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说医:小承气汤证的临场妙用

天人合一六吉堂▲ 点击“六吉堂”关注公众号

以案说医 丨作者 / 莲花笙

这是六吉堂62篇原创文章

大黄酒洗,四两  ,厚朴炙,去皮,二两,枳实大者,炙,三枚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长沙方歌]

朴二枳三四两黄,小承微结好商量,

长沙下法分轻重,妙在同煎切勿忘。

方义解析

方义:方中大黄苦寒,以下气通结,荡涤肠胃。枳实苦微寒,理气破结而除痞,与大黄相用,增强行气导滞,通便泻热之功。厚朴苦温行气以温通。

一般用于: 胃中燥、大便干(或初硬后溏)、小便数、谵语、潮热或无潮热者;大承气汤证燥屎不甚坚硬,微烦而稍缓者;脐腹胀满,按之有弹力,舌苔厚腻,脉滑实的呃逆或便秘患者。

1、大  黄

本草经云:气寒,味苦,无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修园曰∶大黄色正黄而臭香,得土之正气正色,故专主脾胃之病;其气味苦寒,故主下泄凡血淤而闭,则为寒热;腹中结块,有形可征曰症,可聚可散曰瘕;五脏为积,六腑为聚,以及留饮宿食,得大黄攻下,皆能已之。自"荡涤肠胃"下五句,是申明大黄之效。末一句是总结上四句,又大申大黄之奇效也。意谓人只知大黄荡涤肠胃,功在推陈,抑知推陈即所以致新乎?人知大黄通利水谷,功在化食,抑知化食即所以调中乎?且五脏皆禀气于胃,胃得大黄运化之力而安和,而五脏亦得安和矣,此《本经》所以有黄良之名也。(有生用者,有用清酒洗者。)

张锡纯曰:能入血分,破一切瘀血。为其气香故兼入气分,少用之亦能调气,治气郁作疼。

中药学教材: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临床应用:①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②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③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④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2、厚  朴

【本草经】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

崇原:主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者,谓能解肌而发散也。助木火之精气,故能定肝心之惊悸也。气血痹者,津液随三焦出气以温肌肉,肝主冲任之血,充肤热肉,痹则气血不和于肌腠。浓朴气温色紫,能解气血之痹而活死肌也。去三虫者,三焦火气内虚,则生虫。浓朴得少阳之火化,而三虫自去矣。

《医学衷中参西录》:「治胃气上逆,恶心呕秽,胃气郁结胀满疼痛,为温中下气之要药。为其性温味又兼辛,其力不但下行,又能上升外达。味之辛者属金,又能入肺以治外感咳逆;且金能制木,又能入肝、平肝木之横恣以愈胁下掀疼;其色紫而含有油质,故兼入血分,甄权谓其破宿血,古方治月闭亦有单用之者。诸家多谓其误服能脱元气,独叶香岩谓“多用则破气,少用则通阳”,诚为确当之论。

长沙药解:厚朴苦辛下气,善破壅塞而消胀满,下冲逆而定喘嗽,疏通郁迫,和解疼痛,除反胃呕吐,疗肠滑泄利,消宿食停水,调泄秽吞酸,止肠胃雷鸣,平霍乱转筋,下冲消滞物也。

中药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功能主治:燥湿消痰,下气除满。用于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 腹胀便秘,痰饮喘咳。

1.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以及气滞胸腹胀痛,便秘腹胀,梅核气等症。厚朴既能温燥寒湿,又能行气宽中,为消胀除满之要药,常与苍朮、陈皮等配合用于湿困脾胃、脘腹致胀满等症。本品行气作用较佳,对气滞胸腹胀痛,可配木香、枳壳同用;便秘腹胀,可配大黄、枳实同用;治痰气互结梅核气,可配苏叶、半夏等同用。

2.用于痰都咳嗽等症。厚朴又能温化痰湿,下气降逆,故可用于痰湿内蕴、胸闷喘咳,常与苏子、半夏,或麻黄、杏仁等同用。


3、枳  实

本草经:气寒.味苦.无毒.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痢.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麸炒)

