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南阳丨相传为汉光武帝刘秀“扳石得泉”饮马处 —— 方城扳倒井名不虚传
出方城县城,沿许(昌)南(阳)公路北走十多公里,就到了方城县独树镇扳倒井村。
村口耸立着重檐叠脊、红墙彩瓦的山门,山门前额上书“午朝门”,后额书“天赐柳林”(该村原名柳林川)。过了午朝门,路旁是两个南北长约50米、东西宽约20米的大荷池,荷池四周垂柳成行,花草分布其间。抬眼前望,清澈的泉水正由眼前的龙嘴汩汩而出,与龙嘴相连的古井就是传说的扳倒井。
扳倒井
那井与一般水井不大相同:两个井口,井口处井水相通,并且井水自里井向外井漫流。里边的井水深约3米,四周有栏,井上有亭,是人用水井;外边是牲畜饮水井,井水距井口尺许。外边场地宽阔可供骡马站立就井而饮,井边大理石板上两个八字形大脚印、两个马蹄印清晰可见。两个深深的斜八字形大脚印,当地人讲“那是刘秀饮马时留下的”。牲畜饮水井和外边的水池落差两尺有余,水井外壁镶一青石龙头,井水自龙口淌出,不大不小经年不断。龙头下方又是一个大方池子,专供村民洗涮。
经多方探寻得知,光武帝刘秀北征昆阳时路过此处,军士燥渴急思饮水,见村中乱石间有水细溢,遂掘石而得泉。于是,村人于此凿井。后建武三年(公元27年)因邓奉、董欣造反赭阳(今方城),光武帝亲征再次至此,人马到井边汲水解渴,见井水满溢外流,光武帝道:“井水如此清澈而涌,井如扳倒矣。”后人借刘秀之言,名井曰“扳倒井”。井亭北边便是光武庙。据传,光武帝平叛凯旋后,仁政爱民,奖励农耕,深得民心。村里乡亲感谢皇恩,在井上建亭,亭旁建祠,以示纪念。光武庙有山门三间、卷棚三间、大殿三间,内塑光武像和云台28宿像。殿东道房院,三进深宅,庙内古柏参天,翠柳红墙。
宋时,金兵大举侵犯中原,光武庙毁于兵燹。清乾隆年间,庙中住持等重建光武庙,并增建花园一处。花园北部是“接官厅”,始名“花厅”,又名“玉照堂”。其面阔四间,进深三间,为古代过往官员休息场所。堂前有十米见方的涣池一方,池之四周拦板上雕刻梅、兰、竹、菊,保存完整。庙、厅一体,古柏参天,错落映衬。
明嘉靖十八年,世宗遣驸马乌景和致祭立碑曰:“刘秀至此扳石得泉。”清康熙年间重修,至道光十三年改换旧貌。
明清两代,在光武庙东设立驿馆。清道光帝自云南回京,下榻“玉照堂”数日,并钦定“玉照堂”为“接官厅”。也有众多达官显贵在驿馆住宿,其中,于谦、林则徐、傅寿彤、顾嘉衡等在此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章。如明代著名诗人于谦,游历此地时就挥毫赞道:“天相中兴非偶然,等闲平地涌清泉。灵源千古蛟龙蛰,时出人间救旱年。”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也曾两次亲临此地游历,并留下五言长律一首。
“王莽撵刘秀”的故事大多为民间传说,但这扳倒井可是“有图有真相”——并非虚传。神奇的先贤传说、分布科学的井、池,古朴的井亭、庙宇,以及保存完好的古官署驿站等,着实为这个小村庄增光添彩,值得众访古寻幽者实地一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