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期刊论文的高考地理模拟试题设计研究10——以耕地重心变化为例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其动态变化是影响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而人口的急剧增长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徐映雪, 任志远, 张文梅. 基于GIS的陕西省耕地与人口空间变化分析[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8, 26(3):216-221.

通常,研究耕地动态变化的方法包括:

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定量描述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转移矩阵(定量说明土地类型各要素之间具体的相互转化情况,获得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的动态过程,更好了解其时空演变过程)

重心迁移模型可以很好地从空间上描述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时空演变过程。它通过考察土地覆被类型的迁移,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变化,将重心转移的方向、距离与区域自然条件相联系,可以在定性层面上反映土地覆被类型质量的总体变化趋势。

——马爱功, 王杰. 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以民勤绿洲为例[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9(3):81-84.

通常采用人口地理学中常用的人口重心计算方法来计算耕地分布重心及变化。

毋庸置疑,在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转变。在较短的时间尺度上,起主导作用的无疑是人类活动,且耕地相对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来说,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会更明显些。

但是,不同区域人类活动的形式不尽相同。

一、农牧交错带耕地重心的移动

例1】(2015年4月惠州模拟考试,7-8)科尔沁左翼后旗地处内蒙古高原东南部,下图为该区域1975~2005年间耕地重心变化图,回答7-8题。

7.该时段耕地布局总体呈现
A.东进 B.南下   

C.西扩 D.北上

8.2000~2005年间耕地重心变化最有可能是因为
A.土地沙化 

B.耕地撂荒 

C.退耕还草 

D.自然灾害

试题背景素材出处

董婷婷, 张增祥, 钱凤魁.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耕地动态变化的遥感监测[J]. 农业工程学报, 2007, 23(6):78-82.

试题设计分析

图像设计:该组试题的图像直接选取于论文中的图3,没有做任何修改。如下图:

设问分析

第7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时期内,该区域耕地重心总体向西移动。根据重心“以点带面”的原理,重心向西移动,意味着耕地总体布局向西扩张。正确答案为C。该题的设问属于重心类试题设问的常见形式——描述或比较(如有多个类型重心)重心移动的方向、速度与距离。属于描述问题的层次,难度较小。

第8题考查推测更短时间内耕地重心变化的原因。属于分析问题的层次,相对上一题来说,难度有所增加,但仍然较低。该设问的依据是论文中对图3的分析,如下:

可以看出,试题的设计论据就是论文中的分析。以上分析要把握三点:

一是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和耕地为主(内蒙古高原东南部),且西部以草地为主,东部以耕地为主。这是基础知识。

二是2000-2005年该区域耕地重心向东移动,这由图中可以看出。

三是对我国生态退耕政策,或者说要对国家区域发展政策要有所了解。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是我国生态退耕政策开始实施的重要时期。这就是宏观政策导向对区域耕地重心变化的影响。

二、快速城市化地区耕地重心的变化

【例2】(2015佛山二模,9~10)下图是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制作而成的福建省耕地、经济和人口重心演变轨迹示意图,据此回答第9~10题。

9.由图可以判断:

A.耕地重心向东北移动

B.人口重心移动幅度最小

C.人口重心向西南移动

D.经济重心移动幅度最大

10.1985~2010年,福建省耕地重心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A.东南部城市化速度加快

B.西部实施生态退耕政策

C.西北部种植业结构调整

D.沿海地区开发后备耕地

试题背景素材出处

王晓文,田秉涛,李娟.1985~2010年福建省耕地重心时空变化研究[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4,9(2):1~9.

试题设计分析

图像设计分析:

该组试题的图像直接选取于论文中的图5 1985-2010年福建省耕地、经济、人口重心在经度和纬度方向上的演变轨迹。如下图所示:

设问设计:

第9题,与上一组例题的第1小题设计思路一样,属于读图获取信息类的题目,都是要求描述重心的变化。不同之处在于,该组试题的图像中分别有耕地、经济、人口重心三类事物,而上一组例题只有耕地重心。

关于移动方向的分析如下:

根据上述分析,耕地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而人口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选项A与先项C都错。

关于移动幅度的分析如下:

上述分析表明,经济重心移动幅度最大,耕地重心移动幅度最小。故第9题D选项正确。

第10题,描述重心移动方向是分析重心移动原因的前提。第9题已描述了福建省耕地重心向西北移动,与人口、经济重心的移动方向相反。结合区域发展特征,可以判断其原因是东南部地区快速城市化占用了大量耕地,导致东南部耕地减少。故选项A正确。

以下是从网络中查找到的模拟试题,试题中的图像也是选取于上述的论文,其设问与第10题大致上是一样的。

【例3】耕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图5示意1985-2010年福建省耕地重心移动轨迹,图6示意1985-2010年福建省人口重心移动轨迹,福建省几何中心地理坐标为26°N,118°E。

近年来福建省耕地、人口重心变化的原因是

A耕地、人口匹配失衡

B耕地后备资源分布不均

C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

D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其实, 不仅是福建省,我国东部地区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不少地方都出现类似的情况。以下试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尽管试题选项的设问形式与全国卷不同,但也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例4】(2014韶关一模,10)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图7中表示江苏省1985~2008年几种用地重心变化的轨迹。读图分析可知

A.农业生产用地重心向西北方向偏移主要原因是苏北地区农业发展快

B.生态用地重心总体向苏南方向偏移主要原因是苏南地区环境污染较轻

C.城镇生活用地重心总体向南偏移主要原因是苏南地区工业化迅速推进

D.从重心变化的轨迹与几何重心的距离看只有城镇用地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在增大

试题背景素材出处

吕立刚,周生路,周兵兵,等.区域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响应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科学,2013,33(12):1442~1449.

试题设计分析

图像设计分析

试题中的图像是论文中图2 1985-2008年江苏省各功能用地重心变化的一部分,命题者选取了图中红色方框内的部分来设计试题的。

上图中的重心的数目太多,出于命制试题的需要,只保留江苏省几何重心、农业生产用地重心、生态用地重心、城镇生活用地重心四类。

设问分析:

关于各类用地重心变化的描述与原因分析,论文中的分析如下:

农业用地重心变化:

农业用地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的原因包括两方面:苏南经济发展占用农业用地,导致农业用地面积减少;苏北土地开发复垦增加了农业用地。

生态用地重心变化:

苏北地区开垦土地导致生态用地减少,苏南地区大力发展水面养殖(人口城市集中,市场需求量增大)导致农业用减少,增加了水域生态用地,从而导致生态用地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

城镇生活用地重心变化:

江苏省城镇生活重心变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5-205年,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其原因是:

第二阶段是2005-2008年,城镇生活生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其原因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