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记事|妙峰山古香道
妙峰山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与海淀交界处,距市区以西55公里,主峰海拔1291米,山势陡峭挺拔,极有气势。曾是老北京香火最旺的道场,明、清至民国年间,进山朝拜的香客们从四面八方的山道上涌来,终年络绎不绝。
妙峰山金顶
妙峰山紧邻阳台山,两者之间沿古香道行走,最近的徒步距离不足10公里。早在丰沙铁路和门头沟的公路没有修通前,北京城的香客大部分都是经过海淀的阳台山和凤凰岭进入妙峰山,因此西山上遗留了许多古老的香道,近些年成为登山爱好者、历史爱好者的天堂。
妙峰山古香道
妙峰山-阳台山-凤凰岭一带山区是北京人文古迹最为集中的区域,历史上佛教、道教僧侣都会选择远离人群的山区修行,因此自古以来西山山脉就布满了寺庙,而且这些寺庙的位置极佳,风景甚为优美。
妙峰山金顶
妙峰山上最早的寺庙可以追溯到唐朝武则天修建的大云寺,武则天宠幸的近臣薜怀义、僧人法明进献精心炮制的《大云经》为武则天登基造势,称武则天为“当今圣母者,弥勒下生也,当作阎浮提主”。天授元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下诏东、西两都及各州建大云寺,用以贮藏《大云经》。幽州的大云寺就建在妙峰山上,如今已不知所踪。
栖隐寺
妙峰山上另有一座始自唐末的“栖隐寺”仍有部分遗存,位于妙峰山镇樱桃沟村北的仰山上,此寺在辽、金、元、明时期香火极旺,规模不输潭柘寺,为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的灵水院,曾有佛塔数十座,为北京地区最大的塔林。栖隐寺在抗战时期被摧毁,文革时期大量建筑材料被挪作他用。
栖隐寺
北宋末年发生了“靖康之变”,金人从山东青州天宁寺挟持禅宗高僧希辨(1081—1149)至燕京,希辨起初入住华严寺(今潭柘寺),后隐居仰山栖隐寺,天德元年(1149年)于栖隐寺圆寂。希辩禅师来燕后,大阐宗风,足迹遍及北方各地,使沉寂许久的北方禅宗重新焕发出生机。希辩禅师在清水院(今大觉寺)度僧近二百人,圆寂后舍利塔分建两处:一座在仰山栖隐寺;一座在阳台山大觉寺内。
大觉寺金代石碑
几年前,北京西山“大觉寺”职工徐连文师傅在清理山坡杂草时,在乱石中偶然发现一座倒扣的石碑,经专业人员辨认,发现为《大金国燕京宛平县阳台山清水院长老和尚塔记》。此碑主要讲述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希辩禅师以自叙的口吻描述了自己的生平行实及自撰塔记的始末;第二部分是建塔人正寂关于建塔缘由的陈述。有关大觉寺的情况,请见《北京记事|西山大觉寺》。
妙峰山山门
自明朝起妙峰山开始转祀“碧霞元君”,佛教的影响日趋淡化。元君的来源众说纷纭,一说是东岳大帝、黄帝之女,一说是民间玉女,其道场在东岳泰山之顶。元君在北方的影响力甚广,堪比南方的妈祖,民间有“北元君,南妈祖”的说法,地域一南一北,一山神一海神,同样都是普度众生、舍己为人的人类守护女神。
碧霞元君像
