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都文艺》作者:谢敏蓉《平凡而艰难的人生——纪念谢芳澄诞辰100周年!》总628期⑥2020年344期⑥
平凡而艰难的人生
纪念谢芳澄诞辰100周年!
《自序》
退休之后,人生的很多往事不断地浮上心头,在衣食无忧的今天,很想用这支笔和一颗不老的心,去实现自己年青时未能实现的理想。这篇回忆只是第一篇,希望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平凡而艰难的人生》是我对父母亲往事的片断回忆,目的是为了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还原一位真实可敬的父亲。由于我离家较早,因此写作难度较大。为了写好这篇回忆录,我遍查了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编写的有关史料及父亲所在单位编写的“厂志”,还多次到图书馆查阅六、七十年代与畜牧兽医专业有关的杂志,并与弟妹们座谈,收集了大量父亲的有关书信及遗物,历时近一年。
文稿是在海南文昌完成的。回忆过程也是我不断深入了解父亲的过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从伤痕累累的苦痛中挣扎出来,不顾个人名利,不求功利得失,几十年如一日,为畜牧兽医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深深震颤着我的心灵,常使我夜不能寐,静听窗外海涛声声,汹涌翻滚。我相信,父亲是一位值得我们和子孙感到无比骄傲、永远铭记的前辈。
2013年3月于海南文昌
我的父亲谢芳澄,1913年5月13日出生于四川省荣县旭阳镇。祖父小本经营酒房,养活七口之家,生活十分艰难。父亲七岁时祖父病逝,祖母改嫁,父亲过继给二叔爷。天有不测风云,同年二叔爷也去世了。
父亲的学生时代是从10岁开始,先读了五年私塾,16岁就读于荣县华英小学。因为家庭困难,又寄人篱下,每天放学后先要生火做饭和家务,晚上复习功课没有油灯,只能借用炉子里发出的微弱火光看书。1930年9月小学毕业后,天资聪慧、学习又刻苦的父亲,以优异成绩考入华英初级中学。因家庭贫困,二叔娘不让他再读书,安排他在一家迷信纸厂当学徒。校长知道后,决定帮助他,让他免交学杂费住读,并由校长和老师轮流资助伙食费,才得以实现上初中的梦想。
据父亲的同学回忆,他在学校为人老实、性格沉静、读书用功、成绩很好。1933年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成都华西协和高中。上初中每期学膳费花费不大,但要去成都上高中,老师们微薄的工资就无力资助了。初中毕业前,校长黄卓光把父亲的情况介绍给荣县一位姓郭的热心助学的有钱人,经过面试并查阅父亲每期的成绩,同意资助他在成都上高中的全部学膳费。这样,1936年6月父亲才得以在成都华西协和高级中学顺利毕业。
30年代的中国积弱积贫,各种牛、猪等瘟疫常年流行蔓延,牲畜死亡无数,农业减产,贫苦农民颠沛流离,苦不堪言。1935年身为四川省建设厅厅长的卢作孚先生邀请留美专家程绍迥、汪国舆来川,由政府拨款,在成都南门浆洗上街57号原省农事实验场约100亩土地上筹建“四川省家畜保育所”,于1936年3月正式建成,为扑灭当时在全川肆虐危害极大的牛瘟、猪丹毒等疾病点燃了希望之光。同年8月,该所公开招考录取高中毕业生,开办第一期畜牧兽医专业训练班,刚毕业的父亲有幸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20名学员之一。经过一年的严格培训,被录用为该所首批技术助理员,从此开始了他平凡而艰难的兽医防疫生涯。
进所后尽管单位名称多次变更,但机构和工作性质从未变化。当时正值抗日战争艰苦岁月,南京沦陷,各类畜牧兽医人才和大专院校聚集四川。从抗战至成都解放的十几年间,父亲师从于留美寄生虫学专家熊大仕博士等专家,在病理室从事四川牲畜常见的牛瘟、牛炭疽、猪丹毒、猪瘟、猪肺疫等传染病的科学诊断、防治、血清制造和人员培训工作。疫情频发事态严峻时,他和各地的兽防人员一起,沐风雨、冒寒暑、终日行走于崎岖泥泞山道上,忍饥受渴,奔忙于涪陵、黔江、永川、川北等地的穷山僻壤间,足迹遍及全川各地,扑灭了一次又一次疫病,也积累了丰富的田间防疫和实验室工作经验。
