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策划】“诗意书魂”——当代自作诗词书法精英100家【林散之 专辑】
“诗意书魂”篆刻:(重庆)马小杰
“诗意书魂”
——历代诗书大家100家
专辑目录
【1027一苏轼】 【1045黄庭坚】
【1125一陆游】 【1470文徵明】
【1555董其昌】 【1555董其昌】
【1592一王铎】 【1844吴昌硕】
【1864齐白石】 【1879于右任】
(待续,以出生年月为序。本平台所称“历代”“当代”非史学概念,姑且以1978年为界,诗书名家在1978年及以前逝世的均划归“历代”,活跃在1978年以后的当代书坛的诗书名家均列入“当代”。)
“诗意书魂”
——当代自作诗词书法精英100家
(候选提名)
专辑目录
【江苏林散之】 【北京一启功】
【重庆许伯建】 【重庆屈趁斯】
【重庆徐无闻】 【河南周俊杰】
【江苏叶鹏飞】 【北京一李一】
(待续,以出生年月为序。欢迎当代诗书精英提供最新图文资料推出或更新诗书专辑,投稿邮箱:421814195@qq.com)
“诗意书魂”
——当代自作诗词书法精英100家
【林散之 专辑】
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半残老人等。生于南京市江浦县,祖籍安徽省和县乌江镇。自幼喜欢书画,32岁时,经张栗庵介绍,赴上海从黄宾虹学画山水,后遵黄宾虹教导,外师造化,孤身作万里游,得画稿八百余,诗近两百首。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被誉为“草圣”,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1978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82年,在南京举办其祖孙三代书画展。1988年,林散之参加江浦县在求雨山上举行的林散之书画捐献仪式,捐出书法作品170件、画40幅,吕留良虫蛀砚和定山砚。1991年,安徽马鞍山采石矶“林散之艺术馆”建成开放。曾任江浦县副县长、政协南京市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国画院画师、黄宾虹研究会名誉会长。编纂《山水类编》二十九卷,著有《江上诗存》三十六卷及编外集十卷、《林散之书画集》等。
论林散之诗与书的关系
文/何欢
摘 要:林散之是我国当代著名诗人、画家及书法家,在艺术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对林散之先生诗与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林散之先生追求的诗观、诗风及诗美,对其诗歌艺术精神勾勒出一个发展轮廓,进而使其艺术创作动力得到深入揭示。
关键词:书法艺术;笔法;笔墨精神;诗歌艺术;理论研究;艺术理论
0 前言
在我国古典美学中,评价艺术与其对道德与情感内涵的反映具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我国书法主旨不只是“美”,还是“人书俱老”。林散之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诗人、画家及书法家,其在晚年回顾个人作品时曾认为,在诗、书、画中最好的是诗,然后依次是画和书法。在其墓碑上以“诗人林散之”自书,而对一生所学自叙,也表达出用于学诗付出了最多,有七分精力,写字只有两分精力,其余精力才用于画中。
1 林散之先生的诗观和书法观
