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家》云烟过眼录﹙五﹚来自玫茵堂的故知——宋代奇石窑醉酒图梅瓶
关键词:广东省博物馆 玫茵堂 奇石窑 醉酒图 梅瓶
国宝梅瓶
广东省博物馆藏有一件宋代 ﹙南海﹚ 奇石窑彩绘人物梅瓶 ﹙图1﹚ ,惜知其价值来历者不多。
图 1 醉酒图梅瓶及四面醉酒图
宋·﹙南海﹚奇石窑
高:29.9 厘米 口径:6.9 厘米 底径:8.4 厘米
1964 年广东佛山澜石北宋墓葬出土
现藏广东省博物馆
原载《广东省博物馆藏陶瓷选》
广东省博物馆 编 宋良璧 主编
此瓶小卷唇,直口,短颈,丰肩,至足渐收,平底微凹。胎质灰白,施釉较薄,似以褐彩于素胎上直接绘画而成。纹饰共六层,由肩至底部依次为菱形叶纹,仰俯缠枝莲纹、菱形叶纹、开光人物纹、菱形叶纹、缠枝梅花纹。器形敦厚,画面饱满,构图严谨,层次分明;特别是在器腹四个如意云头形开光内以连环画的形式,描绘同一个帻巾着袍、袒胸露肚、盘腿而坐的人,从开怀畅饮、略有醉意、到酩酊大醉、最后酣然入睡的四个场景;同时在四个开光外满绘以波涛汹涌的海浪纹,烘托出开光内饮酒人的怡然自得,虚实相间。人物神态生动,比例精确,堪称一幅难得的国宝宋画。
广东省古代陶瓷窑址遍布各市、县,迄今已发现 1300 多处 ① ,其中唐宋著名的窑口如梅县水车窑、广州西村窑、潮州笔架山窑、雷州海康窑等,而奇石窑则位于“距石湾西北面 15 公里的南海小塘奇石村唐宋窑址,1976 年被发掘,范围很广,古窑址主要集中在虎石山、大庙岗等九个山岗,绵延 3 公里,共有 20 多座北宋时期的长形斜坡式龙窑。从断层剖面观察,其中 3 座龙窑下压迭着11 座已受毁坏、平面近似半椭圆形的唐代小型馒头窑,里内出土的陶瓷器型与釉色大致和石湾窑相同。但虎石山、大庙岗等宋窑堆积层十分厚,最厚处达 7―8 米,足见该窑在当年的生产规模之大。出土物有碗、盘、罐、坛等器物残片,其装饰有印花、刻花、彩绘三种,并发现少量窑变釉瓷器碎片。
图 2a 「政和六年」印铭青黄釉四系大罐残片
奇石村窑址出土
佛山市博物馆 藏
原载《ACeramic Legacy ofAsia’s Maritime
Trade――Song dynasty Guangdong Wares and
other 11 th to 19 th Century Trade Ceramics found
on Tioman Island, Malaysia》University of
Malaysia Kuala Lumpur 1985,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26, No.77&79.
图 2b 大罐残片上的印章款
﹙线描图﹚
奇石村窑址出土
佛山市博物馆 藏
原载《ACeramic Legacy ofAsia’s Maritime
Trade――Song dynasty Guangdong Wares and
other 11 th to 19 th Century Trade Ceramics found
on Tioman Island, Malaysia》University of
Malaysia Kuala Lumpur 1985,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26, No.77&79.