父亲把青春和汗水洒在了全川农业发展的沃土上,在辛勤的工作中也获得了真挚的爱情。1939年春夏之交三台县猪肺疫来势凶猛,他前去参加扑疫。经人介绍,认识了小学教师钟月沧,后来她成为我的母亲。她是四川蓬溪人,出身贫苦,父母早逝。她身材娇小,生活朴素,但穿着得体,人长得秀气,小脚,性格刚毅、执着、能干。与同样在贫穷中长大,正直、诚实、聪明的父亲一见钟情。他们于1940年结婚,1942年生下了我。至解放前夕,父母已生下四个女儿,母亲也辞职在家操持家务,全力支持父亲的工作。
在我记忆中,父亲是一个善良又极有情趣的人,从小就教我们唱儿歌、背唐诗。他爱拉二胡,夜晚从家里常常传出优美的琴声,时而是欢快的《金蛇狂舞》,时而是深沉的《二泉映月》,时而是忧伤的《病中吟》。由于他是靠好心人的资助才完成学业,深知无钱要读书的艰难,所以在1943年,当我二姨从乡下来到成都身无分文需要帮助时,他毫不犹豫的多方筹款,帮助她在成都读完幼儿师范学校,走上自立的生活道路。
1949年底成都解放,保育所获得新生,更名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成都血清制造厂。当时的父亲正值青春年华,满怀一腔繁荣新中国畜牧兽医事业的报国热情,留用参加了革命,继续从事细菌实验及兽医防疫工作。
解放后十年,是我国经济恢复发展时期,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兽疫防治工作,实行“保护现有牲畜,奖励增殖”的方针,成立了兽疫防治督导团,设备和人员较解放前大有增加和充实,防治工作面貌为之一新。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至1954年,农区已无牛瘟。1955年,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把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危害严重的牛瘟彻底扑灭了,牲畜头数大增,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成都人民公园内老百姓铸造铁牛以乞求抵御牛瘟的愿望,在解放后短短几年就实现了。当年和父亲一起亲临防治一线的同行们,每当相聚闲谈时,无不为建国以来在防治兽疫方面的巨大成绩而鼓舞,回忆往事异口同声地称颂小平同志在解放初期挤出时间亲自发动部署牛瘟防治工作,这是当时迅速扑灭牛瘟的根本保证。
1953年父亲因为工作需要离开了他珍爱的技术工作,到厂计划财务股任股长,成为国企的中层干部,走上管理岗位。1956年工厂整体搬迁到成都市外东沙河堡,更名为农业部兽医生物药品厂。
新中国的第一个十年,是欣欣向荣的十年,是充满着火热向上精神的十年,是共和国的黄金时代,也是我们家庭最美好的时光。
1958年1月24日,父亲被错划为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取消他所任厂计划财务股股长职务,工资由工厂标准六级降为八级,并下放到厂牛马血清车间劳动改造,时年他45岁。灾难刚来临时,想到今后在工作、学习和政治待遇等方面都会受到歧视,特别担心影响到子女的前程。他有过短暂的迷茫,但很快就把精力转到自己热爱的实验工作上。
从1958年至1979年二十多年漫长岁月里,他埋头于车间繁重的劳动和抗原制造,一个人分担七、八种牛马血清制造任务,还兼任饲养40头牛和污水处理工作。除本职工作外,还主动积极帮助其他工人同志注射、打针、采血,牵牛、捆草。星期天因实验工作需要,也常常不休息,从不叫苦叫累,也无怨言。
白天在车间劳动忙忙碌碌,辛苦劳累。下班回到家里感到特别疲劳,腰酸腿疼。为了缓解身体的疼痛,从此养成每天晚饭前喝一杯酒的习惯。我们不知道他平静的外表下掩藏了多少痛苦,但却知道他脸上少有了笑容。每到夜深人静时,常见他独坐窗前,用二胡反复拉奏歌剧《小二黑结婚》的主题曲《清粼粼的水》,优美的曲声时而低沉,时而激昂,拉着拉着,父亲茫然的脸上会露出少许笑容,两眼在黑暗里闪闪发光。我想是这首向往自由幸福的曲子,使父亲在茫茫黑夜中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当时我们已是六姐弟,工资的下降使这个八口之家原本就不宽裕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母亲先是在街道办的小厂里糊纸壳挣钱补贴家用。1958年家随厂搬到沙河堡后,厂领导照顾母亲经营工会小卖部。为了多进货且节约成本,已快满五十岁的母亲,硬是用她那三寸金莲和年迈之躯,学会了蹬三轮车。从厂到城里拉货有十多里路,还必经大门口一条长约两百多米的陡坡。不知当年母亲是用怎样的毅力,克服了怎样的困难才能来回于市中心和厂门口的陡坡之间。
