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备考小说阅读专练:孙犁系列
孙犁
这天,从家乡来了一个人,谈了半天家里的事,我很快乐。我很惦记家里的生活问题,他说一切很好。我高兴地要请他吃饭,跑着各家去买鸡蛋,走到一个人家,一个年轻的女人正坐在炕沿上,哭丧着脸,在她怀里靠着一个五六岁的女孩子。我说:
“老乡,有鸡蛋啊,卖给咱几个?”
她立时很生气地喊叫起来:
“没有!还有什么鸡蛋?”
我说:
“我是问一问你,没有就算了么!”
我走了出来。吃过午饭,送走客人,村长来找我,说是叫我去给一家抗属翻沙,家具他也拿来了,就带我走。我两个到了一块方方的堆着石沙的地里。村长说:
“这块地去年叫水冲了,你给她把这沙子挑到四边去,好种玉茭子。辛苦你了。”
说完,村长笑一笑走了。我把军装上衣脱下,同皮带手枪挂在地边的一棵小枣树上。这时已是暮春三月,枣树快要长叶儿,河滩上的一排大杨树,叶子已经有铜钱大了,绿油油的。
我开始把沙子翻起来,然后铲到筐里,挑到地边,堆成土埝,叫夏天的水冲不到地里来。
今天工作很高兴,一大担沙土挑起来,也觉得轻松。我想山里的土质坏,还费这么大劲;我家里那三亩菜因,出产多么大啊,够他娘儿两个吃的了。
起晌的时候,我看见远远地走来一个妇女,左手拉着一个小孩,右手提着一把水壶,我想是主人家给我送水来了,走近一看,原来就是上午为买鸡蛋和我吵嘴的那女人。她一见是我,脸上有点下不来,后来才说:
“同志,休息一下吧。我和你谈谈。”
我说:
“谈什么呀?”
她说:
“上午,你赶得不巧,我正生气。你看人家有人的,有的种地了,咱这地还没起沙子。前半天,我拉着孩子来一看这个地这样费劲,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怎么会种上,就生起气来,正在心里骂我们当家的,撇下大人孩子不管,你就来了。我那时一看见你们这当兵的就火了。”
我问:
“他走的时候没告诉你?”
她狠狠地说:
“人家会告诉咱,头一天晚上,人家说去报个名,一去就没回家。第二天,我到区里去给人家送衣服鞋袜,人家还躲着不见哩。”
我一听她这样说,想起自己从军的事,笑了。那一年,我们全村的青年抗日先锋队说到村外开会,排上队就去参加了学兵营,家里人听见,急了,母亲们说:“你们再到家里睡一夜再走,没人拉你们啊!”可是我们谁也不听,头也不回跑了。第二天,媳妇们也凑了一队,仗着胆子,给我们送衣服,我们藏起来,叫她们放下回去。她们说:“只是见一下,谁拖你们的尾巴哩。”可是我们死也不见。
我喝了几口水,就又开始翻沙。在挑的时候,女人已经拿起铁铲,替我装筐。她看我能挑那么重的东西,就问:
“你在家里也种地?”
我说:
“种地,我有三亩菜园子。”
她又问:
“家里有大人孩子吗?”
我说:
“有,一个老婆,一个女孩子,今年六岁了。”
她惊异地看了看我,又叹了一口气说:
“都是这样的吗?你就不惦记你的大人孩子,她们在家里不骂你呀?”
我说:
“她不骂我。今天才从我们家乡来了个人,她还捎口信给我,说好好抗日,不要想家,你抗日有了成绩,我和孩子在家里也光荣,出门进门,人家都尊敬。”
我说到这里,那女人脸红了一下,她说:
“呀,你家里的进步!”
我说:
“我们那里有敌人,村边就是炮楼,她们痛苦极了,她恨敌人,就愿意我在外面好好抗日。”
女人说:
“有人给她种地吗?”
我说:
“家乡来的人说:一到春天,不用她说话,就有人给她种上了;一到该锄苗的时候,不用她说话,就有人给她锄去了;秋天,她的粮食比起别人,早打到圈里。我们八路军的弟兄,比亲弟兄还亲,他们在那里驻防,打敌人,知道我不在家,就会替我去种上地,照顾我的大人孩子,和我在家一样。”
这时候,这女人才真正眉开眼笑了,她说:
“刚才我还觉得辛苦你,自己不落意,这样一说,你和我们当家的是一家人,他要住在你们村里,也准得给你家里去帮忙吧?”
