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 难以忘怀的记忆(上)

插图:笔尖芭蕾

做人的标准有很多,但首先必须要懂得感恩。

2013 年 6 月 3 日,我和夫人专程从天津去呼伦贝尔草原给姐姐扫墓。回来后,我的脑海中始终萦绕着草原,沉浸在草原之行的亲情、友情、民族情的多重情感交融中。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情感如潮涌般激荡看我的心 … …

21 日晚,我突然从睡梦中醒来,辗转反侧. … 天色已渐渐发亮,实在睡不看,我索性起床,打开窗户,发现已经下起了雨,浙浙沥沥的小雨已把路面打湿。

我点燃一支烟,悠然地品着。飘渺中的烟雾在我的眼前幻化,而后好像被一只小手抻着,牵引着我的倩感与思绪。往事如烟,烟云渺渺中,三十八年间来往于草原的所有,梦幻般地 ― 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1976 年,我向部队领导提出要求复员的申请,并提出复员后不回天津家乡,要去呼伦贝尔草原“接过姐姐的牧羊鞭”。申请得到领导的批准后,我于当年的 3 月份,来到了姐姐曾下乡的地方~呼伦贝尔草原新巴尔虎右旗额尔敦乌拉公社白音宝力格生产队(姐姐牺牲后被命名为张勇队),成为一名草原牧羊人。

在牧区三年的牧羊人生活中,我历尽了千辛万苦.经过岁月的流逝,这些艰难困苦,已在我的脑海中淡忘得几近模糊,留下的只是美好的回忆-

鲜花和掌声过后,欢送与迎接我的人们都已散去。于是,我既投入了牧区的真实生活~下包放羊。由起初那种热烈的场面,一下子转换到牧区落寞的牧民生活,反差太大,我一时还稍有些不适应。因为第一次走进蒙古包,我所面临的是语言不通、生活方式不同、生产知识不懂。在茫茫草原上牧羊的寂寞、孤独、无助,与部队的大家庭式的生活方式完全相悖。没有了喧嚣,也没有了热闹的场面,一下子沉进了另一个世界。这让我一个过惯了大城市及大型集体生活的人怎么能习惯呢?好在我是有心理准备的,是我自己要求来牧区的。以前通过学习姐姐的事迹及1971年参加纪念姐姐牺牲一周年的活动时,我曾来过牧区,也曾亲身体验过牧区的生活,对牧区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但现实的生活与简单的体验是有区别的。刚到蒙古包放下行李,还未待落座,我已经有一种恶心要呕吐的感觉。赶紧冲出蒙古包,到外边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因为包里的擅味太重啦。我虽然生活在城市,但那时的城市生活所需全凭供应,汉民不供应牛羊肉:所以我是不吃羊肉的,就因为那种擅味我受不了.我也不适应牛奶的味道,我吃不贯手扒肉,喝不惯奶茶,几天下来饿得我两眼冒金星。放羊时只好拔草地上的野葱、野韭菜吃,吃的我满嘴冒绿沫。当包里的老牧民了解了我的情况时,就为我做烙饼、炯面条吃。此情此景使我倍感温暖,也深深地感到我的意志比不上姐姐。如果再这样下去,我会失败,更会给姐姐丢脸。我一直在想:接过姐姐的牧羊鞭,不能只是形式,而是需要切实的行动。

经过近一个月的磨练,我基本闯过了牧区的生活关。

语言是相互沟通的必要形式,掌握不了语言就如同哑巴。融入牧区生活、参加牧区生产交流及感情的联络、沟通都需要语言表达,可蒙语与汉语实不相通的,想要我去融入牧民中间,语言就是最大的障碍。

刚到蒙古包时,我只会说一句“塔赛努’(您好),其他的什么也不会说。人家说什么我完全不懂,我说什么人家也不懂。只有相互以打手式的方式来交流,感觉太难啦。好在当时的西旗知青、牧区敖特尔小 学(马背小学)的老师高娃走包教学,来到我们包时,看到这种情况后,主动留在包里陪我十多天。她做我的蒙语老师,教我学习简单的生活用语,为此我备受教益,至今我仍称她为'我的老师”。

在牧区,只要知青们相见就会相互交流学蒙语的感受,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我基本能用简单的蒙语与牧民交流了。

学蒙语,就是要敢说。说错了,人家笑话我也不伯,只要有这种精神才能尽快的学会蒙语。

掌握了简单的蒙语会话后,在生活及生产上能做些简单的交流了,我再也不感到孤独了。

自回津到现在,已有三十五年啦,远离了牧区,没有了语言环境。当年所学到的蒙语,至今已遗忘得差不多啦。但说来也怪,每次回草原时,一见到牧民们,我好像就有了灵感。一下子就能想起好多的蒙语词汇,还能简单地说上几句,也能稍稍的听懂一些,可一回到天津就又都忘啦。这就是感清,情由所致呀。

每次回草原看望当年的牧民时,我们相互间就像久别的亲人一样,拥抱、亲吻、流泪,相互诉说着离别的思念。有了这种感情怎能不使人感动,在这情感的驱动下,怎能不使人的灵感突然间进发呢 ?