1963年家搬到厂外沙河边的农干校宿舍,离开小卖部的母亲就到附近乡下割草卖,厂子收购这些草喂马牛,每斤才五厘钱 。为了多挣钱,她背篓里常常塞了近80多斤草。小脚,加上又矮又小的身躯,夏天太阳下汗流夹背,冬天冰冷的露水打湿了双腿。在家的妹妹们也利用休息时间帮母亲割草背草。后家搬回厂区新宿舍,母亲就戴着老花眼镜给外贸公司穿鸡毛挣钱。母亲用她那弱小的身躯,撑起了八口之家的半边天。
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也有永远难忘的亲情。被父母亲资助过的已年过四十的二姨,1961年夏季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就担起了经济上资助我读大学的重任,直到1964年我毕业工作,极大地为父母减轻了负担。
我们六姐弟和父辈一样,也走过艰难而曲折的人生道路。经历了由童年欢乐到青年痛苦和成熟的转折。我是家里老大,父亲划为右派那年我十五岁,刚上高中,对未来充满信心。我天真地认为:父亲成了右派,我照样走革命的道路,我相信能靠努力主宰自己的命运。谁知道在以后的22年中,我先后递交过五次入党申请书,尽管在各个岗位上我表现均好,但只要谈及父亲的问题,入党、提干都成泡影。严酷的事实使我懂得了入党对我这样的右派子女来说是望尘莫及的。但父母亲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我们,反复告诫我们:要好好为国家工作,为人民作贡献。
1969年初,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除了已参加工作的我和二妹外,其余三个妹妹全部上山下乡,次年,连最小的未满16岁上初二的弟弟也去了云南建设兵团。留下两位空窠老人艰难度日。
虽然父亲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依然二十多年如一日地从事科学实验工作,在默默无闻中为国家的畜牧兽医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 1960年采用抗出败血清与活菌抗原同时注射方法,制造成功高度免疫抗猪、牛、鸡的出血性败血病血清,于1970年正式列入制造规程。同时在接种检查过程中,自制工具,减少了一个人操作,实现了一顶二。大大减少了免疫时间
(二)1963至1973年经过十年努力,采用弱毒炭疽抗原免疫马匹制造炭疽沉淀素血清方法首获成功。至1973年已正式列入制造规程。使免疫时间比过去缩短2-4个月;改变了过去只有部分马匹血清能达到及格标准的状况,实现了全部马匹血清均能达到及格标准;并且还可避免散布人畜共患的炭疽强毒菌。该项成果为以后制造炭沉血清及标准抗原不用强毒菌种提供了依据。十年来用炭疽弱毒抗原免疫马匹制造的炭沉血清使用单位反映良好。
在开始制造炭沉血清的第一年,由于缺乏经验,造出的血清类属反应呈阳性的多达100万毫升不能出厂,这将给国家造成损失。经过多次试验,于1964年前,陆续将这些血清按类属反应呈现阳性的时间及强弱作吸收处理 ,经过滤后分装,检验,所有指标均符合《规程》要求出厂,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约10万余元。
(三)在以上试验基础上,于1964年采用弱毒炭疽菌种制造标准炭疽抗原方法获得成功。
