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书笔记(15.4)——怎么破解历史周期律

上一部分讲了“善为道者”的七大特征。
最后这一部分,则讲了“善为道者”之所以成为“善为道者”的原因。
从中可以剖析出“历史周期律”发生的根源,也可以发现“破解历史周期律”的办法。
濁而情之,余清。女以重之,余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浊”与“清”】
什么是“浊”?
“浊”来自于“浑呵,其若浊”。
上一部分,我对“浑”做了解释。
“浑”是指一种行为,一种现象具有内在的规律性,但对其原理,又说不清道不明,所以说“其若浊”。
比如,两个重量不同的铁球,从高处同时落下,会同时落地,而不是直觉上认为的谁重谁先落地。古人对此很不理解,但是这事又客观存在,这就是“浊”。
什么是“清”?
清与浊相对,清就是这种内在规律性,已经被人类所理解和掌握,并且上升为理论。
比如,为什么两个重量不同的铁球同时落地?后来,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可以证明自由落体定律的成立,也讲清这种现象的原理。
这样从前的“浊”就变成了现在的“清”。
【濁而情之,余清】
通过上面对“浊”与“清”关系地分析,就很容易理解“浊而静之,徐清”的道理了。
那些在实践过程中,不被人理解的作为,不被人所掌握的规律,通过时间的沉淀,通过有心人地研究,逐渐被人所理解,逐渐上升为清晰的理论。
善为道者,在为道的过程中,产生的“浊”,常常不被人所以理解,甚至被当时的人反对诋毁,但是“历史,往往在经过时间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只有经过多年的沉淀,回头再看,才能明白当年“为道者”的高瞻远瞩。
比如,秦始皇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还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他的许多作为,并不为当时,甚至很长一段时间的人们所理解,但是随着时间的沉淀,“千古一帝”的风采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女以重之,余生】
这句话绝大多数版本把“女”上面加上“宝盖”,把“重”右边加上“力”,就成了“安以动之,徐生”。
而且在字面解释上,和上一句“浊而静之,徐清”是并列关系。
我对此有异议。
我认为这句话不应该被修改。仅仅只需要把“女”和“余”改为通用的“汝”和“徐”就行了。
也就是“汝以重之,徐生”。
这句和“浊而静之,徐清”,有先后的因果关系。
解析这句话就是: 汝以“清”为重,将逐渐生出万物
详细说:
你以从“浊”中产生的“清”为重,就会逐渐“生”出更多的实践用途来。
比如,从自由落体发展到牛顿三大定律,根据牛顿力学发展出来的理论和发明出来的产品,不可胜数。
简单说,“浊而静之,徐清”就是实践中产生理论;“汝以重之,徐生”就是理论指导实践。
【葆此道不欲盈】
要想保持“浊而静之,徐清;汝以重之,徐生”这一道理,就要做到“不欲盈”。
什么是“不欲盈”?
就是不能自满。
比如,如果觉得“牛顿三大定律”就是完美的真理了,那就错了。因为,在宏观和微观世界里,牛顿定律失灵了。
所以,要想始终能做到“葆此道”就不能觉得“现有的理论”是完美的,是不可发展的了!
比如,马克思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如果觉得马克思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完美的,不用发展了,放到哪里都灵了,那就错了。
当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一开始也是水土不服,经历了多次挫折。当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才成功指导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同样,如果觉得指导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毛泽东思想”是完美的,不可发展的,那也错了。因为随着中国的发展,经济基础不断发生变化,毛泽东思想也需要继续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于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的进步,就必须不断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进行发展,从而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无论什么理论一成不变都是不行的,都需要不断发展,才能指导和适应社会进步。

善为道者之所以能成为善为道者,就是因为能够“葆此道者不欲盈”。
也就是,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必然又出现新的问题,于是再把新的问题总结起来形成理论,和原来的理论相结合形成新的理论,再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周而复始,永不停息。
一个优秀的执政党,就是要成为“善为道者”,就是要做到“葆此道不欲盈。”
【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这句话的难点是对“敝而不成”的理解。
敝就是弊,弊病的意思。
什么是敝成?什么是敝不成?
为了更容易理解,先讲讲成语“讳疾忌医”的故事。

名医扁鹊去见蔡桓公,他看了几眼恒公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的纹理之间,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

桓公不信:“我没有病。”待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个当做自己的功劳。”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很不高兴。

