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老家在何方?花果山的原形是泰山

杜贵晨教授称:“孙悟空是山东人,花果山的原型是泰山。”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么《西游记》与泰山有关系吗?作者自觉大量地采泰山景观为其故事环境描写的原型,泰山景观才成为《西游记》地理环境描写的主要蓝本。本文不过是考论《西游记》描写取景于泰山一面的事实而已。

一、《西游记》原型为泰山所独有的景观。考论《西游记》与泰山关系所首先要注意到的,是其大量的地理环境描写中,有些涉及泰山所独有的景观,兹参考两文论列如下:

(一)摩顶松:《西游记》第一百回写“唐僧四众,随驾入朝,满城中无一不知是取经人来了。却说那长安唐僧旧住的洪福寺大小僧人,看见几株松树一颗颗头俱向东”,便知唐僧取经已回。这一情节所涉及“一颗颗头俱向东”的松树,即泰山灵岩寺摩顶松。《太平广记》卷九二《异僧六》具载此事,注“出《独异志》及《唐新语》。”两书后先出中唐以后。玄奘自长安赴印度取经,必不可能经过泰山灵岩寺,此一故事中灵岩寺(书中改为洪福寺)摩顶松的出现,是《西游记》取景泰山一个重要标志。

(二)傲来山:《西游记》以悟空为“傲来国”籍。“傲来国”名称“傲来”,借自泰山岱顶西南的“傲来山”。《岱史》载:“傲来山,在岳顶西南竹林寺。其石巑岏矗矗,至御帐俯视之更奇。”可知“傲来”名号自泰山作古,《西游记》“傲来山”名而虚构出“傲来国”之称。

(三)天宫:玉皇大帝所住的“天宫”是《西游记》全书特别是前七回重点写到的环境,其主要设施包括灵霄宝殿、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南天门,西天门、东天门、瑶池等书中多曾写及的天界布置,无不见诸《岱史》记载。这些构成泰山极顶“天宫”的景观,在《西游记》中几乎一一对应地频繁出现,应视为《西游记》写“天宫”拟自泰山的证明。事实上明人正有称登岱顶为“谒天宫”者(详下),因有作者借景岱顶为《西游记》“天宫”描写的原型,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四)鹰愁涧:《西游记》第十五回写“鹰愁涧意马收缰”,故事发生“处叫做蛇盘山鹰愁涧”。《岱史》载:“鹰愁涧,在十八盘下。”此名不易想像,又仅见于泰山,应是《西游记》描写借名于泰山景观的证明。

(五)岳巅石:《西游记》第一回写石猴出世云:“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这段描写亦有所依傍。《岱史》载:“岳巅石,在玉帝观前,侍郎万恭刻石,曰'表泰山之巅’。”万恭《表泰山之巅碑》记云:“隆庆壬申……臣恭……陟山巅,谒天宫,忽缁衣……招余曰:'是泰山巅石也。’余异之,……亟命济倅王之纲撤太清宫,徙于后方,……撤土,巅出之。巅石博十有一尺,厚十四尺有奇,耸三尺,戴活石焉。……夫约泰山而束之,巅已奇甚矣。又摩顶而戴之石,斯上界之绝顶,青帝之玄冠也。”可知此石有三个特点:一是在泰山“正当顶上”,二是经测量记有尺寸,三是“活石”、“奇甚”、“灵异”。其位置神形与花果山之“仙石”极似。而万恭奉旨祭泰山、移玉皇殿,出巅石诸举措,在当时必有较大的影响,从而引起《西游记》作者的注意并用为虚构悟空出世之“仙石”神话的素材。

二、《西游记》原型可断为泰山的景观。由以上《西游记》所涉及泰山独有景观,可知其作者熟悉泰山,从而《西游记》所写及泰山与其他地域共名的景观,也使我们倾向于认为其非借自他处,而仍然是摹自于泰山。这类描写有以下数处:

(一)水帘洞:《西游记》第一回写石猴自称“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人氏”,并写及水帘洞云:“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明人高诲《游泰山记》云:“稍前为水帘洞泉,……下有小石桥,通泉于溪。”又据《岱史》载:“水帘洞在高老桥上。”又明人王在晋《东巡登泰山记》云:“桥横水帘洞。”都指出泰山水帘洞为瀑布下有桥之洞,与上引《西游记》所绘建构颇相一致。又原属泰安今归肥城的原山东省太西地区岈山村山东面正是曾有一座“铁板桥”。