林散之先生晚年曾将平生诗作整理名为《江上诗存》,将2000余首诗收录其中,创作时间超过50年。在整体上,可采用无须笺注的诗集对其进行概括。这里不是指林散之先生诗句易于理解,诗篇无须笺注是因为林散之先生的诗并非学者的遣怀,否则经常晦涩难懂需要加注;也并非艺术家的“玩票”,否则将影响其可读性,启功先生对其作品的定位描述得非常客观,认为林散之先生是在诗歌方面具有才学的一名画家,高度评价其诗是“无雕章琢句之心,有得心应手之乐”,使诗的特色得到最客观真实地反映。林散之先生的诗观主要是“抒性情”,是性情中人,在其全部诗作中,其感性比智性更丰富。其诗在叙事和议论方面涉及得不多,不管是写景还是咏史,都更侧重于感情引触于景物或史事。咏史作品都根据对古迹的感慨,因此使景物实现统一,根据景物联想历史,于是在心中产生感慨。林散之先生的写景诗作,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情感,通常利用山水对当前之事进行描写,在思女、怀人、赠友、悼亡等方面的大量作品中一片至情也都渗透其中。正如林散之先生比较通达的观点,“用典要少,要好,要活”。其观点认为古人对于典故的应用比较广泛,语言通畅,对当时读者不会产生任何阻碍,但当代人却比较陌生,使诗的感染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削弱。
林散之先生的诗并非只是堆垛展览学问与事实,与其“诗贵性情”的诗观有重要关系。根据林散之先生的诗论,与其诗风相结合可知,他对唐宋诗看法存在的区别是其别有会心处,个人写作交互出现两种风格。以此为参考,在书法艺术方面,各阶段存在不同的风格,也与其联系比较紧密。
林散之先生在阐述用墨的辩证关系时认为,墨法对于书法十分重要,浓、淡、枯各种形式都应采用,字枯并非墨浓或少,墨分为浓墨、焦墨、渴墨、宿墨、积墨、破墨等形式,其应用的妙处主要是书法创作者的内心。林散之先生的书法观是应惜墨如金,与渍水干润深浅程度相结合,进而产生非常丰富的变化。
2 林散之先生的诗风和书风
林散之先生对唐宋诗之间的互为别调深刻了解,没有产生偏离正常的观点,不只是尊唐摒宋,也没有出现相反的情况。因对宋人推崇而对唐人唾弃,在其江上诗存 - 自序中,对个人的学诗道路进行了客观记录。对唐宋诗的观点,与上述相结合,在江上诗存这个作品中,很明显林散之先生对近体律比较偏爱。其古体充分借鉴李白、韩愈等名家,但其成就主要体现在律绝方面,自叙按照盛唐、中唐及宋的次序依次学习诗作,在其诗作中有充分体现。体裁对于风格具有决定性作用,也表现出比较复杂的情况。林散之曾指出“七律学山谷”,这是主要的问题。七言律诗是黄山谷最着力的地方,典故及拗折都较多,其内在神髓与林散之先生的诗完全不同。林散之先生的七言律诗具有中唐时期的格调,更多的晚唐色泽。特别是早年的作品,是发展到大历后七律诗表现出的诗风,诗风秀润成为其作品的主导风格。但随着林散之先生不断增长的阅历、日益丰富的学识,其诗作也表现出情韵风致,逐渐呈现出杰出横放、泼辣洒脱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后期论艺诗作品中,更明显地表现出唐宋不同时代的现象,其最理想的唐人秀润、宋人瘦劲的诗风,特别是70年代前在七绝的作品中得到印证,使其逐渐形成兼容并蓄的风格。
林散之先生擅长草书,对于墨的变化十分讲究,在阐述墨的辩证关系时曾指出“字之黑大方圆者为枯,而干瘦遒挺者为润”。对墨色关系的探讨看似存在矛盾,但在精神气韵上蕴含着重要联系。在近代各位行草书法大家中,林散之先生笔细、墨淡,但能达到尽其润,是其他人不可比拟的。自然是用墨的至高技巧,但应进行多年的积累,达到一定功底方可实现对“自然之气”的控制,也就是常言中的“墨要熟,熟中生”,这离不开篆隶的多年书法艺术基础,在我国书法艺术中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实践作用。墨分五色主要是源自蘸墨蘸水的力度大小,最难的却在于使变化在方寸间表现出自然和谐之美,达到适当的线质枯润状态。枯润离不开扎实的基础,只采用墨法技巧却影响其表现出的美感,墨法难以为作品增色。
3 林散之先生诗与书之间的关系