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桓公仍旧不理睬他。

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公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的纹理间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肤是针石可以治疗的;病在肠胃是火剂可以治愈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没有办法了。而今在骨髓,我不再请求了。”

五天以后,桓公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却早已经逃到秦国了。桓公不久就死掉了。

良医治病,病在表皮时就及时医治。这是为了在刚显露苗头时及时处理。事情的祸福也有开端,所以圣人总是尽可能早地予以处理。

从“讳疾忌医”这个故事里,就很容易理解,什么是“敝成”,什么是“敝不成”了。
病在皮肤的纹理间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
病在肌肤是针石可以治疗的;
病在肠胃是火剂可以治愈的;
这三种状况,虽然有病,但是可以医治,这就是“敝不成”。
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没有办法了。
这种状况,就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了,这就是“敝成”。
同样,在“为道”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偏差”,一定会发生“错误”,这些偏差和错误,在没有达到不可收拾的状况,在还可以通过改变修正时,就是“敝不成”。如果大错酿成,无力回天,就是“敝成”。

回顾历史。
北宋末期,国家积弊深重,王安石变法,企图力挽狂澜。如果变法成功,则“敝不成”,国家可以转危为安。但王安石的改革很快就被保守派推翻,北宋进入了“敝成”的深渊,无力回天,只有亡国了。
明朝末期,国家也是积弊深重。张居正主持变法,国家渐有起色。如果把改革保持并且深入下去,虽敝却不成,国家将转危为安。但是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推翻改革,明朝陷入“敝成”的深渊,只有亡国一途了。
清朝末期,国家积弊深重,最后一个“敝不成”的机会,就是“戊戌变法”,结果变法失败,清朝进入“敝成”这一不可救药的深渊。于是,清朝灭亡进入了倒计时。

【解析“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怎么才能让“敝不成”呢?那就是要保持“不欲盈”。
正因为能够做到“不欲盈”,也就是能够做到“不觉得现有的制度和理论是完美的,需要不断改革,不断与时俱进。这样即使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出现了“偏差”,也能及时纠正,不会发展成为不可挽回的失败。
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能持续地发展,从而取得巨大的进步呢?
归根结底是因为执政党做到了“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从上面的道理中,可以剖析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一历史周期律发生的根源,同时也可以找到破解历史周期律的办法。
为了更容易理解这个道理,不妨先讲一下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

很多很多年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的景象只是混沌的一团。开天大神盘古,这个其大无比的巨人,就孕育在这混沌之中。他在混沌中孕育着,成长着,呼呼地睡着觉,一直经过了一万八千年。有一天,他忽然醒过来。睁开眼睛一看,啊呀,什么也看不见,眼前只是模糊的一片,闷得怪心慌。

觉得这种状况非常可恼,心里一生气,不知道从哪里抓过来一把大板斧,朝着眼前的混沌用力这么一挥,只听得一声霹雳巨响,大混沌忽然破裂开来。其中有些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天;另外有些重而浊的东西,沉沉下降,变成地。

当初是混沌不分的天地,就这样给盘古板斧一挥,划分开了。

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要合拢,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的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长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子也长得极长了。

盘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长呢?有人说是有九万里长。这巍峨的巨人,一根长柱子似的,直挺挺地撑在天和地的当中,不让它们有重归于混沌的机会。

他孤独地站在那里,做这种非常吃力的工作,又一个一万八千年。到后来,天和地的构造似乎已经逐渐成形了,他不必再担心它们会合拢了,他实在也需要休息休息,终于倒下了。

就在这时候,他周身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口里呼出的气变成风和云,他的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变成月亮,他的手足和身躯变成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江河,他的筋脉变成道路,他的肌肉变成田土,他的头发变成天上的星星,他浑身的汗毛变成花草树木,他的牙齿、骨头、骨髓等,也都变成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温润的宝玉,就是那最没有用处的身上出的汗,也变成清露和甘霖。

