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给教师的建议》36-40

共读《给教师的建议》36-40

第8封信

尊敬的老师们:

大家好!

上一讲,我们讲到了如何培养记忆力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一直强调不要死记硬背。正确的培养记忆力,应该是这样的: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而获取的知识越多,逻辑的认识对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动得越深,那么记忆就越牢固,新的知识在意识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严整。

对此,我结合上周六的参加名优校长班结业发言经历,再次与大家分享这一个观点。

从演讲的角度来讲,我没有花很多时间去准备,写完稿子、做完课件就没有理它了,最后在演讲的当天早上试讲了两次,把握一下时间和内容。

但是从内容来讲,我却是花了四年的时间去准备,因为所讲的一切都是我亲身经历,甚至都是我出的点子。包括前几天把所有的课程整理成草之“根、茎、叶、花、果”的五大课程群,都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而这个过程就是一种思考的过程,一种逻辑的过程,它的每一个故事都能在脑海里,随时调动出来。

显然,这种记忆是最为深刻的。因此,我在演讲时基本没有出现忘词的现象,甚至基本不用看课件,就能够完成这次演讲。我想这应该可以算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非死记硬背的记忆方法。

第三十条建议

要爱惜和发展青少年的记忆力

在这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死记硬背是有害的,而在少年期和青少年期则尤其不可容忍。在这些时期,死记硬背会造成一种幼稚病——它会使成年人停留在幼稚阶段,使他们智力迟钝,阻碍才能和爱好的形成。我们经常所说的“书呆子气”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在读懂了这些道理之后,我们就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摒弃这种培养书呆子气的做法。

那么如何做摒弃呢?书中给我们指明了一条路,在苏老看来也就只有一条路:确定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之间的合理比例。也就是在需要背诵和记忆的材料,与不需要背诵和记忆但有点相关的材料的比例是1:3。前者就是随意识记,后者就是不随意记忆。不随意记忆的材料,其实就是课外阅读。学生通过这种不随意记忆的材料(与随意识记相关的有趣的书籍)的阅读,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会引起学生的大脑思考,进而有助于他们的思想活跃起来。

这种思想越是活跃、越是积极,他们的随意识记就越发达,他们保持和再现大量材料的能力就越强。

还是以古诗教学为例。上周我在上古诗三首,孩子们自学《题西林壁》时,讲述“暖风熏得游人醉”是暖暖的风让游人都感到陶醉了。我并没有阻止他们发言,而是继续让他们讲完为止。最后,让他们根据这样的理解,再来看看《词语手册》的相关资料,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成果。结果,孩子们通过阅读资料,马上就意识到了自己的误解。然后,对这句诗句的意思,就有了重新认识,以及对诗句有了更深的印象。我敢肯定,这种印象记忆就比老师给出的诗句意思答案要更加牢固。

由此,我可以推断,在教学古诗词时,如果想要加深学生的记忆,只需要提供学生与这首古诗相关的故事和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去阅读。由此,我想到那些古诗词研究者,为什么能够信手拈来的就是一句句古诗文,就是因为他们看过太多的不随意记忆的资料。我想这就是所谓的随意记忆和不随意记忆的关系。

其实,这两者的关系,也就是前面讲过的两套教学大纲的关系。还是那句话:作为老师,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喜欢上阅读。

第三十

培养儿童对图画的爱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图画是发展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手段之一。这个观点不难理解,大家都很清楚、很明白。只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那么重视罢了。

一直以来,我就非常反对主课和技能课的说法。所谓的主课也就意味着是主要的,而技能课则是可有可无的。四年来的相处,大家一定知道我特别重视大家所说的技能课。许多学校,到了期末考临近时,就会取消掉美术、音乐和体育等学科的课程。这样的做法,在我看来是不可以容忍的。

当然,这一条建议只是讲图画对学生思维发展和想象力培养的作用。所以,我们还是围绕图画这一学科来讲。有一种作文教学法,就是图画教学法,先通过图画的方式,把想要表达的内容画出来,再经过文字的转换成为一篇作文。因为人生来就是读图开始,并非是识字开始的。因此,人类对图画有着某种天然的本能,有时甚至不需要语言,一看图画就明白。书中说,图画能够“打开话匣子”,它能让平时沉默寡言的、非常腼腆的儿童开口说话。所以,利用这种图画的方式,来教学作文的确有一定的道理。

我在教学《牛郎织女》这篇民间故事时,也采用了图画的方式,来帮助学复述课文,结果孩子们都特别有兴趣,也都完成得特别认真,当他们拿着自己的图画时,也能够流利地把故事讲述下来。

接下来要讲的是,图画书的意义。学生自己画图画,是一种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训练;而在看绘本时,也同样是有着这样的作用。这几年来,儿童绘本这么流行,就在于人们已经意识到,图画对于孩子们的意义。读过绘本的老师,都很清楚绘本是如何发展孩子的思维和想象力的。上半年,陈璋怡老师上了几次绘本公开课,孩子们的思维之活跃,想象力之丰富,大家已经感受到了。学生在那种细致的观察、大胆的猜想中,思维和想象力怎么不丰富起来呢?所以,我们才会要求语文老师,把绘本课上起来。

