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闲聊魔都

原创|闲聊魔都

文/欢爸

时间/2019-08-29 00:08

【引言】魔都,让人又爱又恨,难以割舍,我爱上海...~

【正文】原创|闲聊魔都

北京被称为帝都,顾名思义;上海被称为魔都,百思不得其解。
查了一下资料,据说上海还是是全世界历史上公认的四大“魔都”之一,另外的三个是伦敦、东京和纽约。
魔都之魔,一曰摩登,这个说法已经比较久远了,应该和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比较相衬,那个时候的上海绝对是一骑绝尘、独树一帜,放眼全国,乃至东亚,也少有齐肩者;
魔都之魔,二曰魔力、魔幻,大都会么,高楼林立,参天入云,尤其到了夜晚,五彩霓虹、万家灯火、美轮美奂,更有现代灯光技术的装扮,只能感叹天上人间是何年了;
魔都之魔,三曰走火入魔,光环之下的魔都,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机会多、看重利益,曾被誉为“冒险家的乐园”,人被金钱牵着鼻子,财大气粗者奉为天神,财小气弱者视为蝼蚁。
众说纷纭,魔力无限。
总之,魔都,让人又爱又恨,难以割舍。
日本作家村松梢风最早把上海称作“魔都”,并著有《魔都》(小西书店,1924年)一书,书中记录了他在上海的种种体验。
即便在他之后若干年里有关上海的书籍中,他的《魔都》一书也是非常有名气的。
村松梢风在书中描述到,上海作为魔都的存在、作为魔都的造型,简直浑然天成、浪漫非凡,并对此印象尤为深刻。
从小就习惯了,也接受了浦西是上海、浦东是乡下的说法。
那时的浦西,大约就是现在浦西内环以里的范围,甚至还小些,之外的人,基本都是乡下人,乡下人进城,打招呼时,都说“侬去上海了?”,而不是“侬去浦西了?”。
而在我这种“沪籍皖人”的心里,管你浦东还是浦西,统统的都是上海。
漂在外地,没回上海的那些年,很觉得自己是个上海人。
回了上海之后,呵呵,却一点儿上海人的感觉都没有了。
平时,只跟亲戚里的上海人讲上海话,除此之外,全部“开国语”(上海话里引申为讲普通话的意思。)
印象中的上海,以1990年为分界线,成为完全不同的两座城市。
1990年之前的上海,城市时尚而摩登,工业发达、技术领先、商业繁荣,海派文化特色鲜明,上海几乎在所有的领域,都有着独拔头筹的能力和绝对优势,骨子里都透着上海人的优越感。
1990年之后,随着浦东开发、开放,上海变成了一个大工地,经过十年的设计和施工期,城市新架构基本成型,随之而来的,是大批移民的涌入,陆续填满了所有新建的高楼大厦,我们一家也算是这新上海人洪流中的分母。
记得小时候写作文常写的一句话就是,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然而,当真的置身于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亲身感受它的发展速度的时候,又是那么的不适应。这还是我们心中的上海么?
内、中、外、郊,环环相扣,不断向外拓展、延伸,
浦东新区从四个独立的功能区,变成了完整的自由贸易区,
陆家嘴的摩天楼,足以媲美世界任何一个城市的豪华,
上海县、南市、卢湾、闸北、南汇,那些曾经耳熟能详、那些偶尔想起都觉得亲切的老上海行政区划,一个个地成为历史,
......
其实,发生飞速变化的又何止是上海,一线的北上广深,二线的众多新贵城市,都在飞速地进步,只是相比较之下,原来超牛的上海,似乎不那么牛了。
在日常交往当中,很多朋友表达了对飞速发展的现实,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不适应感,包括一些业界大咖,都犹如感同身受,人人都在拼命地奔跑,不敢稍有懈怠和停留。
退步、换位思考一下,我们要求自己始终保持高昂的激情和斗志,去面对每天的工作和生活,有错么?当然没有。
问题出在哪里呢?
贪婪这个词,如果去掉贬义的色彩,我们或许比较容易接受。
其实我们就是太“贪婪”了,要的太多了,房子、车子、票子、孩子,一样都不想放弃,都想力争上游,超越同辈、挤出竞争者。
然而,渐渐地发现,底气越来越不足了,实力下降了,后浪来的太快、太猛了。
其实,淡定些、再淡定些,有啥想不开的呢,你也曾经是别人的后浪,这就是历史的必然。
无论你留恋过去的上海,还是感叹现在的上海,
魔都的舞台,始终就在那里,只是换了一批又一批的角色,
而魔都本身,依旧魅力四射、光耀东方。
惟愿,身在魔都的你,摩登、魔幻、有魔力,千万别走火入魔。
欢迎大家留言、点“在看”,来聊聊你的感受。

作者相关文章:

原创|到凌晨三点上海的街上走走

原创|《关不上的窗》,原来是首歌

原创|他养的那只活了1750年的黑鸡叫尼雅

原创|夏夜酒停何处

原创|解读《少年派》大结局:昊子,照顾好她。

资源持续更新中......

【欢言趣语期待您的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