在林散之先生的诗作中,刚柔、厚瘦、润枯、温冷、疾缓、轻重自唐宋开始形成相反对立的因素,在其中有时偏重,但不会偏废,使其书风得到反证,可见其诗心与书意是从一而终的。在中年书法形成特定风格后,彼此之间的对立因素消失或调和,就如同诗渐入佳境后反映出的多样化风格。林散之先生晚年的诗与书名气大噪,对其进行比较,书法风格天真泼辣,诗的风格稚拙老辣,形成豁然相通的境界。“淮南淮北雨丝丝,正是吴江水涨时。欲请吴娘歌一曲,子兮子兮去何之。”这首诗成为其晚年诗书发展的顶点。此前林散之先生的谐谴自嘲诗及打油诗比较少见,但此时比较放得开,一有兴致就即兴创作,集中出现了大量作品。从多方面表现风格,他人也轻易不敢加入诗的创作,林散之先生却敢于创作。他人不敢将声律破弃,林散之先生却敢于打破,诸如奇妙的绝句,并非长期的平仄谐,是一种对工做法,但大部分具有风致情韵。此阶段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以前很少通过诗作对书进行讨论,但逐渐创作出论书的大量绝句。
在书法上,林散之先生晚年以“老”“辣”风格渐长,背离了赵、董“软媚”“甜俗”的书风。在纸中将气撩入,在笔墨中将生命溶入,使生命的跃动得到体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趣味逐渐发生变化,少年时期喜欢的字体工丽园转,青年时期喜欢的字体剑拔弩张,中年时期喜欢的字体内涵丰富,老年时期喜欢的字体平淡天真。将以前用笔的老辣纵横改变为由险绝向横平竖直复归,线条从刚劲向心手相合的境界转化,满纸中表现出“真”意,这是林散之先生晚年的出脱空华,返林归真的笔墨精神。仿佛垂老的诗人向生命的童年返回,以童心欣赏世间活泼的风景和事物。
4 结语
林散之先生的诗洋溢出痴迷和稚拙,从其书中渗透出的老庄哲学,就似经雕琢后成为脱去粗陋外形的一块璞玉,表现出温润的品质,充分象征了林散之先生的诗风。他的诗记录了其一生的心迹,在精神泻泄中比书画方式更直接,使诗与书合二而一。由于林散之先生在诗、词、画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其书法作品滋养意、韵、气、趣,使其境界明显超越常人。书法凝聚了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使哲学思想得到渗透。国内外书坛受其审美观到形式技法等诸多方面的重要影响,使其成为当代书坛的一个重要的先驱人物。
参考文献:
[1]… 徐伟 . 无界笔墨……冠绝今世——林散之书法艺术历程探析[J]. 书法赏评,2017(5).
[2]… 唐吟方 .“书生”“草圣”之间——《林散之年谱》读后[J]. 文艺生活,2018(11).
[3]… 尤婕 . 对林散之书法“四变”过程的阐释[J]. 书 法,2016(3).
[4]… 陈缨 . 浅谈林散之书法之墨色美[J]. 新闻世界,2016(9).
[5]… 邵川 . 林散之山水画跋考释( 一 )[J]. 荣宝斋,2018(4).
[6]… 宋玉麟 . 山水画大家——林散之[J]. 书法艺术,2016(10).
(作者何欢: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林散之楷书《自作诗稿》,纸本31.8×24.5cm
1947年,马鞍山林散之艺术馆藏。
释文:《秋雨得遯庵酬画扇诗二首次韵却寄》(后略)
款署:三十六年秋暮, 散之初稿。
林散之楷书《自作诗示秋水》,20×30cm
示秋水
诗书/林散之
稼穑艰难笔代耕,
百花已共岁时明。
小虫小鸟俱生意,
一水一山有性情。
咬得菜根甘苦见,
磨穿铁砚事功成。
卮言为寄东床李,
灯下田头好力行。
款署:秋水习画甚勤,尤喜写小虫小鸟,生意盎然。每于劳动归来,灯下摹写,不辞劳倦,乃作此以勖之。散之。
林散之草书《自作诗轴》纸本,96×34cm,1977年,马鞍山林散之艺术馆藏。
论书绝句一首
诗书/林散之
笔从曲处还求直,
意到圆时更觉方。
此语我曾不自吝,
搅翻池水便锺王。
落款:慎之大弟留念。散耳。
钤印:大年(朱文)、林散之印(白文)
林散之草书《自作诗 太湖东山一首》,136×67㎝,1980年作,林散之纪念馆收藏
太湖东山一首
诗书/林散之
千峰竞秀白云开,
西坞人家特地来。
