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质感——四川美术学院作品展:第五单元“图像叙事”

【四川美术学院2017第19期 总第83期】

2017年6月8日下午3:00,“时代质感——四川美术学院作品展”将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展览共分为:时代强音、现实关切、意象生成、传统再造、语言之思、图像叙事、实验之维和历史回望八个学术板块,共展示200多位艺术家的300余件作品,将系统性地呈现四川美术学院老一辈艺术教育家到新生代艺术家的开拓精神与丰硕成果,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新的历史时期与艺术史语境下的创作谱系。

第五单元“图像叙事“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当代绘画就面临“图像转向”的问题。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公共传播系统的高速发展,以及后工业时代文化产业的繁荣,构成了一个强大的视觉——图像系统

庞茂琨,《镜花缘之二》,布面油画, 160cmx120cm,2014

今天,西方的一些理论家喜欢用“图像时代”、“景观社会”、“仿真世界”这样的术语来概括建立在视觉图像基础上的信息时代。实际上,图像对绘画的冲击,不仅会颠覆现代主义以来绘画艺术所捍卫的精英性、原创性,而且会打破艺术与现实的边界,改变人们对绘画的观看——审美习惯

陈卫闽,《秋》,布面丙稀,100 × 80 cm,2015

叙事性来说,传统的绘画更着重作品的主题性、场景性、文学性,而图像时代的绘画,则以图像为中心——图像作为叙事的方式,也是意义的来源。

钟飙,《一切早已存在,只有经过时显形》,布面丙稀,400 × 1200 cm,2012

一方面,艺术家重视图像与现实的关联,挖掘其负载的各种信息;另一方面,注重对图像的“再编码”,使其在新的视觉结构与图像修辞中生成新的意义。

张奇开,《吃空气》,布面油画,160 × 130 cm,20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张晓刚,以及更为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如忻海洲、钟飙、俸正杰、陈文波、郭晋等,推动了当代绘画的图像转向,使其向平面化、图像化、符号化方向发展,在当时的艺术史情景中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

刘虹,《自语》,布面油画,130 × 130 cm,1995

当然,一旦图像成为中心,占据了画面,必然会遭到绘画性的反击。而这一对矛盾从后现代艺术以来,就始终是艺术家们纠结的问题。换言之,一个更本质的问题是,在图像时代,绘画会终结吗?

熊莉钧,《恍惚一夏》,布面油画,160 × 200 cm,2014

罗丹,《摇滚狂潮之一》,布面油画,200 × 160 cm,2015

朱海,《灰色记忆 6》,180×150 cm,布面丙烯,2006

刘晓曦,《南朝惊梦-柳枝摇金又春晖》,布上油画,200 × 130 cm,2015

韦嘉,《迟年急景2》,布面丙烯,180 × 250 cm,2017

厉宏伟,《消失的记忆》,布面丙烯,145 × 115 cm,2013

刘岩,《无题2014系列》,布面丙烯、胶带,300 × 400 cm,2014

刘玉洁,《曲面》,布面油画,150 × 400 cm,2015

谭璜,《装了框的黑色卡纸 系列之一》,综合材料,50 × 40 cm,2017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美术馆

四川美术学院

展览时间

2017.6.8—2017.6.18

展览地点

中国美术馆1-9号展厅

开幕时间

2017.6.8.下午3:00

开幕地点

中国美术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