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文萃】随笔:不听话的母亲(下)

【作者档案】赵永新,甘肃正宁人,以小说、散文见长,作品见诸多家报刊。代表作长篇小说《西岭塬》已结集出版。

不听话的母亲(下)

文/赵永新

农村人节俭得有时候近乎抠门。有的人家至今用的还是老式的15瓦灯泡,他们嫌节能灯泡贵,屋里的光线看电视都觉得暗。有的老人长期有病不去医院,硬是为了“细”那几个钱。一般人家不到“三九”隆冬,很少见炉筒里冒烟。我分析,冬季我家人多,更多的是由于我这个“干部”家里,火炉搭的早的缘故。……见的多了,我心里生出的想法是,母亲受了半辈子苦,我现在好歹还有个工作,再也不能叫她老人家缺这少那了。所以,母亲手里的零花钱从来没缺过。即使我手头再紧,我也要想法保证母亲手里有零钱可用……农村人有几个钱,放在家里不放心,喜欢去银行存起来。有时候,突然要用,手头就不足便。好几回,我碰见邻居跑来向母亲“倒手”借钱,这应该是母亲葆有笑脸的一个根本原因。

十几年前,母亲念叨村里有个年轻人去过延安。作为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母亲对毛主席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尽管那个年代让他们缺吃少穿,但他们却依旧怀念。于是,我带母亲去了一趟延安,亲眼看了毛主席住过的地方,亲身坐了毛主席坐过的老式木椅子。有意思的是,母亲的屁股挨在那个简单古旧的木椅子上面时,左瞅右看,竟有些战战兢兢……

母亲信佛。在我家的电视柜后面,她专门供着一个香炉,常年烧香,把房顶棚熏黑了一大片……干什么呢,我想,她应该是感谢菩萨使她这辈子的生活先苦后甜。后来,我抽空带母亲去了一回平凉的崆峒山。母亲很高兴,见庙进去磕头烧香,功德箱里一块两块地放,也不怕神灵嫌少。当然,和从延安回来一样,从平凉回来,她照样少不了在邻居面前不停地展示我们拍摄的照片,不停地讲述自己觉得新奇的见闻……

除过去地里做活,母亲最擅长的是做布鞋。她说她年轻时如果熬点夜,一天多就能做一双,现在不行了,做一双得两三天。给我们全家做遍了,就给我的表弟一家做。我委婉地劝她说,现在城里基本上没人穿布鞋了,母亲执拗地说,布鞋穿着舒服,对脚好……依旧照做不误。邻居夸她的鞋做得好,她说,我明儿也给你做一双,于是就细细问人家穿鞋的尺寸大小。其实人家也可能就是随口那么一说,她却当真,过几天就把鞋做好给人送过去。

这兴趣一直保持了好多年。有一次我回去,突然看到一院子和母亲年龄相仿的老年女人,正弯腰圪蹴着围成一圈,在俩年轻媳妇的指点下,聚精会神地学习“砌”门帘。院子里平摊开着各色的旧布料碎片,用剪刀细细地剪裁成大小不一的各种图案,屁股后头堆放着数不清的布头和布屑,好几个人的头发上都沾上了布屑。过了俩周再回去,母亲递给我一个方方正正的门帘,说,看你们单位谁还要,我给做……我笑着点点头,没说行也没说不行。不经意间,打开手里的门帘细看,图案出我意外的齐整,有小熊猫,有长颈鹿,有卧着扭头回望的小老虎,有四角对称色彩错落的枫叶……最是熊猫黑眼圈上面的睫毛,寥寥几个斜针脚,却使熊猫的形象活灵活现,憨态可掬。我抬头吃惊地看看母亲,有些怀疑这堪称精美的针线活,竟是出自她那双满是老茧的手……

好,好。我发自内心地第一次表扬了母亲。同时,又提醒她注意身体,甭一个劲地弯腰圪蹴着,小心别弄出腰椎颈椎病来……

母亲的劳动果实得到了肯定,像小学生得了一个奖状。更是来了兴致,得意地说,好着哩,我们是做一阵,歇一阵,松泛得很……我知道母亲说的不是真话。她老人家一辈子的心性,好胜心极强,一件事儿做不完绝对不丢手……

不管怎么说,一切事情,我尽量都是顺着母亲的喜好。她老人家为儿孙操劳了大半辈子,我没有理由再去惹她生气。随她去吧!