爱煞晚枫斜照里,
有人倚石画青梅。
林散之草书《自作诗颂长江大桥》,镜片
1987年作,360×192㎝
颂长江大桥
诗书/林散之
青峰两岸万千重,
美化河山着意浓。
天半飞虹悬北斗,
云间舞燕展东风。
人民力量惊神鬼,
物质功能压虎龙。
同约舟航看晚日,
光芒遍照大江红。
林散之草书自作诗 142cm×358cm
匡时2014秋拍 成交价333.5万元
祝燕京书画苑成立
诗书/林散之
青峰两岸万千重,
美化河山着意浓。
天半飞虹悬北斗,
云间舞燕展东风。
人民力量惊神鬼,
物质功能压虎龙。
同约舟航看晚日,
光芒遍照大江红。
款识:祝燕京书画苑成立。散耳。
钤印:不残老人、古为今用。
丙午年秋乘轮看长江大桥工程作诗 360x142cm
丙午年秋乘轮看长江大桥工程作诗
诗书/林散之
青峰两岸万千重,
美化河山着意浓。
天半飞虹是北斗,
云间舞燕展东风。
人民力量惊神鬼,
物质功能压虎龙。
同约舟航看晚日,
光芒遍照大江红。
林散之草书《自作诗 昔游十八首之一》 68×28㎝
林散之学生、扬州市书协原副主席熊百之先生收藏
昔游十八首之一
诗书/林散之
时摹元人迹,
形神已不完。
自惭笔墨里,
风雨画房山。
落款:熊能同学留念,八十三叟,散耳。
引首章:“散之八十之后书”(朱文)
名章:“散之信玺”(朱文)
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自作诗·论书一首》
145×354厘米 林散之纪念馆藏
论书一首
诗书/林散之
自攫神奇入画图,
居心未肯作凡夫。
希贤希圣希今古,
无我无人无主奴。
一种虚灵求不昧,
几番妙相悟真如。
浑然天趣留多少,
草绿山中认苾刍。
林散之草书精品《自作诗 为仲华先生雅存》
115×22㎝ 宋玉麟收藏
为仲华先生雅存
诗书/林散之
点点青山对草堂,
劳人纸笔费携囊。
心期妙相瞎尊者,
思入多罗好大王。
野涨无边春影乱,
闲云几处墨痕张。
此情多少容收拾,
付与幽朋仔细商。
林散之草书《自作诗 论画一首》
立轴,79×54㎝,宋玉麟先生收藏
论画一首
诗书/林散之
守黑方知白可贵,
能繁始悟简之真。
应从有法求无法,
更向今人证古人。
云卧千山时欲起,
春回万木自推陈。
眼中风物手中笔,
风趣年来又一新。
林散之《鼋头渚》草书自作诗,138cm×69cm
鼋头渚
诗书/林散之
扶摇人世外,心向五湖宽。
波浪鼋头渚,风烟马迹山。
片帆春渺渺,芳草碧漫漫。
离乱同来日,偷闲各醉颜。
《鼋头渚》一首,己未夏六月,林散耳。
林散之草书代表作《自作诗 秋思》
135×34㎝ 古吴轩旧藏
秋思
诗书/林散之
案上诗书常乱叠,
重重叠叠似瑶台。
秋来何事慵如此,
为有书鸿久未来。
林散之草书《瑶池归来》 92×33cm 80年代
浦口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林散之馆藏
瑶池归来
诗书/林散之
劫后归来身半残,
秋风黄叶共阑珊。
可怜王母多情甚,
接入瑶池又送还。
作书
诗书/林散之
不随世俗任孤行,
自喜年来笔墨真。
写到灵魂最深处,
不知有我更无人。
林散之 草书题画诗 1980年作 97×33cm
题画诗
诗书/林散之
山岳归来头已白,
画图写罢眼犹青。
平生风雨经多少,
留得寒窗夜夜灯。
草书 七夕寄冯仲华
七夕寄冯仲华
诗书/林散之
闻说今宵鹊架桥,
桥成不遇小牛郎。
良辰坐待三更后,
独见河魁夜在房。
为李真题梅花卷 水墨纸本 立轴 132×59cm
为李真题梅花卷
诗书/林散之
林家本是梅花种,
一瓣梅花画未能。
今日为君写数句,
追随香海拜先生。
丙午年秋乘轮看长江大桥工程作诗 360x142cm
丙午年秋乘轮看长江大桥工程作诗
诗书/林散之
青峰两岸万千重,
美化河山着意浓。
天半飞虹是北斗,
云间舞燕展东风。
人民力量惊神鬼,
物质功能压虎龙。
同约舟航看晚日,
光芒遍照大江红。
草书横幅·《自作诗二首》
题写太湖东山二首
诗书/林散之
湖上青山湖内舟,
媚人风物足勾留。
平生搜取空皮相,
徒向残膏褪处求。
七十二峰明更灭,
三千馀劫古仍今。
