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锅匠梦到有人为其破腹塞书,梦醒后从此能诗,他的一首诗如今的小学生都会背!
补锅匠问路小孩摇手不语,写下一首小诗,堪与杜牧的《清明》齐名!补锅匠梦到有人破腹塞书,梦醒后从此能诗,有首诗小学生都会背!
古代诗人写儿童的诗歌虽然不多,但是,也流传下来一些令人百读不厌的精品。比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最为人传诵的是第一首,其诗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的这首诗,虽然写的是作者晚年回乡的尴尬,却是通过儿童的举动来衬托的。一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出了儿童的单纯无邪。这样的场景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另外,杜牧的《清明》,同样也给读者塑造了一个古代牧童的鲜活形象。“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诗中的牧童,虽然没有样貌、言语的描写,但是,一个“遥指”的动作,就将其羞于言语但却又不失热情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杜牧在热心牧童的指引下,终于寻得了解馋的酒家。但是,同样是问路,唐代的另一位诗人却没杜牧幸运,这次,问路的人遇到的不是牧童,而是一个钓鱼的小孩儿,结果令人失望。这个倒霉的唐代诗人,就是贞元、元和年间的补锅匠胡令能。
胡令能,河南中牟县人,由于家贫少地,难以糊口,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后隐居圃田。胡令能虽然没读多少书,但是,诗却写得像模像样,是补锅匠中的最会写诗的。
关于胡令能的写作本领,还有个非常神奇的传说。有一天胡令能梦到一个仙人来到他家,将他的腹部切开,塞进一卷书后又离开了。梦醒后,胡令能就会写诗了,并且出手不凡。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深受读者喜爱。
“胡令能,圃田(今河南中牟县)隐者,少为负局锼钉之业。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纳)之,遂能吟咏,远近号为'胡钉铰’。”(唐代范摅《云溪友议》)
其实,这个传说肯定是不足信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信的,那就是胡令能之所以能妙笔生花、诗思泉涌,肯定是经历过一番大有“切腹之痛”的艰苦努力的。因为,这世上并没有不努力就能轻易成功的。
由于胡令能只是个小人物,其诗虽好,但是,要想让人广泛接受,注定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人脉,没有资源啊。所以,他的诗现在仅存七绝诗4首(被收入《全唐诗》),分别为《小儿垂钓》《王昭君》《喜韩少府见访》《观郑州崔郎中诸妓绣样》(一作《咏绣障》),其代表作就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是胡令能到农村去游乡补锅,向钓鱼儿童问路遭遇拒后所作。在这首诗中,我们没看出作者半点怨气,而是将一幕平常的路遇,绘声绘色地勾勒出来。
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因而显得可贵。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第一、二句,“蓬头”写小孩的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一个“学”是这首诗的诗眼。小孩子初学钓鱼,所以特别小心。
这样的背景交代,也就自然引出后面的问路结果了。当诗人准备问道,小儿害怕应答惊走水中的鱼儿,诗人隔了老远他就招手而不回答。“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孙子并不是不想给诗人指路,而是害怕惊走鱼儿,这才招手不应人的。
胡令能的这首《小儿垂钓》,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通过典型细节的描写,极其传神地再现了儿童那种认真、天真的童心和童趣,写得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
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从形神两方面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垂钓小儿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难怪,有诗评家称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低于杜牧著名的《清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