我基本上是两周回家一次。时间长了,成了习惯,如果那一周因为有事不能回去,心里就觉得空落落的,赶紧打个电话给母亲说明情况。前些日子我回老家去,这才知道离我家不太远的二大爷去世了。我当时听了心里确实很难受。二大爷我很熟悉,高高瘦瘦的,有一身好力气,是做庄稼活的一把好手。十几年前,他身体好的时候,每年都要去陕西滩里当“麦客子”,据说他收麦的功夫,一个人绝对能顶俩年轻人。后来收割机完全取代了人工,他还很怀念当麦客子的岁月,遗憾从此失去了一个挣钱的好机会,听那言语,就像李云龙在和平年代没仗可打一样可惜。再后来,我在我家门口经常看到驼背相当严重的他匆匆忙忙地去上地做活或是一脸疲惫地从地里扛着农具回来。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听我母亲说,他平常除过做自家地里的农活,稍有空闲,就会去村里盖房的人家“当小工子”或是给缺少劳力的人家收麦,等等,从中赚取些零花钱补贴家用。近几年,因为年龄越来越大,他病倒了,身体越发显得清瘦了。二大爷有四个儿子,日子过得都还不错,我始终不清楚,他为什么和二奶奶俩却要单另去过。据村里人说,是因为几个娃娃之间有矛盾。不管怎么说,几个娃娃很少到他老俩口住的地方去。……唉,做了一辈子活的人不耐啊,母亲感慨说,长年做活的人,甭看身体有多好,说不行就不行了。二大爷的死完全验证了母亲的话。母亲说他在炕上躺了三天半,到死也没到医院去。母亲心善眼软,说到这里,止不住眼圈红了……在母亲的心里,她是很希望二大爷能去一回医院,检查检查,不然,到了连得了个啥病都说不清,着实叫人伤感。

前几天母亲感冒了。她怕花钱,没告诉我。听隔壁堂兄在电话里说后,我赶紧回了一趟家,给她吊了些液体。后来在家门口碰见一个爷字辈的,夸我是个孝子,说,前头你二大爷要有你这么个娃些,兴许还能多活几年……说这话时,旁边还有好几个“拉闲”的人也跟着附和。我一时有些脸热,确实感到有点受不起。我何德何能,值得邻居们如此夸赞呢?

我确实没想到,我在县城默默无闻但在老家却“乡行”这么好。在村里,左邻右舍都说我是个孝子。起初,听到人这样说,我报之一笑。后来这样的话听得多了,我的心底却有些惶恐。作为一个年届半百的人,我深知“孝子”二字所含的厚重分量。在古代,一个人的品行如果能被全村的人公认为是个孝子,这个人就可以“举孝廉”,且不说“举孝廉”后将来还可做官,单是这“孝廉”二字所凝结的人生光环,不知就承载了多么大的荣誉。

扪心自问,我把母亲一个人撇在家里,还被人称为“孝子”,心底委实有愧。平心而论,我觉着自己只是比二大爷的几个儿子稍微做的好一点罢了。母亲今年七十五了,估计也没有多少岁月可供我“孝”了。而且,我现在是虽有孝心但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几年前,为了在县城上学的儿子迷恋上网,我横下心咬牙辞别母亲,来到了县城。但我的一番苦心不被儿子理解,最终他上了四年高中,用一个“高职”回报了我。我原本是想等儿子高中毕业后就回到老家所在的学校,现在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回去。……家里目前只有我一个人的工资,妻子在超市站成了“静脉曲张”,挣的几个钱不够给自己看病买药,儿子还没工作,在外四处漂泊。这些年为了供俩孩子上学,我几乎没攒下几个钱。在花钱如烧纸的县城,我像个孤独无助的乞丐,属于可怜的无房无车阶层。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县城有个属于自己的住处,好把母亲接过来,一家人住在一块。

有个词语叫“孝顺”,我想“孝”的最关键处,就是顺着老人家的意思,“顺”应该是“孝”的前提。我没有车,不能经常拉着母亲去四处转转;没有充足的钱,带着母亲去北京去港澳台……于是,想到了这么一句古话“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事实上,一个人到底孝不孝,我想也只能视其具体情况,各人尽力去做而已。

———————————————

     总编:巍巍子午

     编委:冯雪兰 

     责任编辑:赵会宁

-《子午文苑》纯文学平台-

《正宁风情》《阳周长歌》

子午文萃》《声悦时空》

《文苑新秀》《教学故事》

投稿须知:凡原创之小说散文、民俗故事、语录随笔、诗词歌赋、国学经典、诗画艺术均可投稿,以正文、作者简介和近照的形式发至1042267322@qq.com;729939847@qq.com邮箱。

稿费发放:在文章发布第8至10天之内,以微信转账的方式,将周内赞赏金额之50%结算给作者。限于人力,赞赏金额为8元(不含8元)以下者,其稿费恕不发放,但均会以手机截图之形式明告作者。

商务合作微信:1809349380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