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一点周易》(三十一)中国人的“龙”图腾文化
在《周易》的第1卦乾卦中出现了“龙”,孔子在乾卦的《彖辞》中也说“时乘六龙以御天”。周公的六个爻辞,把六个阳爻全比作“龙”,随着天时呈现“潜、见、惕、跃、飞、亢”六种形态,还有群龙。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是“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来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这个物种就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和精神象征。
“龙”的记载最早来源于古老的传说“龙马负图”,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河图”。在8000年前的伏羲时代,黄河出现了一条似马似龙的动物,身上画着图案,伏羲受此图启发,遂创制了易经,画出了伏羲八卦图,这是易经最初起源的神话传说。还有一个神话“神龟背书”,洛水中出现了一只神龟,背上也有图案,合称“河图洛书”,只不过神龟出现在夏朝的大禹时期,比“龙马负图”晚三千年,距今只有五千年。
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种变化莫测的神奇动物,《管子.水地》曰“欲小则化为蚕蠋(zhu),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渊,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又说“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认为龙是一种水陆天渊多栖动物,神通广大。
“龙”字的演变过程
龙图腾应该起源于天象崇拜,“龙”的繁体字为“龍”,笔画繁多形象生动。先民对自然现象感到不解,对风雨雷电灾害充满恐惧,心生敬畏之心,人类这种崇拜至少要远追到数万年之前。先民们对龙的最初概念,应该来自于闪电弯弯曲曲的形状,而其发音则来自于隆隆的雷声,先民们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认为天上存在着一种能够呼风唤雨,会打雷并以闪电形象现身的神物,这个神物从地下迸发,升到天空,仲春现身,仲秋潜渊,称之为“龙”。
在先民们逐步进入农业社会后,水灾旱灾直接影响到农业的丰歉,在先民看来,他们的收成似乎和神通广大的龙有很大的关系,龙就和庄稼紧密联系到一起,农业的“农”繁体字为“農”,与“时辰”有关,并且和“龙”发音很近似。
龙也分门别类,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称虬(qiu)龙,无角者称螭(chi)龙。
在漫长的远古历史中,不仅有“龙图腾”,其实还有很多种其它动物图腾,也有植物图腾。《千字文》中写到“龙师火帝,鸟官人皇”,是记载远古的三皇五帝的动物崇拜,伏羲氏时期,以龙来命名百官,所以称伏羲为“龙师”。燧人氏钻木取火,崇拜火,所以人称“火帝”。少昊氏时呈现“凤凰飞至”的瑞象,继而崇拜凤凰鸟,以鸟来命名百官,所以称为“鸟官”。“人皇”是指远古的天地人三皇。
古人将天上的星系命名为“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简称为“龙凤虎龟”四瑞兽,所以说,先民不同时期崇拜的图腾是不一样的。
关注公众号“把经典还给老百姓”,跟着张武忠老师学习《论语》、《道德经》、《周易》等国学经典。
版权声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