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薛南山砚(薛山砚)为啥不下墨?答案在这里!

鲁之揅寻砚:

你的薛南山砚(薛山砚)为啥不下墨?答案在这里!

作者:玩味山房-鲁之揅

薛南山砚(薛山砚)是历史名砚, 是鲁砚瑰宝,但是很多朋友收藏的薛南山砚为啥不下墨呢?

《临沂县志》记载:“薛南山产石,皆天成砚材,若马蹄、若龟壳,四周若竹节状,小者尤佳。”颜色青绿、青黄、灰黑者皆有,砚面偶有图案出现,无大块,石英线及裂纹较多。

本文将为大家解开谜团!

首先,我们看看市面上常见的薛南山砚,其实跟徐公砚差不多,也正因为此,有些人觉得薛南山砚这一名字没有存在的必要,统称徐公砚就可以了。如下图:

以上是薛南山砚。

以上是徐公砚。

两者的颜色、形状是不是很相似?如果薛南山砚就是这样,那么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薛南山砚真的是你所见的那样吗?

下面我们再看一张图片,是两块石头的对比,大家能一眼辨认出它们是什么石头吗?如下图:

它们都是放在水中的,这样容易观察的它们的色泽和纹路。怎么样,大家看出来它们是什么石头了吗?

了解歙砚的朋友一定一眼就看出左边的是歙石眉纹料,但是右边的呢?两者是不是有点像?拿不准的朋友可能觉得左边三角状的石头也是歙石。

其实,左边的那块就是做薛南山砚的薛山石!它和歙砚一样都含有大量云母,这就是它们下墨的缘由!徐公砚有如此者吗?恕我见少识窄,不曾见也。

端砚、歙砚、紫金砚、薛南山砚中的佳品,都是含有云母的。有时是点状分布,星光熠熠、映日生辉;有时则是片状分布,简直就是月光如练、洪波涌起了。

我们再来看两块石头的背面,如下图:

下面展示下两块石头的下墨和发墨效果。下发两者,下更重要,发还在其次,古人写字墨得跟上啊,尤其是进了考场,发墨色泽再好,就是磨不下来,有啥用?废话少说,看图:

这方薛山石像棵大白菜,又像龙首或者鳄鱼头。背面的纹路,像鱼鳞,或者说像龙鳞。

现在的砚台,基本不为了用,米芾说“器以用为尚”,因为大家不用,所以砚台无用,制砚人也就朝着无用的方向雕刻,石料不再讲究下发,但求好看;雕刻不求轻便、简洁,但求花里花哨、繁文缛节。雕刻完了,为了更美观,还要上蜡,这就导致很多不明就里的朋友买回去直接磨墨,殊不知还得开封(用砂纸去掉封蜡之意;也有说开锋的,意思是用油石让砚台变得锋利)。如下图:

古人的砚台不上蜡,但是石料不好的砚台用久了就会打滑,虽然不用开封,但是得开锋。

上等端砚、琅琊紫金砚、歙砚和薛南山砚则不用开锋。

再说这薛南山砚,佳石难寻矣!吾翻山越岭觅三年之久,方得此片石。老坑不知何处,况且近年来矿山开采,山体原貌发生巨大改变,农人耕种也改变了地形地貌,爱砚之人往往前去寻找石料,以为收获颇多,拿回去一试却发现不能用,悲夫!

相传,当年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南下部队路过薛山附近,在此安营扎寨,于是山之东有了曹家峪,曹家峪北面有了养马的兰山区马厂湖,西面有了遛马的大仲村放马岭,南边的大宗山仍然有曹操点将台、上马石等遗迹。

一日,曹操登临传经山观赏日出,见北方不远处有紫气,便策马前往,原来此处有个紫金庙,一个和尚正在磨一块紫色的石头制作砚台。曹操见此石色泽饱满、莹润可爱,就想占为己有,不料和尚不肯给,只说石头乃山下寻得。

曹操便命手下四处搜寻,士兵们却一无所获,只好捡了几块奇石交差。曹操见奇石状貌或如驴蹄或如灵龟,也十分喜爱,就找匠人做了几块砚台置于案头,没想到下发效果非常好。得知此处山叫薛山和驴脖子山,曹操则给砚台命名为薛山砚,又名驴蹄砚(你还别说,除了有些头外形像驴蹄,上面的纹路还真像驴蹄筋)。后来薛山附近有了个村子叫薛南村,由于以讹传讹,薛山砚被称作了薛南山砚。

这都是民间传说,不可当真。

但笔者今日赘叙如此,当为薛南山砚正名,以期不辱其本色也!

笔者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不足之处还请砚友们批评指正(交流微信aidushuxuexi),匠心传统、正见中国,愿鲁砚得以发扬光大,愿华夏文明重振雄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