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麟自述:演戏生活回顾

(作者:张世麟口述 刘琦整理 来源:《文安文史资料》第一辑  口述者张世麟于1996年初去世。)

我是河北省文安县秦各庄人,原名张恒懋。1918年出生在一个寒苦艺人的家庭。父亲张吉罗,艺名张德奎,工京剧花脸、文武老生,还能教梆子青衣。著名武生演员李兰亭是我父亲的徒弟。我们兄弟姐妹共11人,我行九。在我小时候,我的好几个哥弟、姐姐就已相继夭折了。家里人口多,负担重,生活很苦。在老家仅有七亩地,由我舅舅给种着。我父亲带着一家在各地流动演出。

记得我12岁那年,我父亲正在东北长春燕春茶园的戏班当“坐中”,也上场,也管事。这一年由于父亲与业主不和,就带着我们离开了长春,展转到榆树县搭班儿唱戏。在榆树县,由于大主演没接到,过年时也没戏演,业主不发工资,我们一家只能靠卖、当、借勉强维持生活。每天吃“官中饭”,一天两顿,上午窝头,下午高梁米饭,白菜汤。演员们实在穷得没办法,就跟箱头借几件戏衣,到买卖家门口去跳秧歌,我也参加了。从正月初一跳到初五,这样才挣了点钱。一过年,大家各奔他乡,我父亲就带着我们一家回文安县老家了。

因家中生活困难,我13岁时,父亲就把我交给师哥李兰亭了,让我跟他在天津学戏和演出。我从此离开了家乡和亲人,开始了学戏和演戏的生活。

最初,我并不是学武生的,我师哥李兰亭让我学的是武花脸。先是在天津学戏,后来就随师哥在京、津等地演出。我15岁在北京第一舞台实习演出,16岁后在天津、济南正式登台演出,17岁在青岛演出时,还曾与周信芳同台,18岁后到东北各地演出。到我21岁时,我师哥李兰亭应聘到天津稽古社任教去了,我才和他分手,自己继续留在东北演出。当时我在哈尔滨搭长班,并开始正式改唱武生。我在哈尔滨四年,边演戏,边练功,24岁时与东北著名青衣、花旦演员任翠卿结婚。在哈尔滨这几年,是我在艺术上突飞猛进的时期。由唱开场,一变为唱中场,再变为演大轴。

我25岁的时候,就同任翠卿等离开哈尔滨到东北各地巡同演出,使东北的广大观众逐渐了解了我。大约是1947年,我曾到山东的烟台、青岛等地演出。1948年,我在锦州演出,正赶上锦州解放。当时,沈阳还没解放,哈尔滨已经解放了。我到哈尔滨时,就参加了国营剧团——哈尔滨市京剧团。后来,1950年时,我又调沈阳京剧院。1952年,我们排了一出哑剧《雁荡山》,我饰主角孟海公,这个戏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得成功。1957年,我调来天津,参加了天津市京剧团。从1957年至今,在天津已30几年了。50多年来,我在艺术上经历了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近几年,我除了在天津演出外,还到南京、上海、北京、哈尔滨等地作交流艺术的演出,所到之处都受到观众的热情欢迎。现在,我还被安排为天津市政协委员等职。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我在艺术上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一条路,磨练出自己在表演中的一定的特点,也积累了一批受到观众承认的保留剧目。《挑滑车》、《雁荡山》、《马超》,《铁笼山》、《走麦城》、《潞安州》、《武松》、《蜈蚣岭》、《恶虎村》、《十八罗汉收大鹏》、《大破铜网阵》等剧,就是自己下功夫较多,可能给观众留下的印象也较深的一些戏。我在艺术上所下

的功夫,主要有这样几条:

第一,我爱思考人物。也就是琢磨角色到底是怎样的人物,他的性格和心理如何。如我演《走麦城》,就反复考虑关羽其人。通过读书和思考,我认为光表现关羽的刚愎自用是不全面的。他在走麦城之前,正好是战绩辉煌、威震华夏时期,是他一生事业的最高峰。可见,关羽在战略、战术上不是没有水平,决不能把他演低了,演粗了。关羽的失败在于骄兵必败一个“骄”字上。必须把关羽的刚愎自用与雄才大略全面而恰当地表现出来,不能顾此失彼,否则就会使人物走样。凡是我扮演的这几个人物,没有一个是拿起来就演,演完就算的,都要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考和研究。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我越来越体会到,只有往深里研究人物,表演上才能真正为人物传神。