苧萝隔岸村何处,
空费扁舟一度寻。
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手卷《中日友谊诗》 1975年
中日友谊诗
诗书/林散之
黄河之水远接天,
赤县扶桑两地连。
千数百年唐盛日,
早通通宝开元钱。
红白樱花烂漫开,
盈盈一水送春来。
愿祝此花香不散,
千秋百代好同栽。
好风吹面至东瀛,
两岸幽情日日深。
有笔如花花似锦,
愿从兰芷荐春心。
喜接嘉宾颜笑开,
烟光如海望蓬莱。
遥期桂子秋登日,
八月金黄君再来。
林散之草书《自作诗 三首》 庄希祖 收藏
册页,尺寸为 40×41㎝×7
自作诗三首
诗书/林散之
秋思
案上诗书常乱叠,
重重叠叠似瑶台。
秋来何事慵如此,
为有书鸿久未来。
寄曼叟
门前一道水湾湾,
水上人家独自闲。
忽忆江东老曼叟,
却寻残墨画秋山。
学画
闭门无事学荆关,
涂抹经年尚未完。
点点斑斑画错了,
又从秋雨学房山。
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手卷《读曼殊上人诗集有感八首》 22.5×200㎝ 宋玉麟收藏
读曼殊上人诗集有感八首
诗书/林散之
读曼殊上人诗有感四首
茫茫尘海幻微波,
卅五年华一刹那。
万劫丛中灰来冷,
香花放出曼陀罗。
已作沾泥絮不飞,
慈悲心愿妒蛾眉。
如如自了诸天相,
时向空林泣子规。
生逢浊世可怜身,
承愿能来注梵经。
一点微情忘未了,
於无人处听弹筝。
南游两度到蛮荒,
佛国神州记渺茫。
万里归来残衲在,
西湖风月旧灵光。
又感四首
冷才生小太清狂,
七字诗成数十行。
鬓影衣香无限泪,
人间情种算三郎。
日日窗前燕子笺,
三生石上补因缘。
佛言有色原无色,
天女维摩各解禅。
离恨天中有漏因,
善才童子是前身。
可怜孽海尘缘在,
不画莫雄画美人。
孤义危词释拜伦,
美人香草托灵均。
应知江上风尘客,
几夜灯前独怆神。
草书手卷·《论书十绝诗》
论书十绝句
诗书/林散之
春来湖上坐坡陀,
日日随人看水波。
风水相生浪自涌,
文章皱起一天罗。
山之高兮水之深,
芳草萋萋兮好鸟音。
我亦有诗出肝鬲,
追随众响作春吟。
风林有力天然得,
水净沙明画几圈。
狡狯平原具独解,
沙锥深处悟真诠。
独能画我胸中竹,
岂肯随人脚后尘。
既学古人又变古,
天机流露出精神。
笔从曲处还求直,
意到圆时觉更方。
此语我曾不自吝,
搅翻池水便锺王。
欲学庖丁力解牛,
功夫深浅在刚柔。
吾人用尽毛锥笔,
未入三分即罢休。
以字为字本书奴,
脱去町畦可论书。
流水落花风送雨,
天机透出即功夫。
能於同处不求同,
唯不能同斯大雄。
七子山阴谁独秀,
龙门跳出是真龙。
立功立德各殊途,
打破樊笼是丈夫。
竖子成名山鬼笑,
风萧萧兮一木孤。
右军如龙北海象,
龙象庄严百世名。
虿尾银钩真绝技,
可怜青眚看难明。
学我者死叛我生,
斯言北海镂心铭。
奈何世俗斤斤子,
辜负芸窗十载灯。
千载斯人已陈迹,
唯馀真理曜乾坤。
请看雨湿墙头处,
月影参差照漏痕。
乾乾几案笔头奴,
窗月娟娟冷笑余。
犹不甘心於寂莫,
当门濡墨写桃符。
(林散之论书绝句十四首)
林散之 自作诗稿 28×224cm 林昌庚先生旧藏
林散之诗词
文/何永炎
林散之先生的草书无疑是当今人文中国一大景观。在京城,在沪上, 在金陵, 在淝滨, 凡得先生字者, 无不将其精装细裱,悬于壁上, 成为镇宅之宝而倍加珍爱;即使在江浦、 历阳、 乌江一些小镇或有个什么旅游景点的山野乡村, 也能见着先生的墨迹, 给这些地方也平添了一些文化气息。
我是个书法外行, 按理说, 根本没有资格评价先生作品。只是每当看了先生的字以后, 心不知被什么拨动了, 偶有所感。以我一介棒槌的眼光来看, 先生的字亦刚亦柔, 收放自如, 是诗(知性) 与乐 (感性) 的结合, 兼具乐韵与形象之美, 可谓中国诗意书法的典范。其美学的奥秘是 “乐舞的人文化”、 “诗的视觉化”, 其对书界的影响至深至巨。
