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鼓王诞辰150周年 纪念黑胶唱片发行

金声玉振 再续华章

——纪念梅花鼓王金万昌先生诞辰一百五十周年

作者:张博 蒋卯卯 佀童强

《金声玉振》——纪念梅花鼓王金万昌先生诞辰一百五十周年

梅花大鼓是北方曲艺重要曲种,在曲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曲艺形式的丰富增添了极为浓重的一抹色彩,是曲艺百花园中一朵奇葩。

纪念梅花鼓王金万昌先生诞辰一百五十周年相关视频

梅花大鼓产生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创始人为满族人玉祥、玉瑞。因玉祥别号“梅花馆主”,时称其所唱曲调为“梅花调”。初为清票客串演唱,故也称“清口大鼓”。又因其流行于北京北城,亦称“北板大鼓”。清末,北板大鼓自北城逐渐传播至南城,首位演唱成名的是文玉森老先生。文玉森把北板大鼓唱响之后,学唱的人越来越多。清同治、光绪年间,梅花调由北京传入天津。至1900年,梅花调已成为天津曲艺场所演出的重要曲种之一,如忠子良、张小轩、赵西园等就曾分别以七音大鼓、五音连弹等形式演出于天津松风阁、天泉等茶楼。梅花大鼓以其唱腔新颖优雅,伴奏珠联璧合,极受听众欢迎。

由文人创演的梅花调,最初与子弟书、岔曲等都属于自娱性的游艺。这类文人曲艺遣兴怡情,自我欣赏,并不在意腔调的雕琢。登上舞台后也曾有过一些革新。后又经金万昌、刘宝全、苏启元、韩永禄、韩永先五位前辈共同研究,把北板大鼓比较简单的腔调加以补充修改,丰富了板式及唱腔,赋予完整的表演体系,乃形成金派梅花大鼓,又称“南板梅花大鼓”。经过不断的改革,最终呈现出现在通行演唱的梅花大鼓完整的艺术形态。另据史料记载,在金派梅花大鼓出现之前,有一位北京人马春圃(生于1840年代),也曾有过革新,但马氏所唱与金万昌的“南板”完全不同,惜未能流传,唱腔唱法均已不可考。

金万昌先生

金万昌(1870—1944),早年拜师张德海学唱八角鼓,后从韩万祥学唱大鼓,并向文玉森学唱清口大鼓。他和鼓王刘宝全,弦师韩永禄、韩永先、苏启元等共同致力于对梅花大鼓创造性的改革,创立南板梅花大鼓,丰富了梅花大鼓的曲目和音乐伴奏,规范了梅花大鼓的演唱表演模式。金万昌先生在唱腔方面把北板大鼓的平铺直叙改为抑扬顿挫;将北板大鼓的快节奏改为先慢板(即一板三眼)逐渐转为快三眼,再转到二六板(即专业术语“野鸡溜子”),然后转快板、上板,最后收慢仍然转入三眼一板收尾,形成了现在通行的梅花大鼓格式。与他们同时代的著名单弦艺人德寿山,不仅能演唱北板大鼓,还对王文瑞创作的《红楼梦》题材的作品加工润色,慨赠与金万昌,流传至今。

金万昌先生演唱《大观园》(百代唱片)

金万昌先生具备一副得天独厚的好嗓子,嗓音有高有低、有沙有亮、五音俱全,鼓板运用更是出神入化。他的演唱,情、境、韵,板、字、口,占全了“悲脆媚”和“稳准狠”,是能完美体现这六字诀的少数艺人之一。1917年,金万昌到天津演出,一炮打响。经十年磨砺,梅花大鼓在天津得到普及,金氏的唱法被人们称为当时的“最摩登调”,确立了流派的地位。当时报刊曾评“仙音正曲玉振金声,引吭高歌九皋鸣鹤。”金万昌成为当之无愧“梅花鼓王”。

