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溪文旅先行者——谢开美与辰陶

初识谢开美,还是在潭湾。还未接触文旅研究的我,第一次听着他天马行空式的推荐乾隆山旅游的设想:推行善行文化,建亲子林,情侣林、孝亲林,邀请我们学校去乾隆山开展研学活动等等。总是感觉这个谢总满脑子不切实际的想法,有点点爱吹牛的味道。

再识谢开美是组建辰溪县大酉文旅调查队的事。那是到思源后的一天,突然接到他的电话,需要召集爱好文旅的热心人士,组建大酉文旅田野调查队,一起调研整合大酉文旅资源。虽然对于他的想法能否落实我是怀疑的,但出于对于文旅研究的热爱,我想都没想便答应了。本以为会没有下文,没想到放假后他便牵头冒着酷暑安排了紧密的实地调研活动。

调研活动中,本来就长得厚实、圆胖的他,既是组织者,又是路线的开拓者。未能得到保护的辰溪历史遗迹早已掩映于茅草和剌蓬之中,拖着满身的汗水的他,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根据史学专家们的记载按图索骥。从丹山区的开始,他的足迹遍布了大酉山下的大酉洞、丹山寺、摩崖石刻、穆王陵、天子墓、刘尚坟、善卷祠、果老丹池、楚屏中学遗址、大酉观、电厂等等大酉文化的沉甸处;他的汗水洒在了笔架山上的辰阳关上,在祺去山庄的风月亭里探讨五城山,在笔架山庄里仰望着辰阳古八景之一的“笔峰鼎峙”;他的衣袖上落满了铜山公路的尘土,只能以手拂面,生怕出一口粗气,吹起了乾隆山乌金水库的涟漪,惊走水库中戏水的玄龟,只能在张家溜的古巷中徜徉;船厂、酒厂、南庄坪里,是他不耻下问的声音,虚心地向年长者,热情的群众们询问防空洞,文书洞的踪迹,打听着这一片土地、房屋的产权状况,可能他的心中早已有了文旅布局的框架。

又是一个年头,仍然记得他在香炉峰上的挥汗如雨,鸡冠岩上摊坐不起,以致于血糖上升,饭都吃不下的冏态。整个调查活动中,调查队的人来了又走了,也只有他,始终如一,陪着我走过全程。

终识谢开美,便是他与辰陶。手工土陶制作技艺在中国传承到今天,已快要失传。在中南五省,仅剩下辰溪县一个日用陶瓷生产集区的6座龙窑,其它地方或因陶土枯竭,或因不能跟随市场转型,或因利润空间的压缩,或因传统手工艺失传而消失了。而在此时,敢为天下先的谢开美,以其敏锐的商业嗅觉,投身到古陶的非遗传承工作,在陶瓷石盘下了一座龙窑作辰陶的非遗传承基地,再次让我见识到他的果敢与敏锐。

辰溪的制陶史可追溯到7600年前的高庙文化时期。1993年12月,对辰溪县松溪口贝丘遗址进行了发掘。遗物以陶器为主,纹饰流行凤鸟纹、羽翼图案、祭祀场景等。早期距今7400-7100年, 其文化内涵与高庙下层文化近似。晚期距今7100-6600年,命名为“松溪口文化”,与高庙下层文化有着承继关系。

1993年12月,对辰溪县征溪口贝丘遗址又进行了发掘。该遗址的年代为距今6800-5700年。第一期属于高庙下层文化晚期, 陶器纹饰流行凤鸟纹和羽翼图案,第三期属于高庙上层文化, 陶器纹饰流行用鳖甲拍印的凸点纹,第二期应属于“松溪口文化” 。

据《湖南考古辑刊》所载:1986年10月,在黄溪口下湾的沅水东岸第一级阶地上的商周遗址进行复查中,发现了两座同一时期的古陶窑。这两座陶窑成八字形并列于沅水弯道凸岸下侧。第二层文化层内,土色黑褐,厚约1米,采集到有陶片,石斧等遗物。

2006年7月,在辰溪大洑潭电站工程建设中发掘了第二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出土了一批白陶、夹砂褐陶残片、石器、骨器、水生和陆生动物骸骨。

“早知三日事,富贵万万年”,对辰溪古陶烂熟于心的谢开美,醉心于辰溪文旅事业的发展,是成立辰溪县旅游协会三个发起人之一;担当乾隆山扶贫重大使命的他,以其教育人的文化素养推动了辰溪文旅资源的整合;“敢为天下先”的他,以其商途中摸爬滚打练就的敏锐嗅觉,率先展开了辰陶的业态布局等待辰溪旅游业春天的到来。

终识谢开美,一个扶贫队长,一个在教育行业中混迹的商业谋篇的奇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