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作家 || 吕常明系列散文之十一:我与茶

吕常明系列散文之十一

我与茶

          文/吕常明

  

  故乡不产茶,故乡人不喝茶,我小时候不知道茶是啥。对茶最初的认识,是在影视中看到官家或豪门待客时,穿长袍的客人端了茶盅斯文地用盖子在上面轻拔或微微摆头吹浮茶,才知道茶不仅能喝,还如酒一样是礼节载体。入伍后走出山区,终于见到了茶的尊容。干部和城市的战友杯中常泡着茶,多是塑料袋装的茉莉花茶。我那时胃不好,听从同事建议买了块儿黑砖茶,暖胃,喝时磕一点。但医嘱禁浓茶、辣椒等刺激性食物,我又对其心存畏惧,加之不习惯喝茶,常常想不起来,剩下的就不知所终。认可了茶的保健功用后,就想喝点,又担心胃受不了,便如老虎试探黔之驴,偶尔试着喝点,不料一喝就失眠,所以直到三十多岁都没开戒,单位有时发点茶我也送了人。前几年看人都喝茶,且有些场合不喝倒显得另类或土鳖,尤其是怪病层出,而茶的保健功能特别是抗癌功能已被医学证实,我又慢慢开始喝。然后发现没有医生说的那么可怕,奇怪的是喝了也不再失眠,大概是适量便好。谁知一喝不可收拾,不是有瘾,不是嘴馋,而是发现了其中妙处,比如红茶温中暖胃,绿茶解暑降温,健身怡情,增长知识,别有洞天。

  

  喝上了茶,就有了点小习惯。平时桌头放只杯子,喝前捏几粒茶叶丢进去加上水,工学间隙随手端来起,无意于品,只为补水与保健。随车放只水杯,泡了茶随时饮用,解渴提神,防犯困打盹。这是人之常态。不知何时我染了一种怪僻,有时参加某种活动,包里有意放只精致的小水杯,还着意选普通的双层玻璃杯,当大家倒茶时自己便拿出来。看似讲究卫生,实际想以“讲究”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看似低调,实是奢华(若在病中,另当别论)。一位朋友有2000多亩地,生意不算小,但从不自带水杯,和大家一起用纸杯喝招待茶。有次他玩笑说:“李嘉诚出去从不带水杯。”我不由得脸红了。不管他是学李嘉诚,还是天性如此,我是从此果断甩了这个毛病。但是,另一个习惯改不了,就是牛饮。现在流行喝功夫茶,有闲一族摆下茶具,一道道泡,一盅盅啜,名曰品,然后天南海北地聊,把时光拖得悠长,不觉日暮月升。我不习惯如林黛玉伸了兰花指捏着杯子靠近嘴唇一点点吸,而是一口一杯,喝完就续,恨不得端起壶来对嘴痛饮,如张飞抡了丈八蛇矛般杀得兴起停不下来。不是贪恋茶好,是急性难改,后果是一趟趟入厕,颇失斯文。我独自喝茶从不用那猫耳杯,不管红茶绿茶,不讲究一道两道,泡一大杯,晾得温了,端起来咕咚有声。味在其次,重在畅快。当然,功夫茶我也能耐着性子喝得,与知己聊个昏天黑地,体会茶香浸润下的闲适与悠雅;也能与农村老汉对坐闲聊,水杯放在脚跟,随时端起来喝得痛快淋漓,只为气氛和入口的苦涩。如有那牛衣古柳、酒困路长欲睡之境,更是非有那苦涩艰硬之茶不能解渴。这根源全在心境二字。

  

