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秘色之谜
从秘色到汝窑 再到秘色汝窑
(窑彝录第十九章)
作者 公子斜
在北宋末年,曾盛于晚唐,起源于现今浙江省的秘色瓷曾有一次大的复兴。不过,这次复兴的地点却并不在秘色瓷的发源地浙江,而是在北方,而且仅仅局限于现今的河南省地区。
细细地捋一捋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这次秘色瓷的复兴既像是一次远征,又像是一次绝唱。这次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北宋北方地区风起云涌的复古秘色的风潮,由于瓷器分类的“信息茧房”效应,如今,在学术界只偶见在文献考证过程中提及,而收藏界,囿于按图索骥的认知方法,几乎无人知晓这段陶瓷史,更无人认识这段历史中有幸存留于世的“河南秘色瓷”。
流散于各种收藏形态中的,河南烧造的,秘色古瓷的胎、釉及装烧方式模糊于越瓷与汝瓷之间。这些以秘色窑艺制作的窑瓷,由于在河南地区受南北不同窑口烧造工艺的同化和融合,以现今已知的任何窑口标本对这些窑瓷进行鉴别都无意义。当下,这些北宋时期珍贵的古遗瓷,绝大部分被人们视如撇履,逆向流下社会的低端收藏形态中淤置。
也有一部分幸运的北宋官烧或本朝民间秘色窑术仿制的瓷器,被后朝收入宫廷庋藏。这些幸运瓷按现今古陶瓷分类,主要标示为“汝窑”等名瓷。这些宫藏瓷因其馆藏身份,流传有序证明,虽然龃龉不断,倒也落得个天下人的敬慕。
造成北宋末年秘色瓷窑术北上的主要历史原因,出自宋皇室烧制礼器的动机。为了满足礼器事神品质的要求,皇室在京师开封府所辖之地,宋时称作马村,今称兰考的内官营西南皇家养马飞地自置了官窑窑场。并且,到处搜罗天下名窑工匠。包括汝州地区拥有天青色“青窑器”技术的优秀窑口窑匠,也包括拥有秘色窑术的越窑窑匠。皇室招募南方秘色窑匠参与烧制具有秘色特征的窑器,除礼器品质需求外,既有利用古秘色的品牌,彰显其皇家礼器尊崇地位的用意。亦有在礼器中融入秘色宗教元素的意图。
和历史上许许多多地皇家价值取向引领社会时尚事件一样,一些地方官员也跟风开始搜罗秘色制作的高级工匠,在开封府周边地区建立小窑场,暗地里不惜重金仿制高品质的秘色瓷器,其中许多产品都被他们用来贿赂朝廷大员。
北宋末年发生的假秘色事件,涉及官阶最大的是蔡京之子蔡攸。南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记有“周纲尝知粱县,烧造假秘色瓷器以事蔡攸”的文字记载。
宋钦宗杀蔡攸,史书上多说是蔡攸狂妄自取,不过,也难说和受贿地方官员进献秘色瓷没有一点关系。因为以秘色技术参与烧制皇家礼器,有严格的制式规范。其中涉及的禁忌,难免有厘不清的地方,仿烧不慎,不知哪一点,哪一时,会刺痛皇家的神经。
宋钦宗杀蔡攸,也有意无意地对民间烧制假秘色风气起到了震慑作用。虽然民间仿制的官样秘色汝窑瓷器基本都是实用器、观赏器,但因其形制皆有皇家标识的独享性,加之钦宗主政后与徽宗之间存在不同地治国理念转换。这次附庸徽宗风雅的仿制风潮很快识趣地消失了。
前几年,汝州市发掘出土的一个叫做张公巷的小规模民窑,曾被一些当地利益攸关者鼓噪宣传为北宋官窑。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沈岳明曾著文提出汝州张公巷窑也许就是周纲“烧造假秘色瓷器”窑的疑问。疑问的依据,我想,不外乎两点,“自隋炀帝改伊州为汝州,治粱县城,后粱县与汝州的冶所就同在一地。”而且,观其张公巷出土的青瓷,活脱脱带着秘色与汝州青窑器的混血特征,与河南其他所谓汝窑系大小窑口出土的天青色青窑器明显不一样。
大家都有这种印象,在文庙博物馆的一个长形展室里,许多汝州各地区窑口的出土标本小展柜彼此相连,张公巷的出土标本柜夹列其中,之间的区别极其明显。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