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行业是怎么一回事(二)

上一期简单谈到了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历程和所处的客观现状,至于未来的整体发展预期,虽不敢妄言,但有几个较为明显的趋势还是值得和大家探讨一番。

首先谈谈从业人员的问题。

在过去,我们作为人口大国,人口优势一直是我们低成本高速度建设和崛起的一大法宝,然而在经历过人口红利顶点之后,这一优势正在逐年丧失,建筑装饰行业从业人员正在逐年减少。

(图一)

这种减少要说是技术升级、行业进步甚至是行业规模降低带来的倒也无可厚福,事实上并非如此,新技术对装饰行业的影响远低于装备制造业,装修还是手工活儿为主,泥木水电油五大工种除了木工工作量稍有减少,其余工种工作量几乎没有变化;“行业规模萎缩”就更扯了,我国建筑装饰行业总产值仍旧保持了远超GDP的极高增长速度;而全国总就业人口的规模也并未降低。所以真实的情况是,从业人员减少,工人稀缺成为了整个建筑行业的一大困扰。

(图二)

怎么造成的呢。一方面是我国总就业人口在2014年到达顶点(7.63亿)之后,开始逐年降低,这与我国整体的人口结构变化是一致的,人口老龄化的拐点已至,出生率却被远远甩在身后,当然国家也注意到了这些问题,鼓励二胎和三胎等的人口政策的调整陆续出台,尽管大家也都明白,这对整体出生率的提振可能并不太乐观,但最起码计划生育的政策是彻底扭转了,人口政策具体就不展开细说。

(图三)

另一方面,随着国力的增长,产业以及就业结构也在逐年优化。这些年我们高歌猛进地加速了城市化进程,目前已经达到了60%的城市化率,同期国家也不遗余力地开展了扶贫工作,直到今年七月已经可以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布我们已经“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建筑行业过去吸纳了大量农民工就业,而如今随着生活条件逐渐变好,老一代的建筑业打工人退休之后,新一代的年轻人并不太愿意继续从事这种重体力劳动,既不体面收入也不太高,这就直接造成了工人断层。图一和图三的数据就体现的非常明显,2018年全国就业人口比上一年降低了300万,而仅仅建筑装饰行业2018年就比2017年减少了130万人,几乎一半都优化在了建筑行业!当然这其中肯定有复杂的从业人口交换的问题,不能完全等同于就业人口就是从装饰行业减少的,但是依然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这就直接导致了装饰行业除了要应对季节性少员外,还要面对装饰工人稀缺常态化的长期影响。

不过市场经济具有其自然的调节手段,提高人工工资就是最直接的方式。就拿最稀缺的泥工为例,十年前泥工平均日工资100元,如今已经翻了三倍提高到了300多元每天,但依旧不敌急剧扩大的泥工缺口。因为泥工相比其他工种更脏更累,出师时间又长,长期和水泥砂浆打交道难免会有职业病,种种因素作用下现在工地上很难见到35岁以下的年轻泥工师傅了。

要说工人的稀缺并不是建筑业一个行业的问题,制造业也存在这样的隐疾,要不然富士康他们干嘛要费劲巴拉地把厂从沿海千里迢迢搬到中西部去,就是为了照顾这些产业工人可以就近从业。当然中西部投资工业园更为核心的内驱力是中西部和沿海省市相差巨大的人工成本。比如电工工资,我们这个中部三线城市和江浙地区就有两倍以上的差距。

那么该怎么解决从业人员稀缺呢?大家从图三不难发现,全国就业人口降低速度并不太快,总就业人口还是很多,只是从业人员结构的调整变化,导致某些行业(比如低端的建筑业)流失较快,人们更愿意从事其他行业而非去工地搬砖。(可即便是发达如美国,建筑业就业人口也常年维持在5%左右,我国目前就维持在5%规模,也就说明本行业的从业人数不能再比目前更少了。)

发达国家怎么解决产业人员人手不足的问题呢?教育首当其冲,比如德国从小学时期就对学生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做了远景规划,基础职业教育保证了初中生都能进行职业培训,中高端职业教育更是有所谓企业和学校联合开展的“双元制”模式,学生从进入学校就意味着进入了企业培训,毕业后的留企率更是高达80%。而从业后,发达国家蓝领收入一点不比白领少,甚至还更多。我们国家早就注意到这点,既然不是人不够,那就是就业和教育机制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如今决定从顶层设计来解决这个问题。2021年教育改革,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中职和普高的招生比例需要达到5:5”,加强职业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人口分配不均的问题。而落户政策的改革和对所谓学区房的打压,教育不均衡问题得到一定缓解后,蓝领人群的生存客观条件也势必会相应改善,至于工资问题,国家就算不管,市场也会予以调节。

收录于话题 #装修沉思录

11个

上一篇装饰行业是怎么一回事(三)下一篇装饰行业是怎么一回事(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