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家园”的那些小孩儿(四):徐晓菲
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警示我们再次严肃地站在人地协调观的角度思考世间万物的关联。
为了引导学生体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学生对当前地球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状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城阳一中高二地理组在疫情学习期间,在学习了地理选修教材《环境保护》之后,趁五一长假期间,让学生自由选择有关环境污染或者生态保护的纪录片,看完之后,结合学习过的地理知识写出自己的观后感。
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提交的作品让老师们惊喜不已,深感未来可期!
责任心下思绪飞扬,家国情怀中仗义执言,综合思维中布局谋篇……这些清新的文章犹如一盏明灯,引导着我们发现了“那个小孩”,他正在放飞怀里的小鸟,播撒手里的种子……
自即日起,我们将这些作品整理发表在讲地又讲理的公众号里。旨在鼓励孩子们不忘初心,努力学习,致力于建设人类美好家园。同时也期待着这些作品能唤醒读者力所能及地去保护环境,爱护生态。
如果您恰巧是一位地理教师或者环保爱好者,那么也请一起去寻找那个愿意放飞小鸟、播撒生命种子的“小孩”。
备注:
1-“那个小孩”请在本文最后查找
2-小作者的文中难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敬请读者文后留言交流。
Together
城阳一中高二7班 徐晓菲
没有比这更能直观的看出世界一体的了。
对于个人,影片里的一个片段激的我眼泪直流:“卡塔尔是全球最富的国家之一 他们引进的最优秀的大学、文化、教育、研究、革新是无穷无尽的资源” 我联想到自己,我们都在享受着这无穷无尽的资源,我感恩自己能接受教育,也愧疚自己没能好好把握机会,按我的走向将来肯定是不能研发科技了,估计对世界的环境改善也起不到什么直接推动了。那我就只能努力的学习,努力的提升自己,起码有一颗清醒的头脑,即便是去宣传环保知识,我也算是间接促进了我们的环保大业。
影片的导演在发布会曾说:“我愿它能成为地球上每个人对地球的一次凝望,我希望这是一部有警示意味的电影,不是恐吓人们失去了那50%森林有多么可怕,而是要人们明白我们该如何对待剩下的一半。同时,我更希望《家园》能唤起我们心底的爱,有情感存在的地方肯定就有诗意,我也绝不拒绝那些感性的表达。” 所以我们都思考一下吧,都去凝望。希望我们都得到了警示,不再去玻璃心的哭哭啼啼,而是行动起来用自己的方式传达自己的心疼愧疚,去诠释你心里的环保。
倒回头去看我自己写的,挺烂的,没有逻辑的一通说。但我能说的就是这些了,看完影片我对贫富差距啊,还有碳补偿啊,这样的很多从前只是在课本上见到的笼统的词汇,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和理解。题目起的非常宏大,但是说的其实是一些小事,个人格局问题。但真的希望大家都能够去尽自己的力量环保,大环境的改善我觉得一眼望不到头,青岛的雾霾我也深受其害,所以说不出“环境已经很好了”这些话,我能做的也就是以后对待环保会端正态度,也会努力去享受自然和生活,毕竟我们活在地球上,很多时候亲近自然,热爱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环保。
we're made to love(我们向爱而生)
寻找“那个小孩”
如果我们吞掉了南北极的最后一块冰
如果我们捕完了海洋里的最后一条鱼
如果我们喝干了最后一条小河里的最后一滴干净的水
如果我们摘掉了最后一个果子
如果我们砍掉了最后一棵树
如果我们用最后一只动物的皮毛做成了大衣
如果我们卖掉了最后几口新鲜的空气
最后
只剩下钱,可是钱又不能吃
只剩下金子,金子又不能用来呼吸
除非
这一天
在地球的某一个角落的某一个洞里
还藏着一个小孩
最后一个小孩
怀里抱着数不清的小鸟
口袋里装满了生命的种子……
——来自绘本诗《如果地球被我们吃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