最后,讲讲课堂上用简笔画的好处。现在已经没有人运用这种工具了,大家也不会画了。一切都是PPT代替了,结果孩子们的思考和想象力也被代替了。我还记得自己在读书时,当老师在黑板上画某一样物品时,我们都会在底下不断地猜测那什么。如果老师画的与自己猜测的是一样的,那就会非常得意。

仔细一想,这个过程不就是在训练我们的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吗?书中结尾时说,这种讲课过程中随手画下来的图画,比起现成的、甚至比起彩色的图画来都有很大的优点。我曾经跟陈婷说过,她可以去写一篇文章叫《美术老师去教语文》,这是非常有特色的,也是非常科学的。如果能够寻得其中一条路子,那就是教学事业上的重要成就。

读完这条建议,请大家一定要记住,美术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技能课。

第三十

怎样训练儿童流利地书写

阅读和书写是学生的两种最必要的学习工具,同时也是通往周围世界的两个窗口。

那么怎么样让孩子流利的书写呢?前面其实已经讲过,那就是要达到书写自动化。所谓的书写自动化,也就是要进行书写训练。而这条建议中所谈的,更偏向于幼儿时期的训练。第一,就是要对手的小肌肉进行一定数量的操作性练习。在进入小学前,一定要让儿童多做这样的作业。使用小刀或者剪刀来裁剪纸板或者纸张。第二,还应当尽力使小孩子的劳动动作成为一种审美的创造的活动。在我看来,也就是要让小孩子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动手,是可以看到某种成果,也就是成就感。而获取这种成就感,就是为了让他们爱上这种精细的劳动。

书中还有一个细节,大家可以牢记:在儿童制作的物品中,要多让他们重复圆形的、椭圆形的、波浪形的线条,让他们从小就习惯于进行那些要求高度机敏性的精细而平稳的动作。

这句话不难理解,对于儿童来说,用笔去画直线,是没有困难的,而要他们画成圆形或者椭圆形的,就有困难了。一个孩子能够精细、准确地画出这样形状的线段或图形,他们手指小肌肉就已经达到了流利书写的状态。

因此,在一年级教学生写生字词时,如果遇到不能够精确写字的孩子,我们就可以建议家长在家里让孩子多多练习画图画,用剪刀来裁剪各种图案。

第三十

教给儿童左右手都会工作

左手的操作能力,对于一般人而言都是比较弱的,因为我们习惯于用右手来操作。但是,我们已经知道左手的操作和运动,能够促进我们大脑的发展。

在我们日常教学工作中,似乎很少有需要用到左手操作。因此,我们要创造这种双手都要工作的机会。体育课是最好的双手运动的载体。比如,我们在上篮球课时,就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左右手运球。另外,我们也可以开发一套手指操,充分利用双手来运动。其实,我们的花样跳绳课,就是一个很好的运动。它是需要我们双手都要动的运动,而跳绳本身就是一种有益于大脑发展的运动。

我们都知道有情商、智商,现在又多了一个叫动商。研究者提出在开发情商和智商之前,应该要先发展孩子的动商。经过大量的数据,研究者得出了一个结论:多数的国家元首、商界精英都是情商、智商和动商的结合体。从这个意义来讲,体育老师就大有作为了。体育,就不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技能课了。

而跳绳、双手运球等运动,不仅让双手得到锻炼,而且也提高了孩子动商。

这种双手都要工作的活动其实有很多,比如我们乐器课程,不管是弹钢琴,还是学习吹葫芦丝,都是需要双手参与的。

另外,在科学实验课、美术课,都要充分让学生用双手来完成某种精细的工作。

四十

动手和智慧

这条建议其实就是紧接着上一条继续深入讲解关于动手与智慧的关系。或者可以称之为现在所理解的动商与智商的关系。

总的来说,多动手能够激发大脑的某些区域,让它活跃起来;如果不动手,这些区域就始终处于沉睡状态。书中有这么一段描述,请大家要记住:谁学会了使用雕刻刀,能写出漂亮的字,谁就会对稍有一点点偏差的地方都很敏感,不能容忍马虎了事的作业。

前面的刻刀,我没有任何经验,就写字我是有观察经验的。一个能写一手漂亮字的老师,对待学生的作业本上的字,就会有更高的敏感度。他们对美的要求也会高一些,在生活中往往会比较有秩序感。作为学生而言,字写得好的学生,成绩也相对较好一些。这就是这段文字后面讲到的:这种敏锐的感觉会迁移到思维上去。手能教给思维以精确性、工整性和明确性。

动手能力强的人,一般来讲都会聪慧一点。而我们经常说一个人不聪明,往往觉得他笨手笨脚。所以说,动手能力的强弱,就是一个人智慧的高低。我们的一些前辈,没有机会读书,但是他能够自学修理电器,而且能够读懂各种电器的线路图和使用说明。这或许就是他们的手脚灵活,多拆装电器,给他们带去的智慧。

所以,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与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目标是一样的。请记住,千万不要让学生只是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知识点,而要让学生在大量的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这一次就分享到这,下一次共读任务第四十一条至第四十五条。

祝大家一周愉快!

与大家同行  周国平

二〇一九年十月二十七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