  喝茶人难免论茶。为假装博学,我也找些书来了解茶的知识。略知做茶过程后,不由得感叹其神奇。产地不同,味道有异,与南方人和北方人性格不同类似,倒是可以理解的,奇的是,一堆树叶揪下来,或捂或炒或熏,便成不同颜色和口感。比如乌龙茶,按产地有闽北乌龙、闽南乌龙、广东乌龙、台湾乌龙,而闽北乌龙又分武夷岩茶、水仙、大红袍、肉桂等,闽南乌龙又分铁观音、奇兰、水仙、黄金桂等。我们喝的最多的铁观音以安溪产为最,竟有千余年历史。根据烘焙之火的轻重又分清香和浓香型,清香型杀青时间按一天早晨、上午、下午和傍晚不同,又分正炒型、消青型、拖补型,颜色由墨绿、鲜绿到乌红,汤色由嫩黄、金黄到橙黄。又按年限有新陈之别,陈者色泽枯暗,汤色随年份而由深黄到红褐色,口感也随年份变得温和绵顺。耐泡程度从轻到重,对肠胃的刺激性是从重到轻。仅铁观音一类便如此复杂,若加上红茶、绿茶、白茶等,做茶者也未必能全掌握,何况我等外行。我对那些茶店老板们的辨茶本领佩服得五体投地,那不仅仅是看几本书的纸上谈兵,非有深厚积累而不可得。我喝茶是半路出家,书本知识又转身便忘,且看的越多越觉无知,所以朋友们论茶时,我只倾听,不敢张口。

  

  喝茶必要买茶。我开始是在超市买,或买真空袋包装的,或称散的,以价高低区分好赖。知道了西安义乌茶城后,便去那里买。那里是西北地区茶叶集散地,各种茶在这里周转运出,西安许多大超市的茶叶都是从这里批发,就如康复路一带的小商品批发市场。这里茶商云集,茶叶遍地,青绿红白黑各品种和档次的大都能找到,随便品尝选择,而且比超市便宜得多。超市卖百十块钱的茶,这里可能只卖三五十块钱。一到这里,面对琳琅满目的茶叶脑子乱成麻,或褪成空白,许多茶连名字都叫不上来,才知“书上得来终觉浅”古语之确切。去多了,耳熏目染,书本知识才慢慢有了着落,识了些辨茶的粗浅门道,比如香气、汤色、茶形、口感等。但茶文化博大精深,非专业人士根本无法通晓,我等知道的连皮毛都算不上,几种茶尝一遍,就觉得都是一个味儿了。中央台曾有档品茶比赛节目,品茶师喝一两口,便能说出茶名、产地、采摘季节等等,把人看得瞠目结舌。咱达不到那水平,就难免遇些尴尬之事,因为商家要生存,不挣钱不可能,买家永远没有卖家精。所以来这里逛,面对茶行高手们要少说多看多想,不懂装懂就是跟自己钱包过不去。买茶主要小心商家以旧充新、以次充好和造假。以次充好至少还是茶,花点冤枉钱而已,可怕的是造假,如用硫磺熏馒头、瘦肉精造肉一样有害身体。你想,有高超防伪技术的钱币都有假,何况枝枝叶叶的茶。比如2005年才研制出的茶中珍品、大名鼎鼎的金骏眉,一斤成品需数万颗鲜芽尖,尤以福建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的为最。干茶颜色金、黄、黑相间,有金黄色的嫩芽、茶绒茶毫,条索紧结,纤细均匀;汤呈琥珀金色,甘甜润滑,甜里透香,冷热都有香气;泡开后叶底芽头挺拔,呈古铜色,秀挺亮丽。金,是说茶珍贵如金,非指颜色。但不少人认为是说茶色如金,片面追求金色和茶绒,认为金黄的便是极品。有的商家便迎合此心理,对茶加工上色等,做出的茶细小轻浮,颜色金黄,外行根本看不出来。熟识的店家已成朋友,我去买时便对我说,自己或亲戚喝就别买这,送礼可以,便宜还好看,说的很明白。顾客也有做假的。有过节给人送礼者,来了先选包装盒,盒子上百元,而茶叶多是几十元档次的。看得人心惊肉跳,心生悲哀。这也不能全怪送礼者,前几年每临近中秋,商场月饼的档次和价格就是在包装上见高低,就像皇帝选美只看外貌。月饼往往是要么送人要么坏掉,但包装好坏意味着花钱多少,表现出送礼者诚意大小,因此可能会影响到送礼效果,可见金玉其外盛行的原因。商家为了挣钱,顾客为了挣面,各得其所。我说:“那人家一喝还喝不出好赖?”那人说:“喝出来也不能怪咱,商家包装好的,又不是咱的事。”黄金有价茶无价,成为许多商家或顾客为自己开脱的理由。《买椟还珠》的寓言至今仍不过时。我要求包装可以从简,那怕是透明的简易塑料盒,但茶的品质要足。头顶三尺有神明,买或卖都要讲信誉。话说回来,茶行深如海,通者没几人。我等外行买茶,不管送人还是自饮,端正心态,根据价格和口味购买就是,毕竟商家要生存,毕竟无良商家还是少数。事实上,茶城经营者多是南方人,热情好客,大都讲信誉爱交友,茶品和价格大致不差。就是不买,你在那白喝半天茶他们也不计较。