翻开中国书法史, 在其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 仅产生10多位一流大家, 可见其难。而就中尤以草书为最难。古往今来, 习草书而有大成者, 寥若晨星。唐僧怀素与张旭齐名, 被称为 “草书 星”;宋代仅黄山谷一人;元代赵孟 号称 “直接大王”, 实则除楷书大有建树外, 行草书只是回归山阴一派, 而无所创造;明代有祝允明、 董其昌、 王觉斯, 而觉斯之后, 几尽空白。唯横空出世一个林散之, 被书界称为 “当代草圣”。他 “大力煎熬八十年”,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师古不泥古, 继承出新意;糅碑入帖, 刚柔相济, 笔势多变, 随手生发;并以画法入书, 书墨交融, 洇散渗化, 墨体隐现, 一片生机, 使书苑沉寂已久的草书艺术, 再现辉煌。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近乎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因此, 赵朴初盛赞他的书法 “老笔淋漓臻至善”。所谓 “臻至善”, 就是说已经达到至善至美、 高妙纯粹的境界。
国人素来有文若其人之说, 倘若字如此, 那么这等境界的字, 需要书写者有一种十分完善的修养, 这种修养不是外在的,就是这个人自身。文若其人, 若人不造作, 书法当然不会造作,人有骨, 字亦同样有骨。文若其人之人, 就是一个人的全部, 他的所爱所憎, 所感所好, 他的道德修为, 他的全部经历和人品。
最近读到林长庚的 《林散之》, 更感到先生是中国传统文人中的一个杰出代表。中国文人最讲风骨。先生写过一首咏梅的诗:
低首平生只有梅, 爱他独占百花魁;
不辞冰雪连天冻, 犹领诸芳次第开。
他赏梅写梅吟梅, 崇尚梅君子的风骨。风骨是主善的。与西人看重真不同, 中国人更看重善。丰子恺先生讲过, 中国人的生活有三重境界, 分别主真、 主美、 主善。我们的物质生活是主真的。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 有规则、 有职业, 要顺应很多要求, 但求真实而已。第二重生活是审美生活, 与三两朋友听听音乐, 品品诗词书画, 完成一种文学的陶冶、 艺术的享受。这一层生活是主美的, 因为他完成了一个审美的过程。但是, 人生的至高境界是一种灵魂生活, 这种灵魂生活是主善的。所谓主善, 最主要的功能是要使人遵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这个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原则上没有古今新旧, 只要还有人存在, 就需要。中国儒家在这方面不免悬帜太高, 要人成圣成贤, 实际上难以做到。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们会增加一些新的规范, 但一些旧的规范仍然有效。比如儒家讲的仁, 用现代话来讲, 就是要有爱心, 要有同情心。先生是入世的, 他的灵魂善, 他为人的信念就是善。青年时代, 他立志投笔从戎;家乡水灾, 生灵涂炭, 他挺身而出, 解民倒悬;乌江青年100余人无辜被国民党拘捕, 因他的营救, 才得以生还;解放初, 他在江浦县长期间, 为民解忧,鞠躬尽瘁, 为地方的水利事业、 文化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文革” 期间, 他与学生笔谈时曾写下 “你打起脸来, 今日顿殊昨日样;我睁开眼看, 上台终有下台时” 的句子, 并在旁边注了一 个 “曌 ” 字, 先生是否冥冥之中预测到那个效法武则天的“红都女皇” 必然下台的命运?先生知人论世, 贵在诛心, 看似平淡无奇, 实则极富深意。因此, 善也是一种正义的力量, 是一把驱邪惩恶的利剑, 它的内涵决定要理直气壮, 善恶分明, 寒芒直逼, 使恶人难以栖身。
