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教育还可以是这样的

原来教育还可以是这样的

——“面向未来的教育家”校长访学记(7)

第五天

今日再次走进运城国际,我们从聆听两节高段的阅读课开始,拉开今日的访学活动序幕。

第一节是五年级学生共读《西游记》深度交流课,第二节是《世说新语》的王羲之专题阅读交流课,听完两堂课之后,我们在场的每一位校长,都被这所学校再一次地征服了。

原来,教育还可以是这样的!

《西游记》课选取的是<三打白骨精>的故事,通过对西天取经的团队人物的分析,得出了作为一个团队需要怎么做,作为一个个体又需要怎么样的精神品质。而《世说新语》则是从大量的文言文阅读,让王羲之的个体更加饱满和真实,再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来对王羲之进行评价。

两堂课上,学生的发言和思考,真是让人刮目相看。昨天听完两节低段的阅读课,我们有校长在讨论,在他们的课堂里好像学生的参与面不广。我也觉得是如此,甚至课堂里都没有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性评价。今天这两堂课依然是如此,课堂里只有老师和学生不断地对对话,没有传统学校中的“你真棒”之类的语言,但是学生的发言却是异常踊跃。哪怕就是不举手的,老师叫她起来发言,也是滔滔不绝。

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观察了每一个学生,他们的眼神都是那么专注,似乎每一个孩子都在听故事一样,眼睛一眨都不眨。下课后,他们排着队下楼,嘴上还不停地与同伴谈论着书里的内容。

于是,我好像找到了答案。为什么这里的课堂没有类似于传统学校中的鼓励性评价。因为随着前期的海量阅读,学习已经成为学生自动化的行为,而表达则是海量输入之后的一种自我主动输出的需要。

参访的校长们说,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别说是阅读《世说新语》和《西游记》,就连一些篇幅较短的儿童小说,都读不下起来呢。很多农村学校的确是这样的,但是听了魏校长的介绍,其实学生是完全可以达到这个程度的。课后,我采访了几位同学,他们的确就是一人一本《西游记》,一人一本《世说新语》利用假期就开始阅读了。晚上,参加学校的“少年演说家”时,看到好多同学都是带着大部头来的,只要一有空就坐下来读书。

为什么运城国际学校能够达到这样的状态,我觉得首先学生们有时间;其次前期的海量阅读,让学生的阅读成为自动化的行为;最后遇到比较难啃的大部头,老师亲自带头阅读。其实,在我们的学校也完全可以做到的。原来,我带一个班语文的时候,全班学生都在阅读。刚开始,对阅读没有兴趣时,我就花时间读给他们听。慢慢地,后来就都可以完成自主阅读了。

一言以蔽之,其实就是看我们自己到底认不认同阅读,喜不喜欢阅读,有没有决心去做阅读。

下午,王琼老师给我们分享了《阅读的力量》,这是一个关于她在鄂尔多斯罕台,陪着孩子们度过的六年美好时光的故事。她讲述了自己如何用故事,陪伴孩子们安全地度过入学的适应期;如何用阅读改变了这个偏僻农村的孩子;如何用戏剧,让孩子们变得自信和阳光。

讲述中,王老师止不住一次次落泪。是什么让她这么激动呢?或许多数人是无法理解的,只有精神尺码相同的人,只有共同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她此刻的内心感受。与我一起随行的另外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嘉宾,她在听课的过程中被感动得一塌糊涂。因为她曾经与南明教育结缘,与她所带的孩子们一起经历过。

如果换作十年前的我,我绝对不会相信这个世界还会有这样的教育。

原来,教育还可以是这样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