第二,我爱从生活里找戏。如老的《挑滑车》,到挑车时,就等看摔岔了,有戏,但不太多。我认为这段是高潮,大有戏可做。这段戏主要得表现马力不佳,并不是高宠筋疲力尽。而刻画马的状态,又必须有层次。高宠几次挑车,马的力气一次不如一次,只有把高宠所处的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与他杀敌心切的情绪结合起来,才能把戏演得真实动人。我设想,高宠头一番挑车时,马往一边躲,往斜处走;第二番挑车时,马打旋儿;第三番挑车时,马已没有力气,四蹄颤抖;第四番挑车,马后腿软了,往后直退,高宠用枪拄地撑起来后,马的前腿又卧下了……我在这段戏中所设计的种种武功技巧,正是以这些生活情景为依据的。可以说,心里没有生活,功夫多么深也演不出戏来。我正是从研究生活情景里头,来安排技巧,来找俏头的。

第三,为了更好地表现生活和刻画人物,并让观众从中得到艺术享受,我还爱研究怎样加强戏的技巧性。象《战冀州》马超的城下三摔;上面说的《挑滑车》中高宠挑车时的种种舞蹈身段;《走麦城》最后一场关羽夜走临沮小路时的舞蹈和开打等等,我都根据自己的理解,在传统演法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技巧动作,增加了技术难度,提高了艺术的表现力。在这些地方常常形成戏剧的高潮,给观众留下强烈的印象。

第四,在戏里运用武功技巧时,我要求自己要尽量演出人物的特点,演出应有的层次。如,同样是“起霸”,高宠的起霸和姜维的起霸就不能类同。我演高宠起霸时,动作有比较鲜明的棱角和较大的力度,以表现人物尊贵的身份、一心报国的正气、略带傲气的神情和力大过人的勇气,而演《铁笼山》中的姜维时,为了表现人物沉稳、刚毅的兵马大元帅的风度,整个起霸的动作我都注意体现柔中含刚、慢中有快的要求,与演高宠起霸的劲头和尺寸有明显的不同。这样做.观众才能看出这个是高宠,这个是姜维。我认为凡是用在戏里的五功(唱,念、做、打、舞)和四法(手、眼、身、步)都应该随角色的不同而不同,不能千篇一律。

第五,我爱研究剧本,不断修改台词。我常说,演戏得有“一个字也不放过儿”的精神,对每句台词,每个字,都要认真推敲。这是因为只有把戏词吃透了,理解深了,才能把人物演好,才能把技巧用好,同时也只有深入推敲,才能找出台词中的纰漏,以便更进一步加以修改,使戏更完整。

正是因为我几十年来在上述这些方面的努力,才逐渐形成了自己在表现艺术上的风格特点,取得了一些成绩。由于我家境贫苦,没上过一天学,我现在能看书、写信主要是靠自修。我师哥李兰亭家有许多剧本,我经常看,就跟今天的小学生看小人儿书似的。我是先知道戏词,再到戏本上对号、认字。但是在文化上终归是受到了很大局限。在艺术上,我没有正式的老师,也主要是靠自修。回顾自己从艺以来的成长道路,我认为有这么几个字值得说一说。

第一是“苦”字。“苦”,就是苦练、苦学。不苦成不了才。人们都传说我是跟李兰亭学戏,其实我师哥李兰亭虽然待我不错,但是他没教过我戏。倒是李元春的父亲武花脸演员李铁如教过我几年,他也算是我师兄。在北京第一舞台演出时,李铁如让我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拿顶,一根香一把顶。他还教过我怎样摔锞子、摔肘棒子,怎样耍刀花等等。

后来我到东北哈尔滨演出时,范宅亭看了我的演出,觉得我身上挺溜,于是教了我几出戏。他给我说了《艳阳楼》、《铁笼山》两出戏,还结合《安天会》、《长坂坡》、《恶虎村》、《战宛城》等戏给了我许多指点。斌庆社的郭庆兰也教过我。我虽然没有拜过师,但教过我的这几位老先生也可以说都是我的老师。那时,自己要学戏,主要看别人演戏,自己模仿着练,在苦练和演出中掌握要领,积累经验。自己实践了,有了体会,回过头来再看人家演出,加深体会。我20几岁在哈尔滨那几年,是我进步较快的时期。那时,晚上止戏后,人家睡了,我练功;冬天天冷,无人练功,我还坚持练;大年三十,我也不停止练功。有一次,日场有戏,别人吃饭去了,我一个人练跟头。一个“出场”没翻过去,后脑海着地,一下子就晕过去了。自己也不知在那儿躺了多久才还醒过来,起来以后,还接着练。那时自己虽然正在青年,但不讲吃、不讲穿,剃个光头,就知道勤学苦练。这种苦练的精神保持下来了,今天我虽已年过古稀,但仍然坚持练功。自己在艺术上的一切成绩都与这个“苦”字分不开。

