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帝 外 经》卷 三之 任督死生篇

《黄 帝 外 经》卷 三之 任督死生篇

雷公问曰:十二经脉之外,有任督二脉,何略而不言也

岐伯曰:二经之脉不可略也。以二经散见于各经,故言十二经脉而二经已统会于中矣。

雷公曰:试分言之。

岐伯曰:任脉行胸之前,督脉行背之后也。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咙上颐,循面入目眦,此任脉之经络也。督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在溺孔之际,其络循阴器合纂间,统纂后,即前后二阴之间也,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至鼻柱,还出别下项,循肩膊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纂,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此督脉之经络也。
       虽督脉止于龈交,任脉止于承浆,其实二脉同起于会阴。止于龈交者未尝不过承浆,止于承浆者未尝不过龈交,行于前者亦行于后,行于后者亦行于前,循环周流彼此无间,故任督分之为二,合之仍一也。夫会阴者,至阴之所也。任脉由阳行于阴,故脉名阴海。督脉由阴行于阳,故脉名阳海。非龈交穴为阳海,承浆穴为阴海也。阴交阳而阴气生,阳交阴而阳气生,任督交而阴阳自长,不如海之难量乎,故以海名之。
       雷公曰:二经之脉络予已知之矣。请问其受病何如?

岐伯曰:二经气行则十二经之气通,二经气闭则十二经之气塞,男则成疝,女则成瘕,非遗溺即脊强也。

雷公曰:病止此乎?

岐伯曰:肾之气必假道于任督二经,气闭则肾气塞矣。女不受妊,男不射精,人道绝矣。然则任督二经之脉络,即人死生之道路也。

雷公曰:神哉论也。请载《外经》,以补《内经》未备。

陈士铎曰:任督之路,实人生死之途。说得精好入神。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0)

相关推荐

  •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金石部-扁青、金浆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金石部-扁青、金浆

  •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木部-黄蘗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木部-黄蘗

  • 针灸要诀赋

    天外流星,化为铁矿.锻以成形,百炼成钢.其形纤细,闪耀光亮.以应浅深,可度短长.刺之肥瘦,粗细各样.绕指圆柔,刺穴能方.功同定海神针,汹涌转息可平:又似擎天之柱,苍穹赖以不倾.一针在手,百病莫逃.能平 ...

  •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草部-白鲜、酸浆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草部-白鲜、酸浆

  • 《黄 帝 外 经》卷 三之 肺金篇

    <黄 帝 外 经>卷 三之 肺金篇 少师问曰:肺金也,脾胃土也,土宜生金,有时不能生金者谓何?       岐伯曰:脾胃土旺而肺金强,脾胃土衰而肺金弱,又何疑乎.然而脾胃之气太旺,反非肺金 ...

  • 《黄 帝 外 经》卷 三之 心火篇

    <黄 帝 外 经>卷 三之 心火篇 少师曰:心火,君火也,何故宜静不宜动?       岐伯曰:君主无为,心为君火,安可有为乎!君主有为,非生民之福也.所以心静则火息,心动则火炎.息则,脾 ...

  • 《黄 帝 外 经》卷 三之 奇恒篇

    <黄 帝 外 经>卷 三之 奇恒篇 奢龙,问于岐伯曰:奇恒之腑,与五藏并主藏精,皆可名藏乎?   岐伯曰:然. 奢龙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既谓奇恒之腑,不宜又名藏矣.      岐伯曰:腑 ...

  • 《黄 帝 外 经》卷 三之 胆腑命名篇

    <黄 帝 外 经>卷 三之 胆腑命名篇 胡孔甲,问于岐伯曰:大肠者,白肠也,小肠者,赤肠也,胆非肠,何谓青肠乎?       歧伯曰:胆贮青汁,有入无出,然非肠何能通而贮之乎,故亦以肠名之 ...

  • 《黄 帝 外 经》卷 一之 救母篇

    <黄 帝 外 经>卷 一之 救母篇 容成问于岐伯曰:天癸之水,男女皆有之.何以妇人经水谓之"天癸"乎?     岐伯曰:天癸水,壬癸之水也.壬水属阳,癸水属阴.二水者, ...

  • 《黄 帝 外 经》卷 一之 回天生育篇

    <黄 帝 外 经>卷 一之 回天生育篇 雷公曰:人生子嗣天命也,岂尽非人事乎?      岐伯曰:天命居半,人事居半也. 雷公曰:天可回乎?      岐伯曰:天不可回,人事则可尽也. 雷 ...

  • 《黄 帝 外 经》卷 二之 藏腑阐微篇

    <黄 帝 外 经>卷 二之 藏腑阐微篇 雷公问于岐伯曰:藏止五乎?腑止六乎?     岐伯曰:藏六腑七也. 雷公曰:藏六何以名五也?   岐伯曰:心肝脾肺肾,五行之正也,故名五藏.胞胎非五 ...

  • 《黄 帝 外 经》卷 二之 包络配腑篇

    <黄 帝 外 经>卷 二之 包络配腑篇 天老问于岐伯曰:天有六气,化生地之五行:地有五行,化生人之五藏:有五藏之阴,即宜有五腑之阳矣,何以藏止五,腑有七也? 岐伯曰:心包络,腑也.性属阴, ...

  • 《黄 帝 外 经》卷 二之 考订经脉篇:胃经

    岐伯曰:胃经亦称阳明者,以其脉接大肠手阳明之脉,由鼻额而下走于足也.然而胃经属阳明者,又非同大肠之谓.胃乃多气多血之腑,实有日月并明之象,乃纯阳之腑,主受而又主化也.阳主上升,由额而游行于齿口唇吻,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