我说:
“一定,我们八路军就是这样一个天南海北的大家庭。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不用惦记他,他也就不再惦记你们了。”
这时候,女孩子跑到那小枣树下面,伸手去够那枪,又回过头来望望我,望望她母亲。我放下担子过去,哄着她穿上我那军装上衣,系上皮带,把枪放在她那小手里,那孩子就像一个小战士一样,紧紧地闭着小嘴。对面的母亲,响亮地笑了。
一九四四年
(选自《孙犁全集》第一卷,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向年轻的女人买鸡蛋,她却很生气地喊叫着拒绝了,这就设置了一个悬念:她为什么这样生气?从而吸引读者带着兴趣读下去,一探究竟。
B.小说注重人物心理活动描写,“我”因挑沙土费劲,想到家里菜园出产大够妻女吃的,表现了作为战士的“我”的人情味,使人物形象真实、丰满。
C.年轻女人听了“我”说妻子不仅不骂我,还鼓励“我”不要想家后脸红了一下,说“呀,你家里的进步!”语带讽刺,说明她还没有放下抱怨。
D.小说文风朴实,写的只是山乡日常的田间劳作,却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艺术地表现了同仇敌忾抗击日寇、团结互助丰衣足食的时代精神。
2.小说的故事为什么以春天为背景?请简要分析。
3.小说是怎样叙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1.C。“语带讽刺,说明她还没有放下抱怨”错误,“脸红了一下”说明年轻女人在对比中认识到自己的“落后”,感到不好意思,说的话表达的是对“我”妻子的称赞。
2.①便于呈现矛盾,展开故事情节。年轻女人为春天无法耕种而发愁生怨,最终因为八路军帮助而化解困难。②利于表达主题。春天是耕种的季节,八路军帮助军属耕种,带来春天般的温暖。③寄寓希望之意。春天是播种粮食和希望的季节,春天军民联手耕种,来日将收获粮食;军民一心抗日,必将收获抗战的胜利。
3.①设置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年轻女人的丈夫参加八路军,她在八路军帮助下耕种;暗线是“我”参加八路军,家里在八路军帮助下耕种,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小说的主题。②以“我”的视角来叙事。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使事件真实可信,增加亲切感。③多用对话形式。用对话交代相关的情节,以“我”和“她”之口自述自家的事情,使叙事摇曳多姿,避免平铺直叙。④先抑后扬。“她”先是因丈夫参军不能给家里干地里活满怀抱怨,最后感受到八路军和老百姓一家亲,露出笑容,更好地突出了主题。
孙犁
我这里要记下这个人,叫邢兰的。
他在鲜姜台居住,家里就只三口人:他,老婆,一个女孩子。
这个人,确实是三十二岁,假如你乍看他,你就猜不着他究竟多大年岁,你可以说他四十岁,或是四十五岁。因为他那黄藁叶颜色的脸上,还铺着皱纹,说话不断气喘,像有多年的痨症。但你也可以说他不到二十岁。因为他身长不到五尺,脸上没有胡髭,手脚举动活像一个孩子,好眯着眼笑,跳,大声唱歌……
去年冬天,我随了一个部队机关住在鲜姜台。我的工作是刻蜡纸,油印东西。我住着一个高坡上一间向西开门的房子。那几天正冷得怪。我躲在屋里,把门紧紧闭住,西北风还是找地方吹进来。我一坐下来,刻不上两行字,手便冻得红肿僵硬了,脚更是受不了。这时,邢兰推门进来了。我以为他是这村里的一个普通老乡,就请他坐坐,并且说:“冷得怪呢,这屋子!”