  

  茶最有趣的是与人生纠缠在一起,说茶如人生,人生如茶。在一家茶店门上看到一幅对联:“万丈红尘一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道尽无限人生。我每于喝茶时便会留意,看着热气袅袅而思绪万千。小小的植物叶子,经过种种工序被请进杯中便成文化,造就了陆羽这样的圣人,还使贪念中国茶叶的英帝国白银外流而成为鸦片战争之源首,被欧洲人当做包治百病的东方仙草,可见中国茶之厉害。今天,茶从改变世界的商品回归本原,成为艺术化的载体,成为一种沟通心灵的饮品,并让人思路大开从中读出人生沉浮,真正小茶杯,大天地!我悟不得那么透彻,只想努力看点门道以自省。大致从喝茶品种可看出人的身份性情。有身份者多饮极品观音、太平猴魁、金骏眉等名品,讲究品牌口感味道,以体现身份表现品味,如穿貂皮戴金银,至于对茶了解多少另当别论。拮据者多买低档便宜茶,不大讲究味道口感,重在保健功能,如穷人买车重代步、穿衣重遮丑保暖。农村人揪几片薄荷、荆芥或竹叶放人杯中,也别有天地。小资女性多钟情普洱,将“白媚千红”与婀娜温婉浸洇在深棕的汤中,不能不有诗情画意。若让一位长裙飘逸的细女子端了关中老汉结满茶垢的瓷缸痛饮,除非这女子是孙二娘一般的狠角色。另外,从喝茶时评茶高低可看出性情真假,谈论是非可看出心胸宽窄,说古论今可看出学识深浅。我买茶是高低档看口味,高档不招摇,低档也敢示人;喝茶是好赖都能喝,好茶能牛饮,烂茶也能品。因此少了身份感,像穿越古今的落魄道士,带着古旧气息披着今天阳光随遇而安。而且对茶不在行,除了闲谈玩笑或叙家常,多是闭口不言,听人讲说,以免露出自己学识浅陋的马脚。

  

  观茶常会产生感触。南北茶有异,味道各不同。同是铁观音,味道也有别;同是金骏眉,难免有粗劣;同样是普洱,香色也有异。无论茶外形再相似,一入开水便现形,渗出的味道汤色是掩盖不了的。真金不怕火炼,好茶不怕水泡,人之品行高下也可从时间考验看出。因此常以此自醒自警,略无侥幸懈怠。再说,茶从春到冬生长孕育,经几十道工序而成品,再经旅途辗转而入杯中。经开水冲烫后,以味道养口腹,以汤色养耳目,舍己为人,实在辛苦。但几泡过后香气尽失,便被倒掉。想其烘焙锤炼,观其杯中沉浮,不免想到人生迭荡,宦海沉浮。那些入了茶盅的算是圆满了,也有些茶要么存放不当坏掉,要么散失入尘,再好也是白瞎。如苏轼才冠古今,但被贬黄州惠州直至海南儋州,终难圆“修齐治平”之愿。杯中乾坤大,人生日月长,然也。因此,茶有时就被赋予了情感和寄托,如李清照南渡后的一首《鹧鸪天》中说:“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心情不爽,茶也苦涩,如何也做不到一提茶便是清香古琴、超然名利那般境界的。

  

