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星:永远的纪念——《高山下的花环》

永远的纪念——《高山下的花环》

辽宁大连  陈星

  八一前夕,知恩感性的我内心始终有一种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在交织激荡。在这样一种复杂的心绪里,终于忍不住,又重温一遍这部八十年代由谢晋执导的彰显革命 英雄 情怀的经典老电影。

  这部曾经万人空巷感动亿万观众的影片,编剧李存葆向我们塑造了一个个平凡而又可亲可敬的小人物。梁三喜,这位从沂蒙革命老区走出来的九连连长,一个敦厚善良的朴实老大哥。为了带好连队,媳妇玉秀生孩子他都没能赶回去照顾,探亲假一拖再拖。一直到牺牲,都没能看一眼初生的孩子。他留给亲人的遗物除了一件破旧的军大衣,还有一把给孩子的小礼物——拨浪鼓,这其中承载了一个父亲多少期望与爱啊!更有那张让观众无语凝噎被鲜血染红的欠帐单。他不忘叮嘱让媳妇用抚恤金把帐还上,国家还困难,咱们要多为国家想想,别向组织上伸手。梁大娘,这位战争年代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沂蒙老区的普通人,支前模范,大儿子为革命献身,今天,三儿子又牺牲在云南前线。

  靳开来,一个性格粗犷爱讲真话的汉子。因为爱发牢骚,被一些领导记在心上。尽管他身先士卒,勇猛能干,但由于嘴巴得罪人,致使一次次提拔受阻。战斗中,因为缺水,为了提高全连的战斗力,他一马当先去找水。在砍甘蔗回来的途中,踩响了敌人的地雷,壮烈牺牲。最让人痛心悲哀的是,在战后的评功中,他却连一块勋章都没能得到。嫉恶如仇的雷军长勃然大怒:“不给靳开来立功,天理难容!”让人欣慰的是,他所在的九连是高度认可他的,情同手足的战友们从心里褒奖他的付出与贡献,可以肯定的是,他能含笑九泉了。

  赵蒙生,自恃军内子弟,为了躲避军长雷厉风行的整风,他被母亲操作“曲线调动”,阴差阳错的是,竟然被调到了边防前线。他在连队根本不安心,天天盼着神通广大的母亲将他调回去。他和搭档梁三喜没有共同语言,根本看不上这个“顶着一头高梁花子”入伍的农村兵。他不习惯连队的艰苦,把雪白的馒头扔进泔水缸。战斗打响后,他母亲吴爽竟然仗着曾救过军长的命,不顾大局,把电话径直打到了前线指挥所。这还了得?一身正气公私分明的雷军长勃然大怒:“我这里是战场,不是开玩笑。我就是要让她儿子第一个去炸碉堡!”战友们斥责他:“一个懦弱的逃兵!”当他亲眼目睹身边的战友一个个离去,终于激发了他的爱国心和报国情,他觉悟了。写下血书,“是狗熊英雄战场上见!”血腥残酷的战争面前,战胜自我的劣根性,脱胎换骨获得了新生。待到战争的硝烟散尽,他拒绝转业,并动员爱人把工作调到连队卫生室,最终将个体融进了国家。

  战士“小北京”,机智勇敢默默无闻,与战友们打成一片。他代表的是高干子弟,但他却从没以特殊身份自居,更没有人知道他是军长的儿子。不用说,他的果敢阳光形象与一些人费尽心机的托关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雷军长,不惜把唯一的儿子“小北京”送到了硝烟弥漫的前线。在他朴素的意识里,“别人的儿子能上战场,我的儿子和他们一样,坚决不能搞特殊。”这是最让人敬佩信服的高尚人格。

  《高山下的花环》这部电影,热情讴歌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这种“有国才有家”“位卑未敢忘忧国”可触可感共和国一分子的质朴情怀与精神境界,毫无疑问,在不忘初心全民实现“中国梦”的当下,依然是一种昂扬向上弥足珍贵的社会力量。值此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眼含热泪的我们自发来到云南麻粟坡烈士陵园,把一个个用鲜花编织成的花环,敬献在烈士墓前。向永远的英雄们致以崇高的敬礼。是的,此时此刻,人世间最瑰丽的宝石,最夺目的色彩,都在这巍巍青山下集中了。

责编;丁松  排版:何苗

作者简介

  

陈星 辽宁大连,自由撰稿人,自幼迷恋文学。2001年开始投稿。长期为《大连日报》、《大连晚报》、《新商报》《悦读金普》、《山西晚报》、《常州晚报》 《春城晚报》、《宿迁日报》《红山晚报》副刊供稿。自创座右铭:心灵的强大才是真的强大,精神是人真正的脊梁。

孔雀文化投稿须知(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