“是,同志,这房子在坡上,门又冲着西,风从山上滚下来,是很硬的。这房子,在过去没住过人,只是盛些家具。”
“唔,这是你的房子?”我觉得主人到了。
“是咱家的。”他紧接着又向我说,他是来问问我想烧炕呢,还是想屋里烧起一把劈柴。
我便说:“不要吧,老乡,现在柴很贵。”
他好像没注意我这些话,只是问我是烧炕,还是烤手脚。当我说怎样都行的时候,他便开门出去了。不多会,他便抱了五六块劈柴和一捆茅草进来,拿一把茅草做引子,蹲下生起火来。
我也蹲下去。
他向我说:“我知道冷了是难受的。”
从此,我们便熟识起来。我每天做着工作,而他每天就拿些木柴茅草之类到房子里来替我生着,然后退出去。晚上,有时来帮我烧好炕,一同坐下来,谈谈闲话。
后来,我知道了邢兰的详细情况。从小就放牛,佃地种,干长工,直到现在,家境也不好,孩子冬天都没有裤子穿。小时放牛,吃不饱饭,而每天从早到晚在山坡上奔跑呼唤。直到现在,个子没长高,气喘咳嗽……
但是,我从没有看见或是听见他愁眉不展或是唉声叹气过,这个人积极地参加着抗日工作。
邢兰发动组织了村里的代耕团和互助团。代耕团是替抗日军人家属耕种的,互助团全是村里的人,无论在种子上,农具上,牲口、人力上,大家互相帮助,完成今年的春耕。而邢兰是这两个团的团长。
看样子,你会觉得他不可能有什么作为的。但在一些事情上,他是出人意外的英勇地做了。
去年冬天,敌人“扫荡”这一带的时候。邢兰在一天夜里,赤着脚穿着单衫,爬过三条高山,为部队探到平阳街口去……
邢兰参与抗日工作是无条件的,而且在一些坏家伙看来,简直是有瘾。
近几天,鲜姜台附近有汉奸活动,夜间,电线常常被割断。邢兰自动地担任作侦察的工作。每天傍晚在地里做了一天,回家吃过晚饭,我便看见他斜披了一件破棉袍,嘴里哼着歌,走下坡去。我问他一句:“哪里去?”
他就眯眯眼:“还是那件事……”
按照他这样一个人,矮小、气弱、营养不良,有些工作实在他是勉强做去的。
有一天,我看见他从坡下面一步一步挨上来,肩上扛着一条大树干,明显的他是那样吃力,但当我说要帮助他一下的时候,他却更挺直腰板,扛上去了。当他放下,转过身来,脸已经白得怕人。他告诉我,他要锯开来,给合作社做几架木犁。
还有一天,我瞧见他,赤着背,在山坡下打坯,用那石杵,用力敲打着泥土。而那天只是二月初八。
如果能拿《水浒传》上一个名字来呼唤他,我愿意叫他“拼命三郎”。一个小个子,腰里像士兵一样系了一条皮带,嘴上有时候也含着一个文明样式的烟斗。
而竟在一天,我发现了这个家伙是个“怪物”了。他爬上一棵高大的榆树修理枝丫,停下来,竟从怀里掏出一只耀眼的口琴吹奏了。他吹的调子不是西洋的东西,也不是中国流行的曲调,而是他吹熟了的自成的曲调,紧张而轻快,像夏天森林里的群鸟喧叫……
在晚上,我拿过他的口琴来看,是蝴蝶牌的,他说已经买了二年,但外面还很新,他爱好这东西,他小心地藏在怀里,他说:“花的钱不少呢,一块七毛。”
我粗略地记下这一些。关于这个人,我想永远不会忘记他吧。
1940年3月23日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写邢兰“说话不断气喘,像有多年的痨症”,又写他身长不过五尺,“手脚举动活像一个孩子”,说明他体弱、矮小。
B.小说写了邢兰每天拿来当时很贵的柴火给“我”烧火取暖,表现了当时老百姓对革命队伍的无私支援和深厚情感。
C.不论是从小放牛,还是现在参加抗日工作,人们从没看见或听见他愁眉不展或唉声叹气过,表明邢兰是个乐天派。
D.小说首尾照应,内蕴丰富,最后一句“关于这个人,我想永远不会忘记他吧”表明了作者对邢兰无限崇敬的感情。
5.文章为何称邢兰为“拼命三郎”和“怪物”?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6.小说以“我”为视角布局谋篇,这样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4.C(“人们”不对,是 “我”)
5.称邢兰为“拼命三郎”:(1)爱护战士。尽管邢兰家境不好,仍然倾其所有支援抗日部队。将贵重的柴火给部队的同志取暖。(财物方面)(2)支持抗日。尽管他矮小、气弱、营养不良仍然拼命为抗日事业做着工作。如“任了两个‘团长’的团长”“冬夜为部队探路”“白天干活晚上做侦察工作”。(革命工作方面)(3)坚强。尽管他矮小体弱,仍然拼命地干着繁重的体力活,如“扛树干”“赤膊打土坯”。(日常生活方面)(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称邢兰为“怪物”:有高雅的精神追求。邢兰在大榆树上吹奏口琴,有高雅的兴趣爱好和精神追求。(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6.(1)以“我”为视角谋篇布局,突出了小说的真实性。(总述)(2)这样组织材料更加灵活,很好地推动情节发展。(情节方面)(3)这样便于议论抒情(议论抒情更加自然),引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使邢兰的形象更加饱满,更加感人。(人物方面)(4)人民群众积极拥护革命、参与革命,奉献革命的精神。(主题方面)(共6分。每点2分,写出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