(四)1960年至1974年用化学药物作诱变,先后培育成功猪肺疫等弱毒菌种。在此基础上,于1970年初,在厂党委领导下,成立了以工人、技术人员和领导干部三结合的试脸研究小组,父亲为主研人员,提出了对猪肺疫强毒菌株的减弱培育计划。当年6月开始将C44—1猪肺疫强毒菌株接种于含“海鸥”洗涤剂的琼脂斜面培养基上,24小时移植继代一次传至 630代,终于在1972年4月成功完成减弱培育工作,获得安全可靠、免疫原性较好、毒力稳定,适于制造弱毒菌苗的猪肺疫弱毒菌株,该菌株被命名为EO630。经农业部中监所鉴定批准为我国第一株猪肺疫弱毒菌种。后已成功用于制造生产猪肺疫弱毒冻干苗及配制猪三联弱毒冻干苗,是全国唯一的能够配制猪三联疫苗的菌种。农业部于1975通过了“干燥猪肺疫弱毒菌苗制造及检验试行规程”,1976年通过“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弱毒三联冻干苗制造及检验规程”,正式列入国家规程。此后数年间,全国各兽医生物药品厂均采用此规程制造。成都厂也成为全国最大的此两种冻干苗生产基地,对我国畜牧企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父亲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做出以上成绩呢?
一是父亲怎么也不相信自己是反党反人民的。他经常对我们说:从解放后参加革命,受到党的教育培养,一直勤勤恳恳为党工作。只是因为性情急躁,对个别领导的工作态度有过激的批评。他连做梦也不曾想到自己会成为右派,但他无处辩驳。政治上失势后,他在寂寞中反思,以超常成熟的心态,投入到对他来说驾轻就熟的技术工作中。“生经多难情愈好”,他要用实际的成绩和对国家的贡献来洗刷加在他身上的不实之词。
二是他淡定的生活态度,从来不与人争名争利。粉碎“四人帮”前,他所做的成绩全都是厂的集体功劳,写的论文也是以厂的名义发表,更没有资格评任何奖项,出国考查和国内进修均无机会,但他从无怨言。中阿友好时期的1964年9至12月,厂里接到农业部通知要培训一名叫赫巴的阿尔巴尼亚实习生。因为指定培训内容是“炭疽沉淀素血清制造方法”,这项技术是父亲试制成功的,所以领导指定由他带这位外国实习生。到了寒冷的冬天,由于家庭困难,父亲只穿了一件旧大衣。考虑到国际影响,厂里还特地补助他一件新棉大衣。父亲尽心尽力、毫无保留地培养这位外国人,圆满完成了国际培训任务。几个月的实习中,他与这位外国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要回国了,厂和车间领导与赫巴合影留念,赫巴一定要拉自己的导师坐在他的身旁,而父亲却因为自己右派的身份悄悄离开了。赫巴不懂中国国情,到处找他,把他拉回来,才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
在1981年的职称评定中,当时右派问题已经纠错,凭父亲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贡献,评上高级兽医师或高级工程师职称应无问题,但实际上他只评上了工程师的中级职称,也从未领取过政府津贴。母亲和子女们为这些事感到愤愤不平,但父亲却轻松地说:“名利系身外之物,何必计较。”身处牛舍马厩劳动改造的他,感受到的却是:“自己虽被降工资,但劳动报酬还远超出于车间的工人,党对我仍然十分优厚,清夜思之,内心更增愧意。”正是这种“知足者长乐”的超凡脱俗的境界,使他一上床就鼾声大作,任世俗潮汐的潮涨潮落, 一如既往地守着做人的根本。
三是他顽强进取的精神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在车间劳动,搬两万毫升的瓶子,六、七十岁的他和年青人争着干。他所承担的科学实验任务,充满风险和艰辛,正因为步履艰难,才使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忍不拔,学习进取。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他就遍翻资料,无数次失败后又从头再来,不达目的不罢休。1968年2月文革中武斗时,子弹在工厂上空乱飞,锅炉房的烟囱顶上留下无数枪眼,不断有人打冷枪,家人都睡在地板上躲避。由于实验一天都不能中断,除了白天正常上班,父亲冒着生命危险坚持每天晚上去加班。因为这些小小的菌种是点亮他生命之光的光源,为了它们,可以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
在一次喂马时,他被一匹烈马踢得重重地摔在地上,造成大腿软组织严重损伤。但实验工作不允许他有丝毫休息,每天由工人同志到家里来扶他上下楼,再用自行车推他上下班。