无论是外貌还是内质看, 先生是一个儒雅的学人, 他自称俗儒, 但用仙风道骨来概括他, 似乎又有点像。他白眉慈目, 红颜光顶, 熠熠生辉, 活脱脱一个山中道人。他其实又很超脱。从这个意义上说, 他又是出世的, 出的是庸俗之世。他极崇尚庄子,庄 子 的 哲 学 是 淡 泊 为 大 。“名利此处淡, 怀抱十年清”、“独自坐桐阴, 微风荡尘想”、“容世鹪鹩寄, 全生麂鹿逃”、“要知天地真, 物物不可名”,可以说, 庄子思想在他的诗作里留下了很多隐约可寻的生活的影子, 这里面的很多判断与儒家的思想彼此呼应。只不过儒家所看重的永远是大地上圣贤的道德, 永远是人在此生中建功立业的信念;而道家看重的永远是更高旷的苍天之上的精神自由, 永远是人在最终成全以后的超越。俗话说:“雁过留声, 人过留名”, 破利不容易, 破名就更难了。有多少人可能不为利所惑, 却为名所累。先生晚年被推为江苏省书协名誉主席, 很多年后, 他根本不知道还有个书协, 先生早就 “笑把浮名让世人”。试想, 一个人活在当下, 既穿透了利, 又看破了名, 这颗心灵拥有一个多大的空间、 一份多高的境界啊。中国老庄哲学有 “复归于朴” 的要义, 意思是说返回质朴的内心, 守持生命的本质状态, 拒绝那些所谓功名、 财富、 权力之类的诱惑。先生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 我们仰慕先生将中国儒道两脉思想文化的精华熔于一炉而生的仁心和智慧。那种古老国度的雨露滋养了一位身穿红袍的光顶白眉老人, 老人永远神采奕奕。
林散之半生飘零, 惟对自己的诗很看重。他说:“我诗第一, 画第二, 书第三。” 吟诗、 作诗几乎占了他全部生命的三分之一, 不论碰到什么艰难和痛苦, 他只要一 “哼上诗”, 便什么都抛到脑后了。他真是中国一位老智者、 老歌手。他心中的一切都化为了歌, 他眼前的一切都供他吟诵。清风明月, 山高水长,时光流水流过他的心头, 再一次流出就成了芬芳的液汁。他的诗, 内容十分广泛, 大到近一个世纪的国家大事, 小到一草一木、 一粥一饭, 但无论何诗, 都有一个真我, 都有一片真情在。这是其诗的灵魂。先生一生仰慕唐代的诗人李白, 他自己也是一位大诗人, 他给我们留下了一本 《江上诗存》。李白以他浪漫不羁的狂狷性格和光焰万丈的诗篇, 透出了他对封建专制王朝的反叛;先生则以他平顺的人品和行云流水般的书法艺术, 表现了他对祖国、 对家园、 对人民的真诚的爱。祖国和人民一个世纪的悲欢, 和着他的赤子之情, 烙刻在他的诗中。
先生对宋代苏东坡学李青莲大开大合、 成一代风气的诗篇极为赞赏, 同样他因羡慕李白也有诗云:
天下诗称才八斗, 七分已在先生手。
豪气未除才力在, 请君赠我一杯酒。
斗酒长哦诗百篇, 谁人可比李青莲?
生前他托世弟陈艾中先生为他先前去世的夫人 “代卜安隐之处”时, 曾留下遗言“愿归宿之期与李白为邻”, 并赋诗:
翠螺山色阴晴变, 扬子潮声远近连。
身后一抔清净土, 共君永此傍青莲。
现在老人已安卧在著名风景区马鞍山市采石翠螺山东麓的林散之艺术馆内, 他的墓塚掩映在青松翠竹间, 与山上李白衣冠塚遥遥相望, 实现了先生的遗愿。
(作者系马鞍山市政协原副主席)
林散之 自作诗稿 二十八开 硬笔纸本 册页 尺寸不一
“诗意书魂”
——当代自作诗词书法精英100家
入选须知
一、入选条件:
须同时具备以下两项条件方能入选:
1.1978年以来活跃在当代书坛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或西泠印社社员,且书法作品入展中国书协或西泠印社主办的全国性展览两次以上;
2.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各省市区诗词联赋创作精英,正式出版有诗词作品集或在书报刊公开发表自作诗词联赋作品10首以上。自作近体诗词应符合诗词格律。
欢迎书家自荐或提名推荐诗书精英。
二、入选资料
1.自作诗词书法作品20-30幅;
2.自作诗词释文(请按书法作品编号依次对应);
3.作者生活照2-3幅;
4.诗词书法评论文章若干;
5.作者简介及详细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