第二个字是“争”字。就是争强好胜,不甘落后,顽强地进行艺术竞赛。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艺术上力争上游。提到这个“争”字,还得从我师哥李兰亭说起。他对徒弟好,待我也好。他说,穷文富武,唱武戏的得吃得好。他给我们早点钱,年天五个铜板,我们每天买三个子儿的大饼,还能存两个子儿。再有,他不让我们给他干家务活儿,就是让你死练功。那时我们住在他家,在天津市南市荣业大街观山里四号。有一次我师哥出去了,师娘让徒弟扫扫地,让我师哥回来看见了。为了这个他和师娘吵了一架,他说:人家徒弟是来学戏来了,不是扫地来的。这样对待徒弟,在旧社会是少见的。不过,在当时的有些现象,也使我感到受压抑,感到自尊心受刺激。如当时李兰亭的徒弟梁慧超是主演,我们是傍角儿的。我那年18岁,李兰亭带我们去哈尔滨,他专门给梁慧超做了新皮大衣,给我们的却是在小市上买的兰布棉大衣,还是二水货。我越感到自尊心受刺激,就越练功。不过,你想练功,谈何容易? 一次,我正练耍圈,这是唱武生必须练的功夫,正好让我师哥李兰亭看到了,他不但不支持,还硬是不许我练。他只允许我唱武花脸,说什么:“你不是唱武生的材料! ”我只能服从,敢怒不敢言。但是他对我在艺术上的压抑,反倒更促使我努力奋斗,促使我更加勤奋学习刻苦练功,不让练的就偷着练,我跟他赌这口气。现在看来,受点压抑倒起了好作用,要是他当时重视我、教我,我倒许练不出来了。我在艺术上总想争上游的这种思想,还表现在与我妻任翠卿的关系上。翠卿是青衣花旦演员,在东北特别红。我们结婚后,在一块儿唱,她头牌,我二牌。为了这个老闹别扭。她说:“这一辈子你养不了我。”她这话说得很狂,我听了不服气。我想:我不能让她老压我,老唱我大轴。于是我对她说:“咱们分开唱,咱们再合作时,我不压过你,不干。”从此,我们就你东我西,不在一起唱戏了。她去沈阳我丹东,她在锦西我赤峰。两年以后,我们又合作演出时,我的号召力超过了她,牌子掉过来了。我们夫妻之间的这场艺术竞赛,表明自己年轻时斗胜心有多么强。当然,今天的社会条件与50年前大不相同了。今天的青年人不应该把争个人的名位作为出发点,而要从为人民服务出发,但是在艺术上要敢于争上游、夺金牌的这种劲头还是要有吧。

第三个字是,“随”。有句老话叫作“乌随鸾凤自然高。”所谓“随”就是这句话里说的这个意思,一个京剧演员要想在艺术上真正取得成就,光是对别人不服气、一心想超过别人还不行;还得善于学习别人在艺术上的长处,尤其要向那些杰出的演员的表演虚心学习。我觉得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除了自己肯于苦练之外,受到一些名家、大家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换句话说,得到良师益友的帮助很重要。在东北的时候,我曾和金少山同台演出,他是挑大梁的,我是坐班武生,在头里唱。金少山的演唱,黄钟大吕,声情并茂,勾脸勾得也好,念白节奏鲜明,舞台风度真是不凡。我还同时慧宝、言菊朋、唐韵笙、白玉昆等在一起演出过。《战濮阳》、《让徐州》两出戏连在一起唱,言菊朋扮演陈宫和陶谦两个角色,马连昆演曹操,我演吕布。时慧宝唱《翠屏山》中的石秀,演到“吵家”、“杀山”是我的。看到人家在形体、功架、唱法、念法上是那么讲究,舞台作风一丝不苟,是那么认真严肃,尽管当时自己光知道好,可到底怎么好也说不太清,但无形中受了影响,自己的表演也跟着提高了。我还看过杨小楼的《长坂坡》、《安天会》、《连环套》、《战剑阁》(杨小楼饰姜维)等戏,他是武戏文唱,善于传达人物的感情。看了他的戏,自己才开窍,原来演戏不是单凭技巧啊! 总之,观摩也好,同台演出也好,这些老先生的演出给了自己非常宝贵的熏陶和启迪,使自己的艺术也逐步向着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回顾自己半个多世纪的演戏生活,真是一言难尽。以上写的只是一些片段的回顾。我的儿子幼麟也是武生演员,现在是天津市京剧三团的主演之一,他边演出,边向我学戏。