长沙药解:枳实与厚朴均能治食积便秘,去有形实满,又能治湿滞伤中,散无形湿满。然枳实苦降下行,气锐力猛,尤善逐宿食,通便闭,以治实满为优,枳实生用气锐,炒用力缓。厚朴苦温燥湿,散满力强,又长于燥湿化痰,以治湿满为优。

厚朴与枳实行气导滞常配合应用,但厚朴苦辛性温,行气力缓,长于燥湿散满,且能下气平喘;枳实味苦性寒,破气力强,长于化痰除痞,且有消积导滞作用。

枳实与枳壳皆为果实,因老幼不同而区分,两者功效略同;但枳实力强枳壳力缓;破气除痞、消积导滞多用枳实;理气宽中消胀除满多用枳壳。

中药学:破气消积,化痰散痞。用于积滞内停,痞满胀痛,泻痢后重,大便不通,痰滞气阻胸痹,结胸;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


伤寒论原文解读

1、《伤寒论》第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澉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脉迟而未可攻者,恐胃虚寒无阳,恐为在藏,需表证悉罢,里证毕具,方为下证,若汗虽多而微恶寒,是表证仍在(可用麻杏甘石汤),虽大满不通,只可微和胃气。胃实诸证,以手足汗出为可据,而潮热尤为亲切,以四肢为诸阳之本,而日晡潮热,为阳明主时。

2、《伤寒论》第209条: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虽不大便五六日,但不知肠胃是否燥实,所以先服小承气汤试验,如果有燥屎,小承气力弱当下不下而转气,则可用大承气攻之。如果不转气,则恐怕内含太阴之湿,误下则造成胃家虚胀。

3、《伤寒论》第213条: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阳明因热盛而致水气外泄而成汗,导致胃燥,不能下润大肠而便硬,燥气上蒸而谵语。因精气未伤所以用小承气通之即可。

4、《伤寒论》第214条: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矢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矢气,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脉滑而疾或有湿痰,或有妊娠,或有宿食。兼有谵语可断为大便硬,而胃中津液损伤较少,所以用小承气汤。但仍需试探胃中燥实与否,如果服后不大便,脉反微涩,微则无阳,濇则少血。宜蜜煎导而通之,虚甚者,与四逆汤,阴得阳则解矣。

5、《伤寒论》第250条: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此为太阳之坏病,转属阳明者也,微烦小便数,大便尚不当硬,因误吐下误发汗而亡津液而硬也,用小承气和之,润其燥也,此见小承气亦和剂,不是下剂。

6、《伤寒论》第251条: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脉弱为血气弱,邪气入内,没有形成胸肋苦满往来寒热之柴胡证,也未形成水气盛则结于心下之结胸证。可见邪热乘水气不盛,初入阳明而胃中燥烦,热气上蒸与水气结于心下而心下痞硬,所以用小承气汤以通之即可;若不大便,小编少,恐肠中有湿气,所以待小便利湿气排出后才可以用大承气汤攻。

7、《伤寒论》第374条: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下利是大肠虚,谵语是胃气实,胃实肠虚,宜大黄以濡胃,无庸芒硝以润肠。


临床验案

1.李士材医案。一人伤寒至五日,下利不止,懊侬目张,诸药不效,有以山药、茯苓与之,虑其泻脱也。

李时珍云:六脉沉数,按其脐则痛,此协热自利,中有结粪,小承气倍大黄服之。果下结粪数枚利,懊侬亦痊。

2、刘渡舟医案  陈某,男,12岁,端阳节吃凉粽子多枚,翌日胃疼腹胀,哭啼不止,其父买“一粒丹”成药服之不应,且疼痛转甚。切其脉沉滑有力,视其舌则黄白而腻,解衣视其腹膨胀如含瓦,以手按之,叫哭不已,问其大便,知已3日未行。辨证为食填太仓,胃肠阻滞,气机不利所致。

