的这个视角去观察和与人交往,词能达意的“朋友”真的不多呢,常常是一个眼神和表情传达全部的喜怒哀乐,一个动作表达所有的心之向往……
姐姐在看书,妹妹挪过去哼唧着抢座位,我见了就说:“姐姐,我坐一坐,行不行?”妹妹跟着学:“我坐一坐,不行吗?”
一旁的我被妹妹这强势的反问句给逗乐了,我又重复了一遍,妹妹复述一遍:“我坐一坐,行不行嘛?”哈哈哈,还是带有强烈的个人性格特色呢!
性格的东西,有一部分是天性使然吧,外向的,内敛的,当然也是各有各的优势,我带领她们,不是要去想方设法地去改变她们的性格,而是希望外向的妹妹不霸道,内敛的姐姐也能从容淡定。
与人相处,与自己相处,真的是人一生都在不断探索的事情呢,哪儿那么容易就能做到“八面玲珑”的?慢慢来,先允许,再带领,先尝试,再改进吧……

(和爸爸越来越像?)

(姐姐教了使用剪刀,看看我用得怎么样?)

(假装做饭游戏,这张还有点小女孩样儿


其他文章链接(点击查看):

历史文章查询

历史文章查询二

历史文章查询三

历史文章查询四

历史文章查询五

历史文章查询六

历史文章查询七

历史文章查询八


后记:

我:曾任高中语文教师,目前全职主妇

老公:孩子的大玩伴

姐姐:八岁

妹妹:一岁十一个月,超有自己想法的妞

把繁琐的生活点滴和心路历程尽量如实呈现,所以我们在面对任何一个生活瞬间,或者是教育孩子的瞬间,很多都是出于本能的反应,这些不足以成为教育孩子的范本,只是我们自己生活痕迹的留念。

这些琐碎的生活对世界来说,毫无用处,而于我而言,这就是生活的全部了。

我记录着,反思着,同时也审视着自己和自己的生活。

和老公一起分享,以后是姐姐,再以后的以后是妹妹,我期盼着在一个阴雨的午后,我们一起打开一篇文字,聊起曾经的趣事,彼此会心,禁不住开怀大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