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Work惨退IPO,互联网行业的时代要变了?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备受外界期待的行业新星在IPO前遭遇市值大跳水,从470亿美元蒸发至150亿美元,期间还经历了重要投资方高层的分歧甚至解雇了创始人及其亲友,直至日前官方宣布暂停IPO计划。这可不是什么好莱坞式的金融灾难片,而是近来发生在WeWork身上,残酷的真实经历。

早在今年4月,WeWork创始人就宣告公司已秘密提交IPO申请,彼时其估值已经高达470亿美元。然而在递交了招股书之后,标准普尔和惠誉评级公司分别给予了这家企业B级和BB-级评级。而按照评级要求,低于BBB-评级则为“垃圾级”债券。
随后更有消息称WeWork内部发生“宫心计”,不仅创始人亚当·诺依曼在铺天盖地的质疑声中选择辞去CEO一职,甚至还有传言称,其背后的重要投资人软银,内部也针对此次IPO分为两派争执不休。最终在10月4日,WeWork方面宣布正式撤回招股书,并确定将IPO时间推迟。而此时内外交困下的WeWork估值,则已经下滑至150亿美元。
不过这可能还不是最糟糕的情况,日前摩根士丹利首席美国股票策略师迈克·威尔逊更是将WeWork的上市失败,定义为“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并将其与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在互联网泡沫最严重时期的失败合并,以及20世纪80年代结束MBO(管理层收购)狂潮的美国联合航空公司失败杠杆收购相提并论。
在威尔逊看来,这一事件的爆发透露出投资者已经不再愿意为创业者的过度投入埋单。而这一变化的出现,背后所透露出的则是投资者对互联网行业所流行的先烧钱铺市场,再寻找盈利模式的质疑。
而此前WeWork备受市场质疑,也与其巨大的亏损有关。根据其3月披露的财务信息显示,其2018年的营业收入为18.2亿美元,净亏损19.3亿美元,2017年的营业收入为8.86亿美元,净亏损9.33亿美元。虽然100%的净亏损增长率,以及高达十亿级美元的净亏损资金都令人咂舌,不过站在互联网行业创业者的角度来看,这种程度的前期投入或许是“正常”的。
毕竟,WeWork所进行的这番操作,近些年来我们在太多互联网企业身上都曾看到过。其中最为典型的无疑要数共享单车领域,都是创造或者利用风口收获大量融资,再进一步扩展和抢占市场,并在引导用户使用习惯的同时,竭力构建出开局即垄断的优势,而这种方式也确实曾在一些项目中被证明有着一定的效果。
不过这番犹如“氪金换加速”的操作背后代价,却是前期投入相当巨大,而且谁都说不准到底何时、何种发展趋势下,才能确保企业实现盈利并走上正轨。但也正如外界的观点一样,如果生意本身并不能盈利,那么即便最终顺利上市,或许也只是击鼓传花,毕竟资本是要有回报的,上市的结果也只是来看最后究竟是谁来接这最后一棒。
以ofo为例,这项围绕着共享单车的生意在4年时间里,被披露的融资就达到了10轮。然而一朝出现押金危机,才发现账目上不仅此前的巨额融资已经“烧完”,甚至连用户的押金也已不知所踪。而同期作为小黄车竞争对手的摩拜单车,虽然成功被美团接手,但是随后也同样在美团的财报数据中显示存在数额不小的亏损。
对于WeWork撤回IPO申请,威尔逊所称的“为没有实现盈利的企业提供慷慨资金的日子已经结束”,无疑也为现阶段部分互联网企业敲响了一记警钟。倘若投资者真如威尔逊所预计,那么或许在互联网行业中还打着先期用投入换规模,后期再来思考盈利的企业,可能接下来就需要考虑如何在没有新融资的情况下继续下去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那些被淘汰的手机功能,它们真的就过时了吗

这些智能手机上已经越来越少出现的功能,你还记得吗。

微软封杀知名系统清理软件?既合情其实也合理

CCleaner的强大清理能力,也意味着其需要更高的权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