处方:大黄9克,厚朴9克,枳实9克,藿香梗6克,生姜6克,服药后不到两小时,腹中气动有声,旋而作泄,味甚酸臭,连下两次,则腹痛止而思睡矣。转方用保和丸加减而愈。

5.张意田医案 治董友之母,年将七旬,病已八日,脉亦软缓而迟滞,发热日晡益甚,舌苔黄厚,大便不行,畏寒呃逆。

[引用]

3、热结旁流(流行性乙型脑炎)梁某,男,28岁。住某医院,诊断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病程与治疗:病已六日,曾连服中药清热、解毒、养阴之剂,病势有增无减。

[引用]

原按:此患者症见腹满微硬,谵语欲狂,热结旁流,目赤肢厥,身热无汗,脉沉数有力,乃里闭表郁之征,虽屡用清热、解毒、养阴之剂而表不解,必须下之。下之则里通而表自和。若泥于温病忌下之禁,当下不下,里愈结而表愈闭,热结精伤,造成内闭外脱。说明脑炎治疗并非绝对禁用下法,惟非下证而误下,酿成内陷则属非是。

4、两手撮空许叔微医案:市人张某,年可四十。病伤寒,大便不利,日晡发热,手循衣缝,两手撮空,目直视急,更三医矣。皆日:伤寒最恶证也,不可治。

后召予,予不得已往诊之。日:此诚恶候,染此者十中九死,仲景虽有证而无治法,但云脉弦者生,涩者死。况经吐下,难于用药,漫以药与,若大便得通,而脉强者,庶可料理也,遂用小承气汤与之。一投而大便通利,诸疾渐退,脉切微弦,半月得瘥。(《伤寒九十论·证八十六》)

按语:阳明腑实重证。腑实内结,浊热上攻,神明被扰,则目直视急,两手撮空。又经吐下,故宜小承气通便泄热而愈。

5、宿食内停(急性肠胃炎)陆某某,男,9岁,1987年5月28日初诊。患儿于两天前食肉元五只,次日晨起呕吐饮食物两次,嗳味酸腐,不思饮食,腹胀,大便稀水,日五六次,舌苔白腻,脉滑。体温36.8C。血检:白细胞6200,中性71%,淋巴29%。粪检:脓细胞+,未消化食物++。(秦亮医案)

辨证:“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病起于饮食不节,积滞内停,胃失和降,脾运失健。方投小承气汤,以通腑消积。

处方:厚朴5克,枳实10克,生大黄10克(后下)。药服1帖,解稀便三次,量多秽臭,呕吐已止,腹痛亦除,饮食见增,再予益气健脾剂1帖,以善其后。(国医论坛1989~(i)"38)

按语:本证实为宿食停滞于胃,乃食积之重证,消导不及,便以攻下。然毕竟患者年少体弱,又没形成大实大满之证,故以小承气汤导泄积滞,中病后即止。随予益气健脾之剂调善其后,治有章法,则病去疾速。

6、脱肛李某,女,8岁,1991年8月3日初诊。其父代诉:患儿自1990年患痢疾后,大便经常不通畅,排便时直肠脱出肛外。近7天因感冒咳嗽而加重,行走时肛门亦脱出。微烦,小便数,午后潮热,口渴,大便秘,脘腹痞满。刘和章医案)

观其形体壮实,询知嗜食辛辣煎炒食物。面赤唇红,肛门脱出、红肿,舌红、苔黄,脉实有力。证属气滞腑实型,治宜降气通便。

方用小承气汤加减:枳壳10g,槟榔、大黄(后下)各8g,厚朴5g。水煎服。3剂后,大便通畅,脱肛减轻,原方去大黄,再进10剂后,脱肛痊愈。嘱其忌食热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随访半年,未见复发。(新中医)

按语:脱肛见证,并非全为气虚下陷。因于腑实热壅,络伤气滞者,亦可见之。其证必有便秘而无泄泻,必形实而无神疲,必脘腹胀满而无小腹下坠,必舌红苔黄脉实而无舌淡苔薄脉虚弱。治宜通下腑实,方可使肠道气机通畅,而肛脱自回。

