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首经典边塞诗词,意象宏阔,豪情万丈,首首都是千古名篇

边塞诗,也称出塞诗,也是古代诗词中常出现的题材之一,通常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创作内容。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期,隋代开始兴盛,唐代为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其间产生了众多佳作。

《出塞二首·其一》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诗人早年赴西域时所作的,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王朝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边塞诗作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但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事,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初唐四杰之一,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也使诗具有明快的节奏,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首诗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兴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唐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第二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诗人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渔家傲·秋思》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宋康定元年至庆历三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可惜当时的宋王朝积贫积弱,范仲淹也只能镇守,少有迎战。这首词就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他变低沉婉转之调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唐元和九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就是这首诗。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很少使用表现浓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它们和黑色、秋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唐天宝八年,诗人赴安西(今新疆库车县)上任,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是边塞诗写得最好的诗人之一,有“七绝圣手”之称。这首诗的前两句,集中描绘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之所以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事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唐代设有回乐县 ,为灵州治所,回乐峰即当地山峰;也有说是“回乐烽”,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受降城”为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所筑之城;另一种说法是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由此而来。

来源:诗歌与悦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