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活在可以为一个女人拼命的年代
今天聊聊姜文。这个男人的话题很多,但导演的姜文应该最没有被修饰被夸张。我们就从他导演的五部电影开聊。
1、阳光灿烂的日子
头几年,我们的电影界流行过一阵子青春风,但对于稍微有一点年龄的人而言,中国电影的青春片已经有一个标杆,那就是姜文在1993年的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
但凡一谈到青春,很多人往往会拿来跟爱情做比较,并把两者放在一个对等的位置上。但在姜文看来,青春重于一切。爱情没了还可以开始下一段,青春没了就是没了。所以在这部改编自王朔小说的电影中,青春是最大的主题,到处是野草的味道、阳光的味道,到处是肾上腺素的味道、荷尔蒙的味道。
里面充满大量曝光画面,那其实是让观众能够更直接感受到阳光的触感;也有很多镜头是从下而上拍摄,把几个十来岁的少年拍得高高大大,后面就是又蓝又深又有着白云的天空,姜文把自己理解的青春全放在这些镜头里了:干净,坚定,雄壮有力,不惧天高地陷,永远热血奔流,永远胸怀渴望。
那一年扮演马小军的夏雨17岁,扮演米兰的宁静21岁,都是最好的年龄。而1993年的中国,物欲还没有今天膨胀,还没有智能手机和互联网,那个时候的人们谈精神和理想的不会脸红,不会觉得难以启口。所以17岁的夏雨和21岁的宁静根本不需要演,表达出自己就是最好的电影。
电影中,马小军看到米兰照片时,恍如被闪电击中一般。而这道闪电,也曾经击中过姜文,他把被击中的后遗症全都封存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那里面藏着一个最好的时代。
那是一个可以为了一件军装、为了一个女人拼命的年代,现在谁还会为爱拼命?
2、《鬼子来了》
在姜文的《鬼子来了》之前,从来没有人这样拍抗日题材,所以有人说这是一部迎刃而上的电影,是打破常规认知的电影。但姜文犯规了,所以《鬼子来了》被禁播,而姜文也被禁导五年。
我去找来了当年禁播这部电影的主要理由:
影片一方面不仅没有表现出在抗日战争大背景下,中国百姓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唯一一个敢于痛骂和反抗日军的还是个招村民讨嫌的疯子),反而突出展示和集中夸大了其愚昧、麻木、奴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不仅没有充分暴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反而突出渲染了日本侵略者耀武扬威的猖獗气势,由此导致影片的基本立意出现严重偏差。
可姜文硬是拧着脖子说自己就是想让大家知道一种真实性,知道了真实性,才有可能知道怎样去对付它。他说《鬼子来了》是部有责任的电影,哪怕为了这种责任付出代价。所以他不迎合,不委屈求全按要求删改,禁播就禁播,禁导就禁导,可你们不得不承认这是部牛逼的电影,这就够了。
抛开姜文的倔,单单就电影本身所表达的那一段历史而言,我并不十分相信抗日神剧的表演,如果我们真那样厉害,根本就不用打八年。如果一个民族对于自己曾经遭受过的屈辱只接受美化,而不敢正视自己的劣根性和本民族自身的问题,那这个民族的内心是该有多自卑。
虽然姜文所说的真实性未必就完全符合当时那段历史的真实状态,但至少他没有掩饰,并且提供了一个正视那段历史的角度。进步需要时间,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不会遮遮掩掩。
3、《太阳照常升起》
如果说《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肆无忌惮还只是单凭着年轻人的一腔热血的话,那到了《太阳照常升起》里,姜文的肆无忌惮已经是老辣的、相当有底气的霸主气势了。