7、哮喘  王某,男,50岁,1991年8月26日入院。哮喘病史3年,初发病情较轻,每因寒温不调而突发胸闷气促,入冬更甚缓解后如常人。

这次因疲劳后淋雨受凉诱发。症见喘促气短'张口抬肩,倚息不得卧,胸脘痞闷,吸气困难,喉中有哮鸣音,动则喘促更甚,咳嗽有痰,痰多白稠,吐咯不尽,有时痰带血丝,口干欲饮,不思饮食,溲赤,大便5日1行。舌红、苔黄中心干黑、扪之无津'脉细数。(刘和章医案)

此乃大肠实热,治宜通腑泻热。方拟小承气汤加味处方:大黄(后下)20g,厚朴5g,杏仁、枳实各l0g,麦冬15g水煎服。1剂后,大便解出甚多,状如羊粪,咳嗽减轻。上方大黄减为15g,再进3剂。药后大便通畅,El行2次,能平卧及下床活动,思食,黑苔已退。后以清润之品调理1周而愈,随访至今未复发。(新中医1993;(2):44)

按语:肺与大肠相表里,其病变亦互为因果。本案乃肺热移于大肠,津液消灼,肺体不润,大肠失滋,上下不通而见喘促气急大便秘结。运用“上壅者疏其下’’之法,以小承气汤轻下之剂,泻而平之,令火热之邪假阳明之道而去。

8、头痛 卢某某,男,33岁,1991年4月6日来诊。一周前出现头痛,尤以左前额至眉棱骨痛甚,不可近手。曾经某乡卫生所西医治疗,未见痛减。(卢训灏医案)

证见:头痛,痛甚处有灼热感,大便秘结不通,不思饮食,舌苔黄燥,脉实。证属阳明热结。法当清泄阳明,兼以止痛。予小承气汤加味:大黄、枳实各12克,厚朴10克,细辛3克。服1剂痛大减,2剂痊愈。(四川中医1992;(9):31)

按语:足阳明胃经“循发际,至额颅"。本案头痛,甚于前额至眉棱骨处为甚,又见腹胀、大便秘结、苔黄燥、脉实等,显为燥热结聚阳明,循经上冲所致。故以小承气汤清泄燥热以治本,佐细辛止痛以治标。

9、眩晕 任某,女,36岁,1991年9月25日初诊。因连食浆面条而引起眩晕,自觉眼花,视物旋转,闭目即止,恶心呕吐,苦不堪言,并觉腰疫、烦躁,脘闷不舒,腹部嗔胀。舌红、苔黄厚,脉弦滑。(刘和章医案:)

此乃气阻肠腑,传导失职,浊气上逆所致。急宜轻下热结,投加味小承气汤。处方:大黄、木香各10g,枳实、厚朴、姜半夏各15g,水煎服。药后1小时许,患者言腹中雷鸣,矢气奇臭,随即眩平呕止,既而大便,便后神清气爽如常人。经随访未曾复发。(新中医1993;(2):44)

按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每以风、火、痰、虚为因。然临证亦有例外者,本案眩晕起因于连食浆面条,致使肠腑不通,浊阴上逆,清窍被扰。药用小承气加味,理气导滞,通腑泻浊,浊降清升,则眩晕自止。

10、跌仆致痿(不全性截瘫)张生权医案:吉某,男,22岁。一个多月前,患者从6米高处跌下,当即腰部剧痛,双下肢不能活动,翌日二便闭。

X光摄片示:腰1椎呈楔改变,椎体压缩约2/3,并向后凸畸形。送入某县人民医院住院。入院后一直靠灌肠、导尿排出二便。治疗月余,病情无好转,转来我科。查:腰1椎部后凸畸形,压痛明显,右下肢肌力I级,右踝下垂,左下肢肌力0级,肛门、提睾、双膝和跟腱反射均消失,少腹部可触及到多个硬性包块,二便闭,舌质红,苔微黄厚腻,脉沉细有力。