  “开门七件事”中有茶无酒,可见茶比酒入生活更深,端茶送客,好茶待客,过节送茶等等都少不得它的身影,且其中诸多传统值得学习。倒茶时讲究“茶倒七分满,留下三分人情。”茶倒七分满,不会水溢烫手,表示主人对于客人的真诚与关心。饭要七分饱,话留三分好,是古人处世之道。但回顾自己四十余年人生,年轻时有时做事往往三分留不足,性急、热诚也造成些不可原谅的错误。现在牢记古训,注意小节,方知古人诚不欺也。他人给我倒茶时,我过去欠身以手扶杯表示谢意,后来模仿他人把右手食指、中指并拢弯曲,用指尖轻击桌面以示感谢。据说这种动作叫“屈指代跪”,源于乾隆下江南之事,是很高雅的表达谢意之举,但我偏又感觉有指示人往杯中倒茶的意思,觉得别扭,用得也不自在,有失意趣。

  

  茶有味道之别,人有口感喜好。茶作为入口之品,讲究再多,最终还是要归结到喝茶者个人感觉上。就汤色一项,与个人辨色能力也有关,书上说金黄,真正泡出来的可能带点橙色;说有香气,是怎么个香?口感顺滑,何为顺何为滑?全在个人感觉,相亲讲眼法,吃饭讲口味。从这个角度讲,茶无谓好坏,对口即可;衣无谓贵贱,遮丑就行;妻无谓美丑,对眼就好。山西屯留和洪洞一带不产茶,但家家爱喝安徽一带产的一种大叶茶。那茶二三十块钱一斤,汤色和味道如普洱,但又没有普洱的敦厚绵软,而是涩中带苦,口感很重。我第一次喝感觉还好,回来网购了一斤,结果一股铁锈味,牙齿发酸。陕西农村过去有身份的老汉随身有“皮袄烟锅黑砖茶”三件宝,将砖茶煮得翻滚,那时茶不是一般人能喝得起的。现在农村人多爱喝砖茶或茉莉花茶,泡得浓酽,喝起来苦中带涩,味道硬如震天的秦腔。要让他们喝清淡的白茶,未必领情。 所以,喝茶对普通百姓来说只要对口,喝就是了,无需研究。需要注意的是,茶如中药,性有凉热,不适当会伤身。我国北方四季分明,按天人合一之理,不同季节喝茶应有选择,一般是春饮花茶助阳升发,夏饮绿茶清热降暑,秋饮青茶养身润燥,冬饮红茶暖胃驱寒。我体偏寒凉,酷暑季节也饮不得青茶绿茶,四季以红茶如普洱或正山小种和半发酵的铁观音为主,自是少了茶趣,也人生一大憾事。不过,我生性随遇而安,并没有因茶而厌了白开水,就如进了城忘不了农村一样,有茶时能伴茶香读书写字,浓淡皆可,没茶时喝白开水也丝毫不觉寡淡难咽。

  

  有一年在老家时朋友发来一张“连王古茶”的包装盒图片,茶产地竟是我们那儿。我颇感意外,乡人也不知道。我自豪于故乡也有了茶,便想刨个究竟。打电话,空号,找住址,已迁走。又在网上查找,费尽周折终于联系到了厂家。原来,是一家药厂在我县新建的分厂用中药连翘开发的新品种,产量极少。我找厂领导说情才买了两盒作为家乡特产送人,自己也没尝味道如何。这茶在市场上踪迹难觅,除了产量有限,估计各方面都难与传统茶匹敌,但对于游子来说,我想那茶一定是最醇香的!

作者简介:吕常明,男,笔名冀根,籍贯河北,居西安。好书画和旅游,曾是陕西省和西安市作协会员,小说、散文、诗歌皆涉足,在诸多报刊和网站有诗文散发,“闲泉文学”编辑。出版有散文集《生灵》,小说集《路归路桥归桥》。

往期精彩链接

↓↓↓

朱文杰:遭遇“山城棒棒军”

青竹:邂逅另一个春天(外二首)

董信义:我站在河边看风景

张镭: 哭天

代沟   王文治

张翠贤:荒走野城

安黎:向土地致敬

(0)

相关推荐

  • 丑我承认 可咱有劲!——日照绿茶晚秋茶的自白……

    了解更多日照茶资讯 前言 日照绿茶封园已有一月有余,当前也正是晚秋茶的品鉴高峰期,在熟悉日照绿茶的老茶客心中,晚秋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即是全年采摘的最后收官,又是日照绿茶味道回归本源的时刻,懂茶的 ...

