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认知疗法与师生关系矛盾
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识和对事的见解等。
认知行为治疗主要观点: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
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治疗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
认知行为治疗认为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
贝克认知疗法是由贝克在研究抑郁症治疗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创建。贝克认为,认知产生了情绪及行为,异常的认知产生了异常的情绪及行为。认知是情感和行为的中介,情感问题和行为问题与歪曲的认知有关。人们早期经验形成的“功能失调性假设”或称为图式,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准则,而不为人们所察觉,即存在于潜意识中。一旦这些图式为某种严峻的生活实践所激活,则有大量的“负性自动想法”在脑中出现,即上升到意识界,进而导致情绪抑郁、焦虑和行为障碍。如此,负性认知和负性情绪互相加强,形成恶性循环,使得问题持续加重。贝克在他的理论中提出了三个重要概念:“共同感受”、“自动化思维”以及“规则”。常见的负性认知有:任意推断、选择性抽象、过分概括、放大和缩小、个人中心、二分法思维。
认知行为治疗是建立、训练某种良好行为的治疗技术或矫正方法,也称“正强化法”或“积极强化法”。通过及时奖励目标行为,忽视或淡化异常行为,促进目标行为的产生。咨询中只要合理安排阳性强化程序,求助者一般都可以慢慢地达到期望的目标。
适用于出现行为障碍、希望改变行为的求助者,可以用于治疗许多疾病和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神经性厌食症、性功能障碍、药物依赖、恐怖症、慢性疼痛、精神病的康复期治疗等,不适用于包括患有幻觉、妄想、严重精神症状或抑郁症的病人,受到严重的认知损害,不稳定的家庭系统的病人。
案例类别:重度认知心理障碍
咨询技术:认知疗法
案例简述:小莉上初中后不但和老师起冲突还早恋
小莉,女生,14岁,初二,身高1.60米,体重48公斤,相貌端正,皮肤稍黑身体健康无病史。有个3岁的弟弟,上幼儿园小班。父母都是工薪阶层,父亲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做兼职,经济条件还不错。
小莉自小在姥姥家长大,父母忙于工作挣钱,很少与之进行交流。从幼儿园到小学一直属于乖乖女型,很听家长和老师的话,在学校成绩中等以上。小莉初中时住校,老师反映记忆力好,成绩中等以上,思维较灵活,性格有点内向敏感。
弟弟出生后,因姥姥年纪大了体力不支,就由父母自己抚养,弟弟上幼儿园后,小莉也开始回到父母身边一起生活,自从回到父母身边,父母动不动就说弟弟比她乖,比她聪明之类的话,还要她事事让着点弟弟。
在心灵孤独的时候她经常胡思乱想,学习成绩也逐渐下滑,这时认识了同校的一位男生,从此开始了和他的交往。先是放学一起到食堂吃饭,下课常在一起聊天钻小树林,后来经常约好了出去玩,看电影逛街。因为是住校,老师本着责任心对小莉批评教育了好多次,不但没什么用反而被小莉越来越抵制,学校的处理方式是让两个同学都离开学校回家住宿,现在小莉和老师之间隔阂越来越深,老师建议家长考虑对她进行心理辅导。
小莉自诉:
我觉得父母有了弟弟以后就不爱我了,处处偏袒弟弟。刚住校时很想家,打电话回家想跟爸爸妈妈诉说,可是没说两句他们就说,没事别老打电话,好好学习,要不就是还有工作要忙,要不就是弟弟还需要他们照顾。看到别的同学父母送衣服或吃得来,我也很想父母这样做,哪怕是一次,可他们就知道叫我学习学习。
以前他们眼里只有我,经常抽空带我出去旅游吃各种好吃的,现在有弟弟了,他们就说弟弟比我聪明,比我乖,晚上睡觉时我就会想他们是不是不喜欢我,不要我了,经常是想着想着就睡不着了,第二天上课就没精神。有次就是作业没做,确实忘记了,但老师却粗暴地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批评我,还叫我站到后面去。后来我就没兴趣学习了,反正父母觉得我不聪明,老师也不公平。与我交往的那个男生也跟我一样,只是他父母离异都不在身边,由爷爷照料。我觉得我们是同病相怜,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一聊起来就觉得有很多话要说。
父母的反应:
父母说她从小跟着姥姥懂礼貌也很乖,听话,成绩虽不拔尖,但也中等偏上。有了弟弟后发现她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里,也不知道她在想些什么。问她作业做好了没有,她就说做好啦。上初中以后,住校都由老师在管,回到家我们除了给她报补习班,也没那个能力和精力去辅导她的学习了。
初一时班主任说她聪明,学习接受能力不错,头脑反应还是比较快的,记忆力也好。只是情绪有时候不太稳定。初二时班主任对她的评价差不多,只是觉得她课堂上跟老师的冲突越来越多,其他老师反应说她眼睛看人时目光斜视,有敌对情绪,班主任教育过几次,效果不是很明显。