证属腑气不通,浊气内扰,清阳不升,四肢失养。急投小承气汤以通腑气,使浊阴降,清阳升,肢体得以温煦充养。

药用:大黄(后下)25克,厚朴15克,枳实10克。服药三小时后,自感腹部有气躁动。翌日再进上方加车前子10克,木通15克。服药2剂后,解出数枚燥屎团块,小便亦能自行排出,同时右下肢肌力恢复到4级,左下肢肌力恢复到3级。尔后服虎潜丸数剂,一月余后步行出院。半年后随访,患者已参加生产劳动。(四川中医1988)

按语:高处跌下,瘀血内留,损伤督脉。故见腰背剧痛,双下肢不能活动。督脉为人身阳脉之总司,督脉受损,则阳经随之不利。若阳明经阻,病及于腑,大肠传导失常,可致大便不通;太阳经阻,波及于腑,膀胱气化不解,可见小便不行。治宜通利为法。

《素向·缪刺论》指出:“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临床上对于骨伤病人,特别脊椎、股骨骨折等,最易使瘀血内留、二便不通,治疗时宜首选承气辈,此辈非但通阳腑以畅阳经,而且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此痛之功,用之可谓一举两得。本案虽病程日久,但二便不通,脉沉有力之证仍在,根据“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素问·标本病传论》)之原则,急投小承气以通腑泻浊,通经活血,浊邪尽去,则诸症可愈。

【补述】服小承气汤之试探法,适宜于腑实未甚或腑实成与未成尚未确诊之证。若腑实明显,则不必试探。

经验参考

1、小承气汤和大承气汤所主都是阳明腑实证,只是在泻下程度上有轻重不同。

《方机》载本方治腹满大便不通者;汗多,大便硬,谵语者;发潮热,大便初头硬,后必溏者;微烦,小便数,大便硬者;下利谵语者;大便不通,哕而谵语者。

《类聚方广义》:伤寒哕逆症,有属热闭邪实者,有属寒饮精虚者,又有因蛔虫者,宜精诊甄别以措方。世医皆惧吃逆,故一见哕症,则概为胃寒虚脱,而用治哕之剂。可谓粗矣。王宇泰用小承气汤、泻心汤、调胃承气汤等。可谓独具双眼。

《伤寒论》第208条说本方是“微和胃气,勿令致大泄下”,可见泻下之轻。第209条说“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很显然,本方也常被作为使用大承气汤之前的试探剂。

2、本方常常加味使用,如《清代名医医案精华》载张仲华治一疫邪,壮热神糊,徒然而发,脉数大而混糊无序,舌垢腻而层叠厚布,矢气频转,小溲自遗,脘腹痞硬,气粗痰鸣,既非寻常六气所感,亦非真中类中之证。观其戢戢自汗。汗热而不粘指,转侧自如,四体无强直之态。舌能伸缩,断非中风。设使外感,何至一发便剧?而安能自汗?倘守伤寒先表后里、急下存阴之论否?盖是证也,一见蓝斑则胃已烂而包络已陷,迅速异常,盍早议下,尚可侥幸。诸同学以为然否?处方:厚朴,大黄,枳实,黄芩,槟榔,草果,知母,陈皮。二诊,神志得清,表热自汗,腹犹拒按,矢气尚频,便粘腻极秽者未畅,小水点滴如油,脉数咯有次序,舌苔层布垢浊,胃中秽浊蒸蕴之势,尚行燔浊,必须再下,待里滞渐楚,然后退就于表。