金万昌先生演出戏单

纵观曲艺(包括大部分北方曲艺)的沿革,由乡土曲艺(也可以称为农民曲艺)进入城市而演化、蜕变为市民曲艺者,约占全部曲种的三分之二或更多。但是由文人曲艺演变为市民曲艺则不仅难能,更显可贵。而金万昌更重要的历史功绩,就在于他使这一文人曲艺立于曲坛,成为广受欢迎的一种市民曲艺。这绝非是降低它的文人气息和文化内涵,简单化地变“雅”为“俗”,而是在保留其文化菁华的同时,融入更为活跃、灵动的“大众气息”,做到雅俗共赏。这种服务宗旨上的变革,并没有改变梅花大鼓的本质。因此,金派梅花回到它的源头北京之时,同样征服了从业者和顾曲者。

我们走访了多位曾经和金万昌先生同台或现场聆听过金老夫子演唱的亲历者,追溯“梅花鼓王”的艺术风采。年逾百岁的单弦艺术家雪艳花(司马静敏)先生回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我曾一度和金万昌先生同台演出于北京哈尔飞戏院。金先生身材高大,对待同行无论老幼都很和蔼,在后台不苟言笑,舞台表演更是精益求精。当时金老已古稀之年,演唱神完气足,字正腔圆,都知道金先生鼓法绝伦,特别是在演奏“三番”时节,兴奋之际,左手檀板必高举头顶,鼓板和乐队配合相得益彰,内外行无不称快。”

金万昌演出剧照

金万昌成就了独树一帜的“金派”,京津一带演员争相研习上演,“金派梅花大鼓”影响深远。金派的弟子传人很多,刘连玉、周麟阁、荣少昌、白玉霞(女)、王玉珍(女)等均有名,艺宗金派的女演员还有张月琴、刘玉芳、金桂笙、姜三顺、花玉霞、小侠君、岳小芬等,包括著名京韵大鼓艺人白凤鸣、小綵舞等反串演出梅花调时均以金派唱腔为典范,所以在当时形成了“梅花无不宗金”的局面,同时奠定了后来“卢派”梅花大鼓的形成和新梅花调革新的基础。九十七岁高龄的卢派(花派)梅花大鼓前辈花五宝(张淑筠)先生回忆:“我从邱玉山先生学艺,当时学的都是金派梅花大鼓,包括我四姐花四宝开始唱的也是金派。后来在卢先生的改革下才形成了卢派(花派)梅花大鼓,我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初曾和金先生同台演出,更是受益匪浅,那是真正的梅花鼓王。”

金派梅花大鼓第二代传人以刘连玉、周麟阁、荣少昌三位先生最具代表性。刘连玉,1935拜金万昌为师,艺名刘继昌。他行腔韵调效仿金氏,嗓音宏大,气力充沛,演出不惜力气,二十世纪40年代常演唱于天津各园,曾收徒金静贞(金万昌先生之孙女)、刘静雯等。荣少昌,原名剑昌,得金氏亲传,又擅长伴奏,创排了《六月雪》、《剑阁闻铃》等新曲目,曾到南京、上海、北京演出,众多金派女伶皆出其门下。周麟阁(1902—1976),北京人,是公认的著名曲艺票界前辈,也是最具影响力的金派传人。上世纪20年代末开始研习梅花大鼓,先私淑金氏唱法,后得其亲传。在伴奏乐器上也有独到之处,多设萧、笛之类乐器,使演唱更添清雅之风韵,时人称“妙”。多家电台争相邀请播音,驰名京津。白奉霖先生生前曾多次回忆大哥白凤岩、三哥白凤鸣常邀周麟阁先生到自家的茗园茶社票演,自己和白凤岩先生等为之伴奏“五音换手连弹”情景。社会各界对周先生的艺术评价很高,如1944年2月15日《游艺画刊》所载,著名曲评家戴愚庵先生(娱园老人)就梅花大鼓王冠问题指出,当时梅花大鼓艺人均不能继承金万昌之“梅花歌王”的地位,而票友周麟阁似为合适。其演唱风格以清雅别致见长。时评“给人以绝尘、宜人之感”、“火候虽不及金老,其余均比金老雅致,最合歌梅花调之身份”。

