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丨多事之秋,诸邪纷争,做好4点,轻松养生
2021年8月23日
农历七月十六
处暑
插画师 晓媛
初候 鹰乃祭鸟
瑟瑟凉风拂过苍鹰灰黑发亮的羽毛,它敏锐的感觉到,万物凋零的时刻就快到来,是时候为过冬储备能量了,于是捕猎就此开始。
但苍鹰并不捕杀有孕在身的弱者,“不击有胎之禽,故谓之义”,因此被称为“义禽”。
二候 天地始肃
秋三月,天气以急,地气以明,从清朗高远的天空和萧瑟干爽的凉风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此时天地之气已经开始收敛肃降,万物变得容平,完全没有了夏日阳气外张的气焰。暑热的嚣张,终于在处暑正式终结。
三候 禾乃登
经过整个夏日充足的日照,阳气盛极,万物番秀,此刻,万物迎来了累累硕果的金秋时节。
田地间的玉米、水稻、高粱都成熟了,收获的喜悦映在农人们笑容灿烂的脸庞上,与这满山遍野金灿灿的谷物交相辉映。
暑从此终,秋意渐浓
处暑,为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停止的意思,处暑就是暑季至此停止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出暑”。
从今天开始,气候才真的开始变凉。同时,这一节气期间雨水仍然偏多,湿气仍是主气。
气温转凉,湿为主气,因此寒湿邪气在此时相对比平时增加。
我们在饮食起居上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饮
陈皮姜枣汤
生姜3片切丝
陈皮3克
大枣3枚
兑入清水500ml
大火烧开转小火10分钟
红糖调饮
生姜温中化饮、解表散寒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于处暑节气三候间
常常饮用
可有效化解脾胃寒湿
预防初秋时节的
寒湿泄泻与感冒
补益气血
调和身体阴阳
灸
温脾化湿,固护胃肠
中脘、天枢
神阙,足三里
虽然暑热在处暑被终结,但热的余威仍旧震慑着我们,一想到那曾经的滚滚热浪,汗流浃背,就情不自禁的又把冰镇西瓜和拍黄瓜摆上了餐桌。
被暑热折磨的痛苦可以理解,但此时寒湿正在悄然来袭,成为了我们新的敌人。
切不可贪图一时凉爽,而被寒湿趁虚而入,正所谓“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处暑节气如果还贪恋生冷,就会导致脾胃阳气受损,清阳不升,食物不能被腐熟运化,就会肠鸣腹痛、完谷不化。
中脘
神阙
天枢
足三里
怎么办?可于每日上午艾灸中脘、天枢、神阙、足三里各10-15分钟。
可固肠止泻,祛寒止痛,温脾化湿,有效预防秋季寒湿腹泻,同时还可补益中气,提高免疫力。
温馨提示:有高血压史的朋友,艾灸前一定要咨询专业医师。
防
寒湿腹痛、湿热内蕴
金秋时节的物产实在是太丰富了,滋润甘甜的水果让人应接不暇,水蜜桃、雪花梨、提子、葡萄、猕猴桃……
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水润、甘甜,似乎是大自然在为即将被暑热烤干的人们补充津液;同时也是在为深秋干燥的气候做好了准备。
水果能吃吗?答案是:当然能!
只是我们在吃水果的时候应该把握3个原则:一不贪凉,二不贪多,三不跟风。
不贪凉和不贪多,非常容易理解,只要遵循这2个原则,既能够达到养阴生津的效果,又不会伤害脾胃阳气,助生寒湿。
此外,第3个原则的意思是,要清楚自己的身体情况,对于素来脾胃虚寒,内蕴水湿的痰湿体质者来说,则应不吃或少吃水果。
如果不小心吃多了,吃凉了,引起了胃丸疼痛、水湿停聚不去的情况,怎么办?
可以艾灸中脘穴15分钟,或者吃良附丸、理中丸救急。
还有很多人借着贴秋膘的名头,开启了大吃大喝的生活。
但此时贴秋膘尚早,因为寒湿相对偏盛,如果吃过多厚味油腻之品,容易滞腻脾胃,食积中焦而化热,形成外感寒湿,内蕴痰火的寒包火型感冒。
所以,这个节气还是应该清淡饮食,以防湿热内蕴,诱发感冒或过敏性疾病。
平时可以用熟普洱3-5克,陈皮3克泡水代茶饮,预防饮食积滞化热;
如果感觉不幸中招,感受寒湿初起阶段,可以用苏叶9克、生姜3片、葱白3段、白萝卜6片、生山楂、陈皮各3克煎汤服用;或者服用午时茶颗粒。
养
养阴、养肺、养神
早卧早起
早卧早起,虽然看似简单,但对于养护人体阴津而言,却是最为根本和关键的。每晚10点入睡,避免熬夜,可以存津液,敛阳气,有效预防深秋季节时的秋燥发生。
二白肉丸汤
秋季在五脏对应肺,当秋季气温交替时,人体的肺气也在逐渐收敛。如肺气收敛不利,就会引起咳嗽、哮喘、过敏性鼻炎等不适。
可取白萝卜、山药切薄片,淀粉猪肉汆丸子,煮汤调味。
白萝卜化痰清热、通腑降气,山药亦入肺经,益肺生津,可帮助肺气收敛肃降。
条畅气机
秋季对应五行中的金,其性质从革。革,有革命、革新的意思,原有的东西在这时将纷纷消失,秋季的肃杀之气难免让人悲从心起,莫名伤感。
在情绪低落时,去做一些让你宁神静气的事,可有效转移负面情绪。
这时候应趁秋高气爽,适当到外面登高望远,舒畅气机;或者每日晚上静坐30分钟,也可帮助凝神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