吴又可治疫之论,阐发前人所未备,甚至有三四下而后退走表分者,若作寻常发热论,治岂不谬乎?与大承气汤加银花,知母,川连,丹皮,滑石治疗。

并载金子久先生治疗某患。尤形之酒毒,留及营卫;有形之食滞,阻碍肠胃。营卫阻则气血失司宣通,肠胃滞则升降失其和畅,血滞化热,发现斑块,气滞化热,遂成肿病。肠不通更衣艰难,胃不降呃忒连声。前经吐红吐黑,不外嗜酒致伤;现脐痛腹痛,定是宿垢凝聚。红非阳络之血,黑是胃底之浊,斑非外感之风,肿是酒热之毒。熏蒸之热毒,遂减由肝传胃,唇为焦躁,眶为红肿。氤氲之食滞,毕竟由胃人肠,腹为鸣响,腰为酸楚。左脉窒郁不畅,右脉滑涩不匀,病状已有十日,增剧仅有半旬。实症何疑,舍攻奚就。处方:制锦纹,枳实,厚朴,豆豉,山栀,大青叶,连翘壳,丹皮,茅根,桃厂泥,忍冬,酒药。

《伤寒论医案集》载宋某,因右侧腹股沟嵌顿疝,自行用力复位,引起肠穿孔及腹膜炎。肠缝合术后第二天,发生动力性肠梗阻。此时腹胀,有压痛和肌紧张,肠鸣音消失,无大便或排气,脉洪大有力,舌苔黄燥。处方:大黄,厚朴,枳实,银花,连翘,黄柏,黄芩。服药4小时后排便,诸症随之消失。第二日下午便可进食。

3、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大热结实者,与大承气汤,小热微结者,与小承气汤。以热不大甚,故于大承气汤去芒硝;又以结不至坚,故亦减厚朴、枳实也。

4、许宏《金镜内台方议》:阳明者,三阳之盛也。太阳为阳之表,少阳为表里之中,阳明为阳之里,是以证属阳明者,皆为可下也。若大满大实者,属大承气汤。今此大热、大便硬,未至于大实,只属小承气汤也。以大黄为君,而荡除邪热;以枳实为臣,而破坚实;以厚朴为佐使,而调中除结燥也。

5、.钱潢《伤寒溯源集》:小承气者,即大承气而小其制也。大邪大热之实于胃者,以大承气汤下之;邪热轻者,及无太热,但胃中津液干燥而大便难者,以小承气微利之,以和其胃气,胃和则止,非大攻大下之剂也。以无大坚实,故于大承气中去芒硝;又以邪气未大结满,故减厚朴、枳实也。创法立方,唯量其缓急轻重而增损之,使无太过不及,适中病情已耳。若不量虚实,不撲轻重,不及则不能祛除邪气,太过则大伤元气矣。临证审之。

6、大小承气汤都是治疗急腹症的常用处方。但因药味峻插,使用时还是慎重为妥。就急腹症而言,机械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肠穿孔、肠坏死,肠出血等都要慎用。患者早期全身状态较差,脉率增加、发热或休克或呕吐频繁、局部隆起、腹痛发作急骤、剧烈、呈持续性或阵发性绞痛者,可能足绞窄性肠梗阻。

7、调胃承气汤也容易和小承气汤混淆。调胃承气汤虽治腹满、便秘,但有心烦、潮热、谵语、汗出等证可与本方鉴别;而厚朴七物汤因兼表证,所以必有发热、腹满、上冲、呕吐、便结、脉浮数等证;厚朴生姜大枣半夏人参汤所主腹满,届饮停中虚之满,定有纳食减少、心下痞满、口中乏津而舌苔白润等证。

8、大黄附子汤与小承气汤都可治疗不大便。大黄附子汤所主不大便,其病机为阳虚寒凝,病以手足不温为特点;而小承气汤所主不大便其病机为邪热内结,病以潮热为特点。

9、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都可治疗大便硬或不大便,但小承气汤所主大便硬由邪热与肠中糟粕相结所致,除见大便硬外,尚有阳明邪热病证存在;小柴胡汤所主大便硬由少阳胆气不疏,复被邪热困扰所致,病以少阳胆气郁滞为主。

六吉堂|倡导天人合一中医生活

我是莲花笙

来自秦岭深山的民间中医人

每天分享经典中医理论及临床验案

中医外治小验方

只为传承传统中医药文化

以及成就人人都能获得健康的热切期盼

如果你对文章有不同意见与看法

请在文章后面留言

我们一起交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