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满分作文《轻嗅文骨的芬芳》,阅读量惊人

先摘录几句学生对高考满分作文《轻嗅文骨的芬芳》的评价:

本文对于当时只读读《野草》《茶花女》《身份的焦虑》的我来说似乎是降维打击;

行文似流水似惊鸿,似凛冽的月光似温润的秋风;

欠阅历,欠逻辑。

下面就是这篇被很多学生推崇又被不少人质疑的文章。

傅庚生,教授,唐研究学者。

煌煌,光彩鲜明。

吐火罗文,是原始印欧语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据说,全世界认识这种文字的不超过10个人,国学大师季羡林就是其中一个。季羡林曾解读一卷44页的残书,确认它是用吐火罗文写的剧本《弥勒会见记》。

本文的亮点和缺点一样明显,或者说,最亮眼处,也是不足最显眼处。

关于本文,就有了几种完全不一样的说法。

一、才华横溢与掉书袋

文章所借用的内容庞杂,有古今中外的名著,有关于文学的、哲学的,作者对相关人物所有的书名似乎了如指掌;引用的句子和观点相符,比如,“后生学者,文与心道契否”,是希望文品与人品要一致,“文道不是漂亮虚荣的外衣,而是本性的呐喊与沉思”,强调文道与人性要契合。

掉书袋,就是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作者列出来很多书名,好像随时在引用他人的话,有点像文献综述,看着特别厉害,其实用处不大。“读者可谓是卡夫卡式的判官”中的“卡夫卡式”就有卖弄之嫌。

无疑,作者是有很好的积累的,而且不是只背名人名言那样的积累,才华是出众的。虽然这种全文都是名人和名言的文风不值得提倡,但是在考场上,他一定是特别的。

二、内容充实与内容空洞

说本文内容充实,是因为文中有大量的论据。全文提及书名8个,提到人名以及相关信息12个,引用他言多句,而且所有内容都没有偏离中心论点,且不说这些论据有没有说服力,仅这些,就能秒杀无数平平无奇、长相相似的文章。

说内容空洞,是因为作者对有些内容并没有实质性的分析。比如,文中说季羡林有研究吐火罗文的真挚,说陈寅恪有力挽史澜的魄力,怎样“真挚”?如何有“魄力”?起码应该有一句阐释,不然,怎知其人品?

其实,论据无需太多。以作者的能力,好好剖析三个人物应该更精彩。不过,这种用一句话罗列多个不常见论据的写法,在阅卷老师的匆匆一瞥中,可能确实会有“翩若惊鸿”的感觉。

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因为阅卷老师看到了所有,而读者在盯着一篇研究。

另外,全文最后的诗其实是八句,本文稍微改了一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