新中国成立后,周麟阁受邀参加了全国职工业余曲艺会演、天津市曲艺杂技汇演、首届“津门曲荟”等重要大型活动,周先生一生致力于梅花调的研究、传承和改革,他发表了《漫谈“梅花调”》等文章,并在电台录播《金派梅花大鼓讲座》。教授周文如、史文秀(花小宝)金派失传曲目的同时,还受邀到天津市曲艺团少年训练队教授金派梅花大鼓,张子修、赵桐光、赵学义、韩宝利、刘春爱、刘长玲等都曾向其学习。他的亲传弟子有侯树茳、王臻、刘维奇、刘嘉昌等,都为金派梅花大鼓的传承和培养第四代传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可称是对金派梅花大鼓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金派梅花大鼓第三代传承人的代表是刘嘉昌先生(1930—2017)。他1947年4月拜周麟阁先生为师,追随周先生研习金派梅花近三十年,可以说尽得其艺。2003年以来相继收徒张博、佀童强、杨光彤、贾永胜、蒋卯卯、黄利春,同时培养了一批研究、演唱、伴奏金派艺术的传承型人才,使金氏一脉艺术得以延续。2004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为抢救、挖掘失传曲艺资料,为刘先生录制了《大观园》、《目连僧救母》、《黛玉葬花》等金派梅花大鼓曲目,同时中国唱片社出版了《雅韵清歌——金派梅花大鼓专辑》。

金派梅花大鼓的曲目丰富多彩,多以《子弟书》为蓝本。但并不像常人所说的只限于“红楼”题材曲目。九十七岁的姚宝琏先生(京剧前辈姚玉芙之女)回忆:“我外祖母(京剧前辈名家王瑶卿、王凤卿之母)生日,特烦了金万昌先生一个节目,就是《老妈上京》,这段跟别的节目不同,大鼓里加牌子,又俏皮又动听。当时,这个节目金先生很少唱了,因为要求乐队必须齐整,当时是白凤岩他们伴奏,因为我哥哥(京胡名家王少卿)喜欢京韵梅花,经常和白家(凤鸣)哥几个一块玩儿,所以一请金先生就同意了。”正如姚宝琏先生的回忆,《老妈上京》这个节目是梅花大鼓改革的一个突破,其中吸收了大量莲花落的曲牌,金先生逢演必火,但对乐队水平和配合的要求也高,后学者纷纷效仿,都作为看家曲目上演。

金万昌先生演唱《黛玉葬花》唱片

金万昌先生留下的音响资料不多,据目前掌握有9张唱片。最早的是1907年在巴黎百代公司灌制的《黛玉悲秋》,后于1925年开始,分别在物克多公司、高亭公司、百代公司、胜利公司灌制了《鸿雁捎书》、《黛玉葬花》、《大观园》、《宝玉劝黛玉》、《摔镜架》、《黛玉归天》、《指日高升》等曲目。

《金声玉振》——纪念梅花鼓王金万昌先生诞辰一百五十周年金派经典曲目黑胶唱片专辑

1944年6月17日,金万昌在北京寓所溘然长逝。今年,适逢金万昌先生一百五十周年诞辰。作为金派后学,我们结集出版了《金声玉振》——纪念梅花鼓王金万昌先生诞辰一百五十周年金派经典曲目黑胶唱片专辑,收录金派梅花大鼓新老曲目十段,历经四代人,时间跨越了113年。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为专辑题字祝贺。谨以此文致敬前辈先贤,坚定我们对中华文化传承的信念,牢记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不变初心。

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先生为专辑题字

专题片制作:贾志扬

责编:谢岩 编辑:茹涵

戏曲曲艺两门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