(二)高老桥:明初杨景贤《西游记杂剧》写猪八戒强娶的女子为“裴家庄”人,至《西游记》写猪八戒入赘,始称“乌斯藏高老庄”。“乌斯藏”即西藏。西藏德庆有“蔡里,一作米里,俗传即《西游真诠》所记之高老庄”。然而此 “蔡里”并未径称“高老庄”,乃是“俗传”攀附《西游记》。而“高老庄”因“高老”得名,泰山有“高老桥”,《岱史》载:“高老桥,在红门上五里许,相传有学黄老者姓高,始开此道。”“高老桥”正是《西游记》写“高老庄”的蓝本。

(四)玉女洗头盆:《西游记》第三十回赋花果山景色,有“上连玉女洗头盆,下接天河分派水”之句。明人钱宗淳、王衡《登泰山记》都曾记述泰山玉女洗头盆。虽然“玉女洗头盆不只泰山有,华山也有”,但华山玉女洗头盆“误于泰山山顶”早在《西游记》成书之前,而与书中涉及诸多泰山独有景观相参观,此“玉女洗头盆”系据泰山景观言之。

(五)晒经石《西游记》写唐僧师徒取经东归,过通天河湿经,“少顷,太阳高照,却移经于高崖上,开包晒晾。至今彼处晒经之石尚存”。“晒经石”正是泰山“石经峪”的古称,《岱史》载:“石经峪,在岳之阳……人传王右军书。”万恭《石壁记》则称为“晒经之石”。《西游记》称“晒经之石”与万恭所称一字不差,比较明朱孟震《西南夷风土记》记“都鲁濮水关,有唐僧晒经台板……晒经台。”显然泰山“晒经之石”更接近为《西游记》写“晒经之石”的原型。

(六)地府:《西游记》第三回、第十回、第十一回、第九十七回分别写到的地府、森罗殿、奈河、奈河桥等,也是泰山所有景观,其中奈河、奈河桥或为泰山独有,因统属“地府”,所以也一并讨论。地府即地狱,又名酆都地狱,自古与泰山联系最为密切。《岱史》载:“酆都峪,在岳之阳,俗传为冥司,今峪南有酆都庙。”“森罗殿,左为阎王庙,在岳南三里……”“奈河”即“氵奈河”,为地府之河,名称亦见于泰山。《岱史》载:“ 氵奈河,源出岳顶西南诸谷……”这里所考酆都、森罗殿、奈河、奈河桥等,后三者基本上可视为泰山所独有的景观。而酆都地狱说似起于隋唐酆都县(今重庆丰县),传至东省与泰山地狱之说合一而有泰山酆都峪等,成了泰山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因作者熟悉泰山之故,被进《西游记》。

三、除以上述论所及之外,泰山仍有许多明以前形成的景观可纳入《西游记》环境描写原型的思考。如“马神庙”、“马棚崖”之于“御马监”(第四回)、“弼马温”,“东神霄山”、“西神霄山”之于“灵霄宝殿”(第一回),“桃花峪”之于“蟠桃园”(第四回),“玉女山”、“玉女池”之于“七仙女”(第五回),“黑风口”之于“黑风山”、“黑风洞”(第十六、十七回),“莲花洞”之于“莲花洞”(第三十二回),“观音洞”之于“南海观音”(按《西游记》第八回说观音“镇太(泰)山,居南海”),“黑水湾”之于“黑水河”(第四十三回)等等。又据考泰山有“火焰山”、“魔王洞”、“扇子崖”分别与“牛魔王”、“芭蕉扇”、“火焰山”的对应。如此等等,总计《西游记》环境描写涉及泰山景点多达四十余处。这个数量无可辩驳地表明泰山不仅是孙悟空“故里”,而且是大半部《西游记》故事的舞台背景。

今本《西游记》借泰山景观创造其故事环境,是作者师心泰山文化的创造。从《西游记》与泰山关系所显示作者对泰山的了解,我们认为他绝非一般到过泰山的游客;又从全书总计不下十四次提及泰山,比较同是晚明山东人写的《金瓶梅》仅四次提及泰山,更显示其作者似有某种泰山情结。甚至书中有 “他却象东岳天齐手下把门的那个醮面金睛鬼”(第六十九回)的比喻,表明作者一定是过泰山东岳天齐庙,对那里“把门”的神像有深刻印象。因此,我们认为这位作者即使不是一位泰安人,也应该有久寓泰安的经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