蒙古族人民,自古就养成了善良、淳朴、宽容、豁达及好客的习俗,但也有嫉恶如仇的一面。当他们认为你好,那你就总是好,一旦认为你不好时,再怎么说都不行。如果与他们交往,你若不拿出真感情对待,那你怎么能成为他们的朋友呢?更谈不上那么近似于亲人的感情了。就是因为有了这种质朴的情感,使我们之间有了一种近似亲人的感觉.随看年龄的增长,我越发地思念他们,有一种离不开的感觉。所以我现在每隔一两年都会回去看望他们,每次回去都有一些老人不在了,这使我感到非常的遗憾。如果不经常回去看望他们,一旦有一天老人们都故去的时侯,我将留下终生的遗憾。这是我的想法,也是老人们给我提出的“要求”。

请放心吧,亲人们 !我会经常回去看望你们的。语言关、生活关,经过艰苦的磨练,就算是闯过啦。

最难的还是生产关,在勇闯生产关的过程中,不但在我的思想中留下很深的烙印,在我的身体上也留下了终生抹不去的痕迹。要想当好羊倌,首先要学会骑马。在城市中是很少见到马的,见到的也是那种马拉大车。那种马总是慢慢悠悠、老态龙钟的样子。

可草原上的马与其皆然相反,在草原上驰骋的骏马总带有一种烈性,不熟悉马的性格的人,是驾驭不了马的。在学骑马的过程中,我曾摔断过两根肋骨,也曾从马上摔下来,但脚却套在马橙里,被马拖着跑,至今胳膊上还留看很深很大的疤痕。

在冬季里迷路,赶上暴风雪,打马飞奔着寻找蒙古包。当马蹄陷进鼠洞,一个闪失,我差点从马上掉下来,顿时吓出一身的冷汗。我心里明白:如果从马背上掉下来,就有被冻死的危险。吓得我再也不敢打马飞奔了,只好放松僵绳,信马由僵地任凭它去哪。最后我真就体验到了老马识途的本领~半夜把我带到了蒙古包。这件事在我的心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艰苦的牧区生活,锻炼了我的毅力,也磨练了我的意志。虽然在草原的经历只有短短的三年,但这三年的经历,足够我受益一辈子。我热爱草原,我更感恩草原。正是经过草原的磨练,使我的意志更加坚强,在遇到任何艰难困苦时,我都能轻松的走过来。

这只是我简单地叙述了在草原闯三关的经历。但是在草原的三年里,最使我难忘的,就是感情这一关。

在草原,我与那里的牧民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在他们的呵护帮助下,我学会了蒙语,学会了骑马,学会了放羊。1978年 我由羊倌升为牛倌,又多掌握了一门生产知识。

最让我值得庆幸的是,我在这些善良、淳朴的牧民身上学到了做人的道理。至今我仍然坚信这一点:“做人的标准有很多,但必须要懂得感恩。”

嘎拉森大姐是我姐姐到草原后,住的第一家蒙古包的主人.她家的孩子较多,生活中很累,那时姐姐放羊回来后就帮助她照顾孩子,做家务,她与姐姐建立了深厚的感清。

1971 年,我随母亲到草原参加姐姐牺牲一周年纪念活动时,曾与嘎拉森大姐照了一张相片,她至今仍保留着。我每次回去看她时,她都拿出来让我看,并对我说:“小弟,这是咱们 1971年的合影,我一直珍藏着,每当想你的时候,我就拿出来看看。你可干万别忘了大姐呀,要经常回来看看我呀。”多么温馨的活语,多么淳朴的情感,多么亲切的大姐呀。

记得当年在草原时,嘎拉森大姐家就在我们队部附近,她的爱人恩克.莫勒根,一位达斡尔族汉子,非常可亲可敬的“好老头”(这是知青对他的昵称)。知青们经常去他家吃饭,“老头”就到克尔伦河去给大家打鱼,头天下午赶着小马车去克尔伦河,转天上午赶回来给大家炖鱼、炯米饭,把知青都叫去痛痛快快的美餐了一顿。

民柱尔,当年的生产队长,一个典型的蒙古族汉子。黝黑的脸庞,大大的眼睛,不苟言笑,初见给人一种威慑感。但内心善良、细腻。每次我回草原他都要亲自杀羊,煮手把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不醉不散。

每次临走时,他都亲切地对我说:“兄弟,你要经常回来哟。”真情一句,感天动地。这真情,让我魂牵梦绕,让我深藏于心。

面对情同手足的兄长,我怎敢违约呢?我姐姐的老同学、一起下乡的战友周萍大姐,曾对我讲述过,她每次回草原,都是'痛痛快快地喝上三碗酒,吃上三斤肉,然后坐在草地上豪放地哭上三碗眼泪。”(周萍大姐的原话)这种方式既有怀念战友的情感,又有思念草原的情怀。

不是要把自己灌醉,而是这盛情实在难却呀!