工作中他不习惯按部就班,喜欢创造性思维,马不停蹄地向前走。对事业的执着和对理想的追求,是他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无尽的力量源泉。孜孜不倦地学习,永不停步的探索,加上一颗正直善良的心,这就是几十年如一日的父亲。
四是身处逆境的他得到后任的各届厂、车间领导和工人同志对他的实验工作给与的大力支持。在车间,工人同志不拿他当右派看,给了他耐心和热忱的帮助,使他深受感动,也倍感欣慰。一般被打成右派的人,每逢运动一来,都照例被作为反面人物来批斗。但父亲在四清和文革中均未受到冲击。上山下乡的四个妹弟,在父亲纠错前就有两个被招回本厂,这些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厂领导已经是尽力关照了。当然,父亲的工作也给了厂领导以极大的支持。
五是母亲默默陪伴他走过二十二年的艰难岁月,苦难见证了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
(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年1月23日父亲错划为右派问题得以改正,工资恢复到工厂六级。多年蒙受的冤屈得到了伸张,读过私塾的父亲老泪横流地说:“五十五号文件对我来说真是大旱遇云雨,枯木逢甘露,既感激零涕于五内,又雀跃欢呼于表心,从此我才真正回到人民怀抱,是党赐与我第二次生命。”这就是我的父亲,虽受尽屈辱,却毫无怨言,爱国之心终不变。正是有千千万万这样的知识分子,我们中华民族才得以生生不息,兴旺发达,绵延悠长。
粉碎“四人帮”后,父亲七十年代以来的主要成绩得到肯定,荣誉接踵而来,在自己辛勤耕耘播种的土地上,盼来了丰收的季节。他于1978年先后被评为省市科技先进工作者,获得省、市科学大会奖:他和他的小组研制的猪肺疫弱毒菌种EO630的培育及应用获得四川省科技重大成果奖:由父亲所在厂和郑州厂等七单位联合试制采用EO630菌种配制的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疫苗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颁发的科技贡献奖。
1979年6月10日,为了褒奖父亲解放后三十年来对兽医事业的贡献,决定给他晋升一级工资,升为工厂标准五级,时年父亲已经66岁,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增加工资。
当事业的秋天来临时,父亲人生的秋天也悄然而至。岁月的流失给他留下了满头白发;事业的艰辛给他增添了条条皱纹。早已过了退休年龄的他,因科研工作需要继续留在厂中心实验室。1978年秋他去南京参加猪三联苗试产会战攻关。从未坐过飞机的他第一次飞上蓝天心里高兴极了。但长达几个月的会战之余,又使多年来很少离家的他感到十分寂寞。中秋之夜南京明月高挂,那寂静的夜空父亲弹奏的优美的“二泉映月”向故乡的亲人诉说着他深深的思念之情。
1984年后,含辛茹苦、相夫教子一生的母亲,终因积劳成疾瘫痪在床。为了照顾母亲,父亲不再每天上班了,但实验中心有事他仍主动前去帮助解决问题。对家庭,父亲是一个有着强烈责任感的人。母亲是幸运的,她瘫痪在床四年,得到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
在父母亲的严格教诲下,我们六姐弟均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奋工作,其中有四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父母对我们的期望。在1990年父亲生病后的近十年中,成都的弟妹们对父亲给与了长期的细心照顾,体现了中华民族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1996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成立60周年,此时83岁高龄的父亲已瘫痪在床不能前往。从1938年加入学会以来,他已是有58年会龄的老会员。学会没有忘记他,人民没有忘记他,会上授予他中国畜牧兽医学会荣誉奖,并颁发了一枚金质奖章。当去南京开会的同志把金光闪闪的奖章领回来发给他时,他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回忆自己的一生,没有后悔,没有哀怨,有的是献身事业的欢乐和人生秋天的累累硕果。
