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早期发现早期诊断自闭症如此重要?但真的越早越好吗?

经常听到一些新生儿家长咨询:

“我家孩子叫他没有反应,是不是自闭症(孤独症)啊?”

“孩子三岁了还不会说话,只会叫爸爸妈妈,不喜欢和其他小朋友玩,是自闭症吗?”

还有一部分家长总是过分地焦虑:

“我家宝宝11个月,很难正确学会动作,是自闭症吗?”

这位妈妈留言说:比如鼓掌和拜拜,会有动作,但是不正确,叫鼓掌就做恭喜,拜拜挥手是往下挥,教了2个月,不怎么粘人,但有2次看到陌生人哭。有对视,但不多,不主动向大人投来目光,无意识叫爸爸妈妈。叫名字不咋应,一半一半。会指认冰箱和油烟机,耳朵,但是教不会鼻子,教东西这块真的是很难会,我就是一直教一直教。非常焦虑了。

诚如这位妈妈的焦虑一样,很多新生儿父母有意识地观察孩子出现异于普通孩子表现的行为后给予高度重视没有错,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对照同龄孩子或书本乃至搜索的信息和评估表格就觉得孩子是自闭症,从而表现出极度地焦虑,就显得有点夸张。

暂且不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曲线,早期和晚期的表现差距大到让专业人员吃惊。以及如果诊断真的那么简单,每个父母都可以成为专家,医院也都可以关门了。

所以,密切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以及每个年龄阶段的发展行为是正确的,但是也大可不必过分地疑虑孩子出现的不同于普通同龄孩子的症状就觉得是某种疾患或者就是自闭症。

其实,之前也讲过,自闭症作为一种与生俱来的发展障碍,它并不像某些先天缺陷那样在孩子出生之时或者孕检时就可以表现和检查出现,虽然敏感的家长可以在孩子一岁左右时就感觉到与众不同发现孩子早期自闭症症状,一些有经验的专业医生也有能力做出诊断,但是,对于大多数真正的自闭症乃至谱系患儿来说,还是要等到儿童到达一定年龄才能准确地进行诊断和确诊。

那么,在医学上,何时诊断才是最靠谱的?为什么会提倡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的重要性?自闭症的诊断真的越早越好吗?

首先,对于自闭症患儿来说,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以及早期干预对自闭症的预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国内外临床试验和运用正确的早期筛查也能够在最大的准确度内发现自闭症,并且能够为尽早地识别出可疑的儿童提供帮助。

其次,通常在3岁以后确定自闭症的诊断是比较可靠的,诊断的稳定性比较高。也就是说在低龄诊断自闭症有时候是不可靠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会出现误诊、错诊的原因之一,这都与医生是否按照规范的程序、是否使用高质量的诊断量表和评估工具,以及新生儿到陌生环境适应过程,医生的责任心和良心有关。

对于自闭症以及其他的发育障碍性疾病,例如智能障碍、脑瘫等,早期诊断以及被证明是极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早期诊断就可以早期干预,早期治疗。

第三、儿童发育的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这个可塑性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容易受到伤害,另一个是容易恢复。如果把儿童比作小树苗,和一颗老树苗相比,小树苗很容易由于风吹雨打受到伤害,但是如果我们发现它受到伤害,及时给予保护和精心呵护,小树苗会重新焕发生机,而一颗老树无论怎么呵护,所起的作用都不大。

第四、还有一点需要明确,如果是真正的自闭症,3岁以后确诊并不意味着3岁以前的诊断就是无效的,孩子在两岁,甚至一岁左右给予诊断,同时及早开始治疗,那么孩子获得改善的机会就会明显高于在较大年龄才开始干预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有一种说法,鉴于早期诊断的不可靠性以及诊断标签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那些症状并不明显的孩子,可以不确诊,但不确诊不等于不帮助,如果表现出落后于同龄孩子的各种表现,同时依然要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治疗。不能非要等到孩子年龄大了、症状变得典型了再开展干预治疗。

最后,自闭症是一类广泛性的发育障碍疾病,以社会交往受损、交流障碍、行为异常为特征。早期诊断并非不可能。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岁以内的婴儿也有社会交往行为。自闭症的早期表现或称早期征象往往不是异常行为的出现,而是正常发展行为(早期社交行为)的缺失。父母所能做的事情就是了解正常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出现的具有标志性的行为和能力,这些标志性的能力也可称为“成长里程碑”。例如,7个月的婴儿会坐,一岁左右的婴儿会走,这些是家长可能会比较熟悉的里程碑,但是对于婴儿在社交情感方面能力的发展里程碑,家长可能就不是都那么熟悉了。

如果落后太大或能力出现后又倒退,就预示着发育迟缓或异常——一岁半幼儿不会走路就可能是运动发育迟缓;两岁幼儿不会叫爸爸妈妈就说明语言发育迟缓;一岁以上的幼儿如果目光总是不能和父母形成注视、呼唤名字没有反应、不能手指物品,就存在社交发育障碍,就有自闭症的可能性。

早期发现自闭症,儿科医生务必帮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否达到了这些里程碑,从而及时发现自闭症的早期征兆并开展早期干预。一旦医生怀疑该儿童为自闭症,当下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寻求不断地确诊,而是立即进入干预程序,可以一边干预一边追踪,同时预约专业医师确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