【历史周期律的根源】
经济基础是“地”,上层建筑是“天”,每一个政权都是在天地之间运行。
当上层建筑严重制约经济基础时,也就是天和地不匹配的时候,天地之间就处在了“混沌”状态,社会一片黑暗,一片混乱。于是就诞生出无法忍受这种“黑暗混乱”的“盘古”。
推翻一个旧政权,建立一个新政权,打破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这就是一次“开天辟地”的过程。
开天辟地之后,天地的矛盾得到暂时的缓解,整个社会呈现出勃勃生机。这就是历史周期律里的“其兴也勃焉”。
上层建筑往往比经济基础变化得慢,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两者越来越不匹配,上层建筑越来越制约经济的发展。两者矛盾越来越重,直至不可调和,进入再次需要“开天辟地”才能解决的阶段,表现出来就是“其亡也忽焉”。
这就是“历史周期律”形成的根源。
用这一章的内容解释就是: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出新的理论,新的理论再指导新的实践,这个过程不能停滞。
一旦停滞了,当实践没有新的理论推动时,就会进入“混沌”状态,就需要呼唤新的“盘古”来开天辟地,这就形成了“历史周期律”。
【破解历史周期律的办法】
从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里,就能看出,开天辟地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因为“天地有相互吸引的力量,有重新合拢的趋势。”
所以盘古为了不让天地再次合拢,他自己也不断长高,顶天立地,支撑着天地不断扩大。
而破解历史周期律的办法,就是找到一个可以不断长高,能支撑起天地的“盘古”。

1945年,黄炎培到延安考察,谈到“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称历朝历代都没有能跳出兴亡周期律。毛泽东表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所谓民主,就是要让“人民”成为不断长高,能够支撑起天地的“盘古巨人”。

一旦“人民”成为了“盘古巨人”,历史周期律就被破解了。

也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才能接受人民的监督,不断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先进性,才能做到“葆此道者不欲盈”,才能“敝而不成”,才能跳出历史周期律。



翻越了《道德经》第十五座高峰,向第十六座高峰前进!

郭宗林号旅行专线

(0)

相关推荐

  • 天地间第一个神仙是谁?

    说起天地间第一位神仙,有人可能会说是盘古大帝,因为盘古开天辟地.实际上,"盘古开天"最早见于三国时徐整著的<三五历纪>.相传古时盘古生在一片黑暗混沌之中,因不能忍受,遂 ...

  • 什么是中医治未病?

    中医理论中有"治未病"的说法,可是中医专家澄清说很多时候人们对这个概念的认识是错误的,下面是专家的解释和介绍. 中医有"治未病"的理论与实践.但许多人并不清楚中 ...

  • 极简中医史,三大流派四大经典,还有比《黄帝内经》更厉害的

    极简中医史,三大流派四大经典,还有比<黄帝内经>更厉害的 原创2021-11-04 16:43·易水生活 有人就有医,甚至在人类还没有形成之前,就已经有医了. 很多动物在打斗的过程中,受伤 ...

  • 虎尘老师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补充提醒和告诫

    虎尘老师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补充提醒和告诫

  • 庄子读书笔记15:不断超越的境界

    作者:马庆攀(云南 弥勒)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 ...

  • 道德经读书笔记37|道经大结局—道恒无名

    <帛书老子>简体版第37章 道恒无名, 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 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       这是<道经> ...

  • 道德经读书笔记36|柔弱胜强是怎么做到的?

    <帛书老子>简体版第36章 将欲拾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去之,必固与之: 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是胃微明. 柔弱胜强, 鱼不可脱于渊, 邦利器不可以视人.     这一 ...

  • 道德经读书笔记35|执大象天下往

     <帛书老子>简体版第35章 执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大. 乐与饵,过格止. 故道之出言也,曰: 谈呵,其无味也. 视之,不足见也, 听之,不足闻也, 用之,不可既也.     接 ...

  • 道德经读书笔记33|两种不同的人生路线图

     <帛书老子>简体版第33章 知人者,知也: 自知者,明也. 胜人者,有力也: 自胜者,强也. 知足者,富也: 强行者,有志也. 不失其所者,久也: 死不忘者,寿也.       这一章, ...

  • 道德经读书笔记32.2|人脑子和狗脑子的区别

    <帛甲老子>第三十二章简体版 道,恒无名,朴唯小, 而天下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雨甘露. 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

  • 道德经读书笔记32.1|为什么道大而朴小呢?

    <帛甲老子>第三十二章简体版 道,恒无名,朴唯小, 而天下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雨甘露. 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

  • 道德经读书笔记31|用戒尺打了,再安慰一下

    <帛书老子>第三十一章简体版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 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 兵者不祥之器也, 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 勿美也,若 ...

  • 道德经读书笔记28.4|立心立功立言立德

    朴散则为器, 圣人用则为官长.     这一章最后两句话的思想有点震撼,我想了一周才想通顺.     第一句"朴散则为器"就让人深思,然后拍案叫绝.     先来解析这句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