其中有青黄釉、酱黄釉四系大罐残片,肩部印有“政和六年”、“嘉佑口”、“己已年”、“庚午年”等北宋年号和干支纪年,这些都是当年烧窑的绝对年代” ﹙图2﹚② 。据日本学者介绍,这些宋代奇石窑四系罐于唐、宋时期传至日本,在日本是装茶叶用的,叫“茶壶”;过去日本学界一直以为是吕宋生产的,故称“吕宋”壶,直到 1978 年奇石窑的发掘,才知道其中一部份是宋代奇石窑所生产。“此外过去于福建泉州湾发现的南宋沉船中也见有褐釉四耳壶,其中一件于系耳间押印内容不明的印记,被推测与奇石窑址出土者属同一种类” ③ 。可见奇石窑产品早在北宋就远销海外,是佛山重要的陶瓷生产和外销基地之一。
就广东目前发现的宋元釉下彩绘器而言,以海康窑和奇石窑最为成熟,海康窑已发现窑址 60 多处,器物上常绘人物、花鸟纹并配以“长命富贵”、“金玉满堂”等吉祥语;传世及出土均有一定遗存。而奇石窑则除了上述带“清香”、“政和年”等铭文的四系坛罐可认定为宋代产品外,唯一宋代釉下彩绘作品就数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一件最精彩、最完整了 ④ 。
图 3 男人饮酒图瓶 及局部图片
广东窑·南宋或元﹙公元 13~14 世纪﹚
尺寸不详
瑞士玫茵堂 藏
2019 年 5 月笔者摄于
瑞士苏黎世莱特伯格博物馆
t2019 年 5 月,我有幸到瑞士苏黎世莱特伯格博物馆参观了著名的玫茵堂藏品,在琳琅满目的展柜一角,无意中居然发现了另一件与广东省博物馆馆藏的“一模一样”的奇石窑人物醉酒图梅瓶,估计是当时奇石窑同批次生产的其中一件 ﹙图 3﹚ 。据馆方展品标签所示为“男人饮酒图瓶·广东窑·南宋或元 ﹙公元13~14世纪﹚ ”﹙笔者译﹚ 。回想看到这件神品的瞬间,除了诧异,唯一能形容当时心情的就只有――他乡遇故知了。
梅瓶上的醉酒图
中国酒文化渊源流长,也因此衍生了五花八门的酒瓶、酒杯等酒具。其中“经瓶”一词始见于宋代、宋·赵令畴《侯鲭录》卷三载“陶人之为器,有酒经焉。晋安人盛酒以瓦壶,其制小颈、环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凡馈人牲兼以酒,置书云酒一经,或二经至五经焉。”宋·袁文《瓮牖闲评》卷六亦载“今人盛酒大瓶谓之京瓶”,“京瓶”亦即“经瓶”,宋代这种储存酒水的经瓶应即今日存世有一定数量的梅瓶,由于明代民间有插梅的习俗,而经瓶“口径之小仅能与梅之瘦骨相称” ⑤ ,后遂改称「梅瓶」。宋、元之际不少酒具除了在瓶身直书酒名 ﹙如羊羔酒、梨花白等﹚ 、宣传语 ﹙清酒、细酒等﹚ 、酒馆名 ﹙如仁和馆、状元楼等﹚ ,但最直接生动的莫过于在酒器上绘以醉酒图了。如 1986 年 12 月浙江省义乌县柳青乡游览亭村窖藏出土的七件宋代錾刻人物故事银盏托 ﹙连碗﹚ ,银碗碗心均刻有人物,其中五件即是人物饮酒图 ⑥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亦收藏有一件明代 ﹙16 世纪﹚ 的白地黑花褐彩罐,也是开光内以连环画形式表现了「太白醉酒」的前后情节,该罐据考证为河南禹州窑场的产品 ⑦ 。宋代醉酒图梅瓶在北方可以登封窑珍珠地人物醉酒图为代表,上海博物馆及波士顿等博物馆均有收藏;南方则应以奇石窑的醉酒图梅瓶最为精彩了,何况其绘画工艺绝不亚于海康窑甚至磁州窑,堪称宋代广东窑釉下彩绘的经典。
能够在远隔千山万水的瑞士、并典藏于鼎鼎大名的古陶瓷收藏殿堂――玫茵堂,也算得上是实至名归了。
注解
① 详“广东陶瓷考古概要”曾广亿原载《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年会暨学术讨论会﹙杭州会议﹚论文》1990.
② 详“石湾窑的形成、发展及繁盛成因探析”黄晓蕙﹙广东佛山市博物馆﹚原载《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十一辑中国古陶瓷学会编 紫禁城出版社2005.11,页205.
③ 详“澎湖中屯屿发现的‘清香’铭瓷片和清香壶”谢明良原载《故宫文物月刊》1994.09,总第138期,页20~21.
④ 笔者按:该梅瓶于1964年出土于广东佛山澜石北宋墓葬,详《考古》1964.09「广东佛山市郊澜石东汉墓葬发掘报告」徐恒彬﹙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⑤ 详《饮流斋说瓷·说瓶罐》﹙民国﹚许之衡撰,杜斌校注,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0.01.
⑥ 详《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扬之水著﹙卷三﹚,北京:中华书局 2010.04,页8~10.
⑦ 详《明代磁州窑瓷器》郭学雷著 文物出版社2005.06,页69,图2-84.
- The End -
文章版权属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