有人考证过“元君”始自宋真宗到泰山封禅,真宗于山顶水池洗手时水中露出玉女石像,真宗命人在此修建“玉女祠”祀奉。元代起玉女崇祀被纳入了道教范畴,金贞佑之乱后,泰山著名道士岱庙的主持张志纯,重修损毁的泰山寺观,将玉女祠扩建后更名为“昭真观”,元君遂被纳入道教大家庭。明代起元君改称为“碧霞元君”,形象从青春少女转变为缠小脚、戴凤冠的中老年妇人,成为主宰人类生儿育女的“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更加符合道家母神的风范。
敕建惠济祠
祀奉“碧霞元君”风潮始自民间,历代士大夫对此颇有微词。明初永乐年间,山西乡民大量移民进入京西山区,带来大量民俗活动,正月十五拜娘娘、闹社火、唱大戏、迎神走会等等。清朝时,康熙封妙峰山娘娘庙为“金顶妙峰山”娘娘庙,成为北京地区五座娘娘庙之首。乾隆时期香客募款扩建娘娘庙,嘉庆又赐名“敕建惠济祠”,并赐御书庙名匾额,使妙峰山娘娘庙的地位达到顶峰。
妙峰山古香道
明初起妙峰山庙会每年有两次会期,春会为农历正月十五正元节前后,秋会为农历七月二十五日至八月初一。延至清代中叶,“四月十八日”为元君圣诞说,被清政府正式认可,列为宫廷定制。外地香客进香一般在四月初一至十八日,此时正是北京春暖花开的踏青时节,周边香客可以“借佛游春”,本地人则不参与这个时段的庙会。
妙峰山古香道
妙峰山的香客主要来自京津两地,也有来自河北周边,以及山西、内蒙、东北等遥远地区的。京津地区的香客大多出德胜门,走西直门外高粱桥到颐和园,经北宫门、青龙桥沿水渠到海淀北安河,然后分道翻越阳台山、凤凰岭到达妙峰山。
古香道天泉寺
山道两侧有大量的寺院、茶棚、粥铺,为香客提供食宿。清朝以后民间成立了众多的香会,鼎盛时期有上千个香会,每次会期开始之前就参与组织妙峰山的进香庙会活动,开设茶棚、粥铺,沿途为会众提供服务。
妙峰山古香道
从海淀进入妙峰山的山道共有五条,其中经车耳营的老北道,沿途的设施主要由天津的香会负责管理。清末民初京张铁路已经通车,天津香客可以乘火车到昌平沙河,然后坐马车到海淀车耳营上山,入夜之后,其他山道都点煤油灯或者灯笼,只有老北道点汽灯,汽灯是天津香会捐献,入夜后山道上灯火通明,登山者络绎不绝,蔚为壮观。
妙峰山古香道
清同治三年,大太监安德海为了方便慈禧乘轿上山,曾经自掏腰包整修中道,沿途铺砌青石板路。光绪年间慈禧进香改走中北道,太监范平喜、刘诚印分别两次赞助修整山道,兴建茶棚。
古香道骆驼石
举办庙会时,妙峰山及周边地区香客云集,每年参加庙会者有数十万之众,酬山赛会多种多样,施粥的粥棚、布茶的茶棚林立,热闹非凡。自民国中期开始妙峰山庙会走向没落,抗战时期这里成了游击区,民间抗日武装、八路军与日军展开争夺,山上大量的寺庙、茶棚、民居被毁,民众纷纷逃离躲避。
妙峰山古香道
抗战结束后国共内战再起,妙峰山又成了双方拉锯的地方,地下组织利用香道建成了地下交通线,用以传递情报、运送物资。解放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运动接连不断,进山上香成了封建迷信活动,民众避之不及,绵延了五百余年的香火终于熄灭。
妙峰山古香道
近些年随着西山的开放,山上的古香道和众多的文物古迹已经被列入保护范围,许多文物遗迹在陆续整修和复原中。妙峰山上的迎春庙会也部分获得恢复,但仅仅是作为当地的一个旅游项目,与原来的民间信仰已经没有关系。
妙峰山古香道
西山的魅力首先是气势和风景,其次是丰富的人文古迹,千年来这里是佛教、道教的兴盛之地,也是历朝皇家青睐的逍遥之地。尽管随着时代的兴替,许多辉煌的建筑都成了废墟,但遗留下来的碑刻和砖瓦,仍在讲述着动人的故事。