同学说她原来人际关系还不错,同学见面都会友好打招呼,自从那次被罚站到教室墙角后,她变得不爱说话,与同学有点小矛盾就吵,有一次竟然大打出手。老师布置的各科作业经常拖延,有时甚至不做。
咨询分析:
咨询师观察小莉,服装整洁,面容端正,谈吐清晰有条理,问答自如,待人有礼貌,自制力完整,无幻觉妄想,但讲到弟弟和老师时表情生气。
随着弟弟的降生,父母对小莉生活关心的忽视和对幼小孩子的本能偏爱,家庭温情的逐渐缺乏,让她感到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她开始觉得父母只喜欢弟弟。
小莉刚到学校时老是觉得自己被家庭遗弃了,经常一个人自怜自艾胡思乱想疏于和同学交流,使她失去了结交新朋友的机会,以至于出入都形单影只,特别是被老师批评罚站后,她还觉得老师同学都看不起她,在班级里她感到很孤单,对老师的批评进行反抗,对这些现象的出现归因为认知的偏差。
加上小莉自小由姥姥抚养长大,上学后父母的教养方式过于简单,只关心学习而不与其交流,上初中住校后不会去考虑孩子的感受。再加上弟弟的出世和更重的生活负责促使父母更忙于工作赚钱,更加不怎么关注已经迈入青春期的大女儿,她从小就觉得自己很孤单,没有人可以说心里话,这时一旦有人关注和靠近她,她就觉得找到了依靠,不管这样的交往方式是否合理。
进入初中,正好是青春期,这时候对异性的好感是生理的正常现象,对性知识的缺乏和好奇使得小莉大胆地去尝试这种新的情感体验,加上自制力的缺乏和对问题的简单认识,使她只想和他在一起,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失去兴趣,与其他人交往出现问题。
诊断评估:重度认知心理障碍
1、小莉近二年睡眠不好的状况,经仔细调查,排除躯体性疾病。
2、小莉的不良情绪已经出现泛发。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小莉产生情绪困扰有明显的原因,情绪性质和强度与现实处境相符,有良好的自制力,内心冲突为常形,排除神经症;人格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无幻觉、妄想,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3、小莉与同学关系紧张,有不良人际关系现象,学习成绩明显下滑;从与老师发生冲突以来有两个多月。
咨询措施:
一、咨询目标的确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和监护人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短期目标:
1、和那位男同学保持正常的同学关系。
2、上课不再开小差,不与老师发生冲突;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3、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4、改善亲子关系,改善同学关系。
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人格,改变其认知中不合理的成分,学会较为合理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二、咨询计划的制定
1、主要咨询技术:认知行为疗法
小莉处于青春期,她的行为表现主要与她童年的成长经历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形成的孤僻性格有关,如果不及时予以纠正,会影响其健康成长。
和老师发生冲突,同学关系紧张,喜欢和那位男同学在一起,与父母缺乏沟通;
这些问题最终都和她错误的认知有关,所以决定对她实行认知行为疗法。
短期2个月共8次,每次1小时。长期每月跟踪回访1次,持续3个月。
咨询体会:
1.求助者及家长的评价:
小莉自我评价:
“感觉到爸爸、妈妈还是爱我的,自己以前太让他们操心了,现在弟弟还小和以前我一样需要爸爸妈妈更多的关爱,我也应该象一个姐姐一样去爱他”;
“我与老师和解了,上课愿意听课了”;
“和同学们容易接近了,感觉和以前不一样了”;
“老师、爸爸妈妈经常鼓励我”;
“做数理化作业还是挺有意思”;
“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我能做得更好”。
家长反馈:
“孩子回家后愿意和父母交谈了,有些事还征求父母的意见”;
“回家后做完作业就照看小弟弟”;
“老师微信上说,她变化很大,坚持下去,初三进强化班没问题”。
2.咨询师的评估:
根据反馈信息,小莉已经打破了以前的心理障碍,建立了健康的心理认知,人格发育逐渐健全。
人际关系良好,和几个同学建立起了较好的友谊,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和早恋的男同学有来往,但已不单独约会,属正常同学交往关系。
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小莉改善了与家长、老师和同学的关系,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有很强的学习动机,人格发展稳定,咨询结果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