(未完待续)

(作者为知青的好傍样张勇烈士的弟弟)

(本文由作者张健提供)

(0)

相关推荐

  • 五台人忆 | 1968年5月的某一天

    作者简介:陈大宁  :五台人.下过乡,放过牧,上过大学,教过书.现已退休. 那年草青青 1968年5月的某一天,呼市各中学老三届(包括初高中)百十多名同学在一片锣鼓喧天,人声鼎沸的欢送人潮中登上开往草 ...

  • 落叶:一路向北,驱车脑干宝力格嘎查,置身世外桃源般的人间仙境

    陈二虎:西拉沐沦,这是我一生也走不出的河流 摄影/落叶 文字/落叶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一路向北,驱车来到最美乡村之一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脑干宝力格嘎查.也是国家民委第二批被批准中国少数民族特色 ...

  • 知青回忆“打狼”:草原居民没人喜欢狼,《狼图腾》是无稽之谈

    知青梁文彦喜欢读书,什么书都看,唯独讨厌<狼图腾>,有人问过他:为什么对一部小说耿耿于怀? 梁文彦说:"小说的基础是现实,不能胡编乱造.我在蒙古插队的时候,牧民们没人喜欢狼,更谈 ...

  • 定居游牧、草原景观与东蒙社会政治的构建(1950-1980)

    内容提要:清代蒙人的定居游牧只是局部存在,并没有对整个蒙古社会构成影响,从1950年到1980年期间,我国政府推广定居游牧,使蒙古基层社会发生了极大改变.伴随着许多固定建筑物和设施的建设,定居游牧导致 ...

  • 远飞的大雁

    本文作者:杨连 八月金秋,清风凉爽.辉腾梁下,红旗招展,锣鼓欢腾.民族小学和汽车站的马路两边,人山人海,鲜花怒放.欢迎的人群,一直往南延伸到去往旗下营的公路边.时间己近中午,疲惫和饥饿吞噬着人们的意志 ...

  • 张健:难以忘怀的记忆(中)

    第一次回草原 我第一次回草原,已是回津后的第十七个年头. 自回津后,我时时刻刻都在想念着草原,想念着亲人,想念着曾经朝夕相处的牧民们.由于诸多原因,那时我没有能力重回草原,只能把这万干的思念记录在我的 ...

  • 张健:难以忘怀的记忆(下)

    我的姐姐张勇,是在 1969 年 4 月 25 日积极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记得家人们一起为她送行的那天:知识青年们上车后,都 ...

  • 【金小说】张行健丨收藏者(上)

    文学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张行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作协主席团委员.国家一级作家.山西文学院首届签约作家.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临汾市作家协会主席.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省内外文学刊物& ...

  • 「中秋翰墨香·国庆颂华章」——著名书画家张文健作品展播(上)

    --||张文健艺术简介 ||-- 张文健,男,汉族,1959年出生于四川合江一个书香世家,幼承庭训,受祖父张静涛(吴昌硕弟子)影响而热爱中国画,在四伯杭州张剑维(杭州老四)处深造,长期跟随父亲张昌直习 ...

  • 语文课本上的插画,是难以忘怀的记忆,相信大家一定还记得

    对于很多80后的小伙们来说,自己在上学的时候,书中的很多插画,都是难以忘怀的记忆,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忙于工作的他们,对于这些插画的记忆越来越模糊了,也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在下面的这些插画当中,相信 ...

  • 「不忘初心 • 笔墨书香」——著名画家张文健作品欣赏(上)

    --||张文健艺术简介 ||-- 张文健,男,汉族,1959年出生于四川合江一个书香世家,幼承庭训,受祖父张静涛(吴昌硕弟子)影响而热爱中国画,在四伯杭州张剑维(杭州老四)处深造,长期跟随父亲张昌直习 ...

  • 悠悠亲情 || 张健琳给父亲的一封家书(第438期B)

    文:张健琳 诵读:梁轩诚 父亲: 原以为再有几天可回家看您,您却撒手人寰,儿抱憾终身. 原以为您铁塔般的手躯,可再抗争些日子,您却被病魔的蝼蚁侵蚀成沙塔,轰然倒下了. 原以为去年给您做头部手术,可减轻 ...

  • 张健夫诗词作品

    电站风采 两山对峙锁江天,三县交织金峪关. 水阔泽田千顷绿,电斓 亮盏万家欢. 强龙横踞惊涛上,碧水连峰卧巨澜. 降驯狂波谋众利,腾飞古郡锦花添. 坝上漫步 坝上迎风漫步来,明眸盛览鸟飞怀. 白帆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