  • 铁观音蜜茶”,是安溪土茶、色泽乌亮、蜜香浓郁、甘醇绵润爽韵

    铁观音蜜茶 01. "铁观音蜜茶": "铁观音蜜茶",是来自于福建安溪民间的一种 "蜜渍茶",也被称为 "陈年蜜茶.土茶" ...

  • 铁观音和碧螺春到底哪个好喝一些?

    有人问:铁观音和碧螺春到底哪个好喝一些?关于这个问题小编是无法给出大家答案的,不仅仅是小编,千百年以来它们之间都没有分出好坏.铁观音茶,中国传统名茶,属于青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碧螺春是中国传统名 ...

  • 西北作家 || 吕常明系列散文之十八:我与麻将

    系列散文之十八 我 与 麻 将 文/吕常明 我说我也能摸几把麻将支支腿子,朋友目瞪口呆:啊,你?我一乐说,不精.他食指点着我脑门说,你这么老实的人也学坏! 玩麻将不好,好像是共识,原因在于涉赌.我老家 ...

  • 西北作家 || 吕常明系列散文之十七:​我与书(续)

    吕常明系列散文十七 <我与书>(续) (三)藏书 藏书绝对烧钱.我一介布衣常愁饥饱,哪有钱藏书?只是存了几本罢. 我的书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买或拾.买书喜欢买成套的,看出版说明上说是不是收全 ...

  • 西北作家 || 吕常明系列散文之十七:​我与书

    吕常明系列散文十七 我与书 (一)读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小学教室墙上玻璃框中这句话如一束手电光,照着前方一条窄窄的台阶.我在这个阶梯上手脚并用,半生艰难竭蹶. 小时候吃糠咽菜,何敢奢望买书来读? ...

  • 西北作家 || 吕常明系列散文之十六:​我与邻居

    吕常明系列散文十六 我与邻居 清雅贤士以松鹤为邻,神仙道长与高山为邻,悟空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与狼虫虎豹为邻,我凡夫俗子则与世人为邻.邻居不同关系也不同,喜乐也自有别.<智子疑邻>中宋富人因& ...

  • 西北作家 || 吕常明系列散文之十三:我与车

    我与车 文/吕常明 看到农村孩子推的独轮木头车,就想起小时候大姑家二表妹调皮地把我从独轮车上翻下来的场景.在生产队时看到那赶架子车的把式扬着鞭洋洋得意,就如项羽一般下决心要取而代之.大了后辛苦地骑车挤 ...

  • 西北作家 || 吕常明系列散文之十二:我与棋

    吕常明系列散文之十二 我与棋 我是臭棋篓子,却又好玩,便是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自己棋臭除禀赋不足,还在于后天没条件也不上进.过去农村棋少,多用石子或草棒玩狼吃羊,也叫走日本.九子为羊,三子为 ...

  • 西北作家 || 吕常明系列散文之八:我与二胡

    吕常明系列散文之八:我与二胡 二胡于我来说,熟悉而又陌生,亲切而又疏离. 熟悉是缘于我成长过程中的一段经历.高中毕业时,改革开放还没完全撬动农村体制,我除了立足土地谋生无门,只好把目光收回到狭窄的小山 ...

  • 西北作家 || 吕常明系列散文七:我与名人

    我与名人 文/吕常明 不是名人,想成名人,因为社会和传统重功成名就.成了名便跃了龙门得了道,能披了道袍在台上挥了拂尘,呼风唤雨,颐指气使:或如众星捧月,春风得意:或出入楼台亭阁,醉生梦死,尽享人间快意 ...

  • 西北作家 || 吕常明系列散文:我与烟

    我与烟 吕常明 我不抽烟,我被烟抽了半辈子. 小时候对烟爱得狠,看人吸烟就羡慕得抓耳挠腮,弄来一半支,便迫不及待地两指夹了装模作样起来.这享受往往是以皮肉作赌的,被父母发现了必是要被追得筋疲力尽一顿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