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升
肖永升
肖永升,行三,人呼肖三三,或称作萧三公。富顺三大异人之一(另两人是讲厚黑学的李宗吾先生和精于武术的罗跛三爷)。 肖永升先生经商有道,致富有方,成为富顺、川南首富。他德行高尚、独资重建富顺文庙,据说还在兴文、纳溪、合江、长宁等县独资建文庙,为富顺、川南才子之崛起做出了贡献:他组织并参与肖氏族谱的编纂工作;他出巨资修建肖氏宗祠;他好善乐施,办义校,行义医,摆义渡,至今被传为佳话。 一方沃土,养一方贤士。肖永升先生是富顺这块沃土上培育出来的一位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是川南乃至四川著名的历史人物。
人物事迹
诚信经商致富有道
“明末清初,四川遭受战乱兵祸达16年之久,顺治16年(公元1659),清王朝统一四川,民之存者百不一人,若能全家者,千万中不见一也(公元1993年《富顺县志>载)。康熙二年丈亩编户,全县只有166户,988人。清王朝为恢复农业生产,疗治战乱带来的创伤,从顺治末年起在全国实行《督垦荒地劝征则例》,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人民纷纷前来开发四川,史称“湖广填四川”。
康熙49年庚寅岁(公元1710),为响应康熙皇帝开发四川的诏令,肖永升先生之祖父宗捷公与兄宗耀公、宗辉公及弟宗前公四兄弟携子、侄4 O余众从湖南宝庆府(长沙)邵阳县一都泉塘徙川叙州府(宜宾)富顺县下东路邓家垮(现中石乡松林村)落户。在“重农桑”,“男耕女织”,辛勤劳作下逐渐发达起来。百多人的大家庭和睦相处甚是兴旺。为让子女读书,在邓家垮左侧修了学堂。肖永升先生之父祖成公,文才出众,被清王朝“敕封儒林郎”(管教育的官)。在书香门第的熏陶下,在两代老人和肖氏大家庭的关爱下,他与兄永高公,饱读经史,聪敏睿智,且品行端正,学习优秀,府试均为贡生,永高公为“候选州同(相当于副级州官)”,在外为官:肖永升先生后被清王朝诰封“朝议大夫”,在家乡守祖业,经营田庄及手工业作坊。
肖氏家族除“重农桑”外,还经营酿造业,如煮酒、碾米之类的小作坊。肖永升先生在送酒送米去自流井盐号时,知拉卤水车的牛易患“牛瘟病”,少不了“怀胎草”。回到家中,便把水田全部栽上酒谷,等秧子封垄后,叫人拦腰割下,不久秧茬上长出秧苞笋,含苞抽穗,即是“怀胎草”。时年正遇盐井大犯牛瘟,他叫人把“怀胎草”割下,挑到盐井去卖,故能以治牛瘟的稀少之物贵价销售,此项远比纯种稻谷收入高。
有了钱加上多年积蓄,从盐井以厂价购进大量食盐,雇请船队运盐沿沱江而下,经泸州,过重庆,达武汉等码头批发,几趟下来收入可观。为长久计,在地方官员的允许下,又在沿江各重要码头建立了盐号,委派可靠之人经营,获利颇丰。
通过调查研究,肖永升先生又往南溪、江安、古宋、兴文、长宁、叙永等地贩运自贡井盐,并相继建立了盐号,回来时带上山货以销本地。经过几年苦心经营,肖永升先生便已发富起来,除了在各地置办田产2000多石外,还把剩余资金全集中起来再投资,进一步扩大经营。
肖永升先生每年都要亲自坐船沿江而下,视察各盐号状况并了解当地行情。隆昌盛产麻布(夏布),而江浙有的是丝绸却没有麻布。肖永升先生便专为此事与杭州绸缎老板取得联系。运隆昌夏布去苏州,让绸缎老板批发或代销i又将江浙绸缎溯江而上由自己经销,以达互惠互利之效果。故此隆昌麻布在江浙驰名,蜚声中外。这样一去一来促进了沿海经济与内陆经济之互补,也促进了川南家庭手工业的发展。至解放初期,肖家绝大部分家庭都在种麻、编织麻布。至今代寺、童寺一带绩麻的远比其它地方多。可以说,肖永升先生对促进中国民族手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景德镇陶瓷”驰名中外,而富顺没人经营,肖永升先生抓此良机,运盐或运麻布的船队顺江而下,返回时满载景德镇陶瓷或绸缎溯江而上,除在各地有盐号的码头进行批发外,剩下的便运回富顺,并开了间“景德镇陶瓷店”和一绸庄。他诚信经商,重信誉,且童叟无欺。在其苦心经营下,生意十分红火。
肖永升先生跨地区,跨省市的长途贩运和经营,在180多年前可算是全国罕见。可毫不夸张地说,他是一个既有经济头脑又善于经营的早期经济实业家。由于收入可谓日进斗金,终于成为富甲一方的士绅。
参考资料
- [1]为富而仁建文庙——肖永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