2000年元旦之夜,在江泽民同志宣布进入二十一世纪的钟声响起后不久,父亲终于走完了人生最后的历程,永远离开了我们。父亲的遗照前摆放着绿叶和鲜花,两边贴着六姐弟为父亲所写的挽联:“精益求精,成果卓著,历尽坎坷为畜牧业呕心沥血;只求贡献,不求索取,忍辱负重为国为家皆为楷模。”横批是:“精神永存。”
前来悼念父亲的领导和工人同志络绎不绝,他们都说这副挽联真实的反映了父亲的一生。我看见老书记和父亲的同事们在遗像前深深的三鞠躬。父亲的一位同事双手捧送出他为父亲写的悼词,内容是:“沉痛悼念慰忠魂,难忘战友谢芳澄,一丝不苟对工作,满腔热情对同志,一生坎坷抛脑后,潜心科研获丰收,为国为民作贡献,不为名利孺子牛,毕生精力献给党,鞠躬尽瘁送千年,不愧后辈好榜样,英名永载中华史,丰功伟绩放光芒,天堂瞑目永安详。”看着看着,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敬爱的父亲,人生难得一知已,有这样理解你的领导和战友,这时向你远去的亡灵送上一片哀思,给了你如此高的评价,此情此义,重过黄金,如你黄泉路上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的欣慰。
父亲走了,他清贫一生,除了三千元存款,未留下任何财产。但他却以平凡的一生书写了大写的“人”字,给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时光飞驰,转眼父亲已离开我们13年,今年5月13日是他老人家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回看他精神抖擞、生气勃勃在艰难曲折小路上前行留下的深深的脚印,我们知道,百年父亲和他的精神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上。
1、《四川畜牧兽医史料》,由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史料学组1985年缟写。
2、《四川畜牧兽医发展史》,由四川畜牧兽医学会主编。
3、《农业部成都药械厂志》(1936-1988),厂志办编。
4、《用炭疽弱毒菌种制造炭疽沉淀素血清》,《兽医药品通讯》1974年02期。
5、《猪肺疫EO630菌株报告》,《中国兽医杂志》1976年第2期。
谢敏蓉这篇题为《平凡而艰难的人生》的纪念文章,既是在极度想念的煎熬中,对无法复归的父爱无奈的回望,对此生不可再得的那份亲情的无限眷念;又是对在那段曾经波谲云诡的宏大叙事背景下,飘然已逝的历史刻骨铭心的重温。这种反思,是在拳拳真情和神圣责任感的双重驱使下,进行的精神洗礼!
亲情是人类血脉的相通,是至真至纯的情感特殊本能的体验。历史却是人类活动的复写,是不想也不能忘却的集体记忆。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重大的时势,总能造就一批英雄,他们是历史潮流集体认知的引领者,代表了时空流转的方向和本质。我推测,谢敏蓉是在父爱引擎的推动下,对曾经前途攸关的峥嵘岁月,投去了审慎深沉的一瞥,由此产生了对生命与人格、尊严与志向、事业与家庭、荣辱与祸福、良知与坚守等各种命题的思考并生发出各种情感的碰撞,她叹息于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又惊喜于祸福相依、好人好报。她总想对父母说点什么,以女儿的名义;又想给后人留点启示,以长辈的执着。这已成为她的心理负载并内化为一种责任。终于,她胸中的汹涌汇聚为笔下的澎湃,她终于做到了——在倾诉之中,如释重负!
文章中,她的理智与情感交相铺垫和重复叠加,使我们对谢芳澄老人那诞生已经百年且渐行渐远的身影,感到线条更加立体,笑貌更加亲切,业绩更加彰显,思想更为丰满。这个背影,曾经是那样苦乐从容、矢志进取,宠辱不惊,堂正凛然地伫立于地平线上:空间,是在与我们农耕民族生存息息相关的兽医研究领域;时间,是在经历解放初期井喷般的激情燃烧之后,突遭不白之冤,枉陷精神囹圄,报国无门而不坠图强之志,沉冤昭雪终获圆满人生的落差起伏的八十七年!谢芳澄老人雕塑般地站立在我们的心上,我们应当对他仰望!