我现在除了参加一些艺术交流演出外,就是要努力传艺,以及总结自己的表演经验。我要用自己晚年的心血和汗水,继续浇灌京剧艺术之花。我相信人民是喜爱京剧艺术的,京剧是会发扬光大,流传久远的。

(0)

相关推荐

  • 最后的大武生俞大陆

    戏剧站 戏剧就是人与人的相遇. 公众号 建国之后培养的第一代京剧武生,倘以1950年中国戏校算来,首屈一指便是俞大陆,谈起家族传承,俞门较谭家亦是不遑多让.到俞大陆已是第五代,说但以京剧而言,算上俞大 ...

  • 刘琦:《厉(慧良)张(世麟)漫忆》

    厉慧良先生和张世麟先生这两位名武生同在津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剧作家吴祖光在题词中称厉慧良为"东方舞蹈皇帝".厉在文艺界名望之高由此可见.然而张世麟居然就在这位"舞蹈皇 ...

  • 我谈京剧武生泰斗杨小楼

    一 认真说来,杨小楼在世六十一年,有大半岁月是活在清朝:他生于清光绪三年(一八七七)十一月初十,卒于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正月十五日,(享年六十一岁).但从杨的剧艺成就来说,应是他生活在民国这二十余 ...

  • 厉慧良与天津的四十年情缘

    良驹得遇识马人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厉慧良寓居天津40年,为繁荣.发展天津的京剧艺术做出了积极贡献. 1955年,各地戏曲艺人仍时兴自由搭班,流动入班作艺.参加共和班的厉慧良首次来到天津,时任市文化局局 ...

  • 【侃京剧】名家自述:我的演戏生活回顾

    我是河北省文安县秦各庄人,原名张恒懋.1918年出生在一个寒苦艺人的家庭.父亲张吉罗,艺名张德奎,工京剧花脸.文武老生,还能教梆子青衣.著名武生演员李兰亭是我父亲的徒弟. 我们兄弟姐妹共11人,我行九 ...

  • 京剧电影《蜈蚣岭》1973年摄制 张世麟主演

    京剧电影《蜈蚣岭》1973年摄制 张世麟主演

  • 张镇麟决赛两扣回顾:先致敬卡特 再超远风车

    北京时间3月21日晚,2021年CBA全明星周末扣篮大赛决赛展开角逐.辽宁队新星张镇麟两扣得到99分,力压草根扣将陈登星(98分),荣膺今年扣篮王称号.对张镇麟来说,这个全明星周末他不仅是正赛首发,还 ...

  • 湖北荆门市民自述隔离生活:凌晨3点社区人员大喇叭喊做核检

    8月11日,微信公众号"荆门发布"消息称,截至11日24时,湖北荆门高新区·掇刀区累计发现本土确诊病例25例,现有本土无症状新冠感染者14例.此前,8月7日,荆门市掇刀区进入封闭管 ...

  • 张世麟先生演出《打酒馆》珍贵影像

    张世麟先生演出《打酒馆》珍贵影像

  • 甄光俊:张世麟三代京剧家世

    在京剧舞台上,有不少名演员都是子承父业,代代相传,为京剧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本文记述的张氏祖孙三代京剧名人,就是这样的梨园世家. 第一代 张德奎 张德奎生于清同治七年(1868),原籍河北 ...

  • 浅谈津门“二虎”:厉慧良与张世麟

    在下是京剧迷,更迷京剧武生戏.在五十.六十年代,有幸多次看过高盛麟.贺玉钦.郭玉昆.倪海天.李万春.李小春.厉慧良.小盖叫天.小王桂卿等名角,对李少春.王金璐.张世麟.梁慧超无缘亲睹,只能在电视上略领 ...

  • 胡怀国 | 四十自述:生活中的个体选择

    作者简介 胡怀国,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原载于<经济学家茶座>2015年第3期(总第69辑). 全文5341字,阅读约需12分钟 四十自述: 生活中的个体选择 年逾不惑,功 ...

  • 回顾肺癌确诊后的生活和感情,我每天都在父母面前演戏

    一.确诊肺癌晚期后,我决定对父母隐瞒病情 3月份确诊自己肺癌晚期后,心情无比复杂. 爸妈已近80岁,老爸去年一年开了两刀,一个肺癌+结核,一个前列腺癌,加上长期的高血压冠心病,身心受的打击不算小,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