《太阳照常升起》在姜文导演的电影中排名垫底,垫底的原因是人们评价他故弄玄虚,装神弄鬼,整了个支离破碎的东西来糊弄人。不过电影中有一句台词可以送给这些喷口水的人:只能说你没懂,不能说你没看见。
在这部片子上映期间,也有记者问姜文:《太阳照常升起》的主题是什么?姜文答:主题就是太阳照常升起。再无多言。我欣赏他这个牛逼姿态,很姜文。
我不认为好电影需要导演来解释,而现在的中国电影工作者们太敬畏票房,太娇贵观众了,一味顺从着观众的心意来,唯恐招来非议与责难。可你不得不承认,有些好电影就是挑观众的,生活经验、人生阅历以及审美审丑标准等等东西到了一定层级后才能看得懂,才能明白镜头后面究竟藏了什么玄机或者解药。恰巧《太阳照常升起》就是一部挑观众的片子。
《太阳照常升起》由四个故事组成,充满了天才般的想象力和奇幻色彩,姜文如一匹无缰野马,在里面任意东突西奔,空间框不住,时间也框不住。
回到故事的基本面来看,前面三个故事都是苦的,是悲伤的,最后一个是光明的,是开满鲜花的。这个被禁导了五年的中年男人在通过镜头诉说:不管结局如何不堪,不管死亡如何丑陋,至少我们美好过,渴望过,自由地、热烈地像鲜花盛开一样地活过,够了。无论如何发生与结束,太阳都照常升起。
4、《让子弹飞》
这纯粹是姜文一次顽童般的反击之作。你们不是说我拍的电影不是禁播就是票房惨淡吗?你们不是说我不会拍商业片吗?那老子就拍出一个给你们看看。甚至都能想象到他在规划这部电影、已经提前预判到火爆场面时踌躇满志的神态表情。
在开拍《让子弹飞》的时候,姜文就说:“这是一部所有人都能看懂的电影”。他没有食言,电影上映后,几乎场场爆满,各种赞誉不绝于耳,票房也是一路飙升,创下当时中国电影第一票房纪录。
一流的演员,一流的演技,全程无尿点的剧情设计,加上适当的幽默和特技,商业大片该有的元素一样不缺,姜文只是用他的“厨艺”翻炒了一下而已。如果没猜错的话,在姜文导演的五部电影当中,这部《让子弹飞》是导得最轻松的。有的时候,赚钱反倒成了容易的,而表达情怀和个体思想的反而是既烧脑又烧心。既然这部电影是为了票房而拍,那就没啥好聊的,因为里面不是最好的姜文。
5、《一步之遥》
所有人都知道姜文是隐喻高手,他的所有电影中都带着隐喻的痕迹,到了《一步之遥》中,这种手法被运用到了极致。
《一步之遥》跟《太阳照常升起》有得一拼,因为一样的晦涩难懂,不同的是《太阳照常升起》更自由更随心所欲,结局也自带光明,而《一步之遥》里则充满阴郁和无力感。马走日,项飞田,两个主人公的名字已经算明喻了,所有人的人生都如同走棋,正确或者错误,美或者丑,阴谋或者良善都只在一步之遥之间,看你如何选?
姜文也在另外一个场合讲过,生活不是电影,电影有起转承合,而生活没有,生活总是突如其来,突如其去,没有铺垫,不会给你准备期。所有的幸或者不幸,就在于当生活劈面而来的时候,你会如何选?那些我们期翼的与那些我们避之不及的,相距不过一步之间,你走错一步,就是另一种人生。
《一步之遥》,比沉重还沉重,比孤独还孤独。
姜文拍电影很慢。好东西总是要经过足够长时间的熬。可他的电影也有不足,不足就是他总是想把自己想到的东西塞进去,塞不进了也挤着塞,以至于撑爆,这让观众看的时候非常累。我所理解他这样做的原因是:很多东西在过日子的时候没法表达,在跟人讨论房价与雾霾天的时候没法表达,他只有全塞进自己的电影里,硬塞。
姜文以前的电影中经常出现太阳,阳光灿烂,太阳升起,即便是在《鬼子来了》当中,最后死去的马大三眼睛斜看着的也是太阳。可到了《一步之遥》中,太阳变成了月亮。
由此或许可以理解他所说的中年后的孤独。
九爷:小小水果商,城市蒙面客。
微信号:Jiujiangguojia
新朋友可长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