时间应定格于1958年。横祸的打击几乎断送了全家的平静,但绝对休克了谢芳澄的政治生命:下放车间劳动,工资连降两级,46岁的年富力强可能虚掷,最大才读高中的6个子女前景凄迷,妻子靠割草卖钱贴补家用,女儿虽品学兼优却入团无门,自己工作多有创建但名利属于他人,脑力劳动后还有很重的体力活要干。一时间,众人侧目,亲朋疏离,歧视绑架了生活,贫困窒息着家庭,面对灾难,孩子们情何以堪,父亲内心又何以自处?这是怎样的一种尴尬和窘迫!现实已确实成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家庭是不是注定要陷于衰败、沉沦?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原因很直白,就是来势汹汹的灾难,这回碰到了一个刚直不阿的人!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意识对存在的控制力,在超常规的状态下,反倒成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动力。生命之初贫困艰辛出身的锻铸,刚化了人格基因中最坚强、积极、向上的部分。瞬时的巨痛是有的,迷失徨恐的时日也不太长,他就毅然决然地一头扎进了工人堆中,与他们一起运草喂牛,一道打针防疫;他把自己隐藏在实验室里,培育着科技的奇花异朵;他还受命于委屈之际,为阿尔巴利亚培养研究生。他追求的是一个公民的义务,他践行的是不负良心的平衡,他涅盘于艰难的苦斗,他重生于朴质的善良,他在忧患中兴业,他在平淡中自安。一把二胡,拉短了对人世的困惑,拉长了对亲人的愧疚,虽然有《病中吟》中的如诉如泣,更有《江河水》中的渐强渐重。血肉男儿,凛凛一躯,他最终获得了平凡的成功,在支撑家庭的同时,也支撑起本属于自己的头上的那一片蓝天!
历史的痛感我们无权遗忘,面对突如其来生活重撞,我们将如何面对?在当下物欲横流、话必言利的现实语境下,提出这样的问题可能不合时宜,甚至有些危言耸听,但我仍然严肃地希望人们从内心做出思考!从历史的纵深度,现实的真实感,自我的归属性的视角,你都应该做出选择和回答。不然,如何解释在衣食丰裕、物质富足的当下,那么多人情感中暑、精神缺钙、理想贫血、道德沦丧呢?在那些奇装另类的年轻人的脸上,我分明发现了不该有的精神皱纹和老年斑!如果人生价值继续溃退,以致耗散尽了我们民族集体人格的传统优势,那么,我们辽阔的疆土,未必不会成为异族游戏的跑马场!
漠然于历史,也必然漠然于现实,而历史和现实都非直面不可,不容漠视!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像谢芳澄老人那样。这是本文对我的提醒——纪念本身就是提醒:在提醒中重温,在提醒中深化,在提醒中镌刻那些不应被时光漂白洗掉的印痕。
以上所言,作为后记。
作者简介
谢敏蓉,女,现年79岁,重庆市审计局退休干部,曾在重庆市《老同志生活》2014年四期发表过《记忆深处的父亲》等文。
人生最大的乐趣莫过于找到了共同爱好者而相得益彰!待如今,有风景则相携而赏,有心意则相印而通!高山流水遇知音,情趣相投,雅俗共赏,有文朋诗友一齐在《新京都文艺》欢聚,不亦悦乎?临沧海则思其深,看高山则望其远,立大地则叹其广,秀林于森,润田于心,悠然于心境,收获之快乐!花儿在阳光下绽放,鸟儿在蓝天上飞翔,文学爱好者在这儿展示才华!每一天的清风丽日 ,每一天的欢歌笑语,每一天的吟诗赏文,日子就是这般充实着的。从此,有您有我有大家在这儿赏心悦目,皆因之文艺欣赏与交流:风雅荟萃,博采众长!才情涌好诗,才华写美文,远与近宜相邻,古与今本贯通,而新时代则出新佳作!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新京都文艺》与文艺爱